美银证券最近维持了苹果270美元的目标价,给出的理由之一颇为直白——"边缘AI的最终赢家"。这个判断来得不算早,但在当下时点值得关注。

1、
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当Google、微软、OpenAI都在云端大模型上火力全开时,苹果走的是另一条路。

核心逻辑很简单:把AI能力直接塞进设备里。不依赖云端,不上传数据,在本地完成计算。这套打法的技术基础是Neural Engine——苹果从2017年就开始在芯片里集成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
从iPhone X的A11芯片开始,Neural Engine经历了八代迭代。第一代每秒能处理6000亿次运算,到最新的A19 Pro,这个数字已经超过35万亿次。性能提升了约60倍,但功耗控制得很好。
今年苹果在芯片架构上做了个关键动作:在GPU的每个核心里加入了神经加速器。这意味着AI计算可以和图形渲染无缝切换,不再需要在不同处理单元间频繁调度。工程师能更灵活地分配算力,效率提升明显。
2、
Apple Intelligence的现实主义
苹果的AI产品叫Apple Intelligence,目标是到2025年底在2.5亿台设备上运行。
它不是一个大而全的系统。苹果用的是30亿参数的本地模型,配合加密云计算服务Private Cloud Compute。小模型跑在设备上,处理日常任务。复杂任务才调用云端,数据全程加密,连苹果自己也读不到。
这套架构解决了几个实际问题:隐私得到保障,响应速度快,离线也能用。功能包括实时翻译、智能文本处理、图像生成等,都在系统层面深度集成。
开发者是另一个重点。苹果开放了Foundation Models框架,第三方应用可以直接调用本地AI模型,不用付API费用。这对开发者吸引力不小——云端推理成本一直是个痛点。
3、
市场和质疑
当然,这条路不是没有代价。
本地模型能力有限,无法跟云端大模型比。Siri的升级一再延期,原定2025年推出的生成式改版跳票到2026年。企业级应用这块,苹果也明显落后于微软和Google。
批评者认为苹果在AI军备竞赛中掉队了。竞争对手已经在部署AI Agent做任务自动化,苹果还在打磨基础功能。6月的WWDC开发者大会反响平平,投资人期待的突破性进展没有出现,当天股价跌了1.2%。
但换个角度看,苹果并不是在追赶,而是在等。
它在边缘AI领域已经布局了八年。Neural Engine的技术积累、庞大的设备基数、开发者生态,这些都不是一两年能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用户信任——当数据隐私成为监管重点时,本地计算的价值会更加凸显。
4、
长线博弈
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理想的AI应用场景是混合架构:敏感数据在本地处理,复杂推理调用云端。苹果的Private Cloud Compute就是这个思路的产物。随着端侧算力继续提升,更多任务可以下沉到设备上完成。
苹果9月宣布未来四年在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AI基础设施。它还在研发代号"World Knowledge Answers"的AI搜索工具,计划整合进Siri和Safari。这些动作表明,它在AI上的投入力度并不小,只是节奏和路径不同。
从商业角度看,苹果的策略是合理的。它不需要在每个技术点上都领先,而是要在自己的生态里提供最好的体验。边缘AI恰好契合这个定位——既能发挥硬件优势,又能强化生态壁垒。
美银证券的判断可能不是空穴来风。AI的竞争才刚开始,最后谁赢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设备端智能是个确定性趋势,而苹果在这条赛道上起步最早,积累最深。
这场马拉松,它至少跑在了正确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