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5万亿元,但全国注册无人机企业仅3%拥有全链条服务能力,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集中。
江浙某低空经济企业副总裁张先生最近有点忙,除了应付日常运营工作,他每周还要接待两三批考察团队。“都是来谈合作的,之前和我们竞争的企业,现在想转型做我们的供应商。”
张先生所在的企业,正是少数掌握低空经济全链条能力的幸运儿之一。
截至2025年8月,全国持有有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企业共317家,但其中同时具备“分布式自动机场+无人机反制”集成能力并落地规模化项目的企业不足10%。
若将范围扩大到全国1.8万家注册无人机企业,这一比例更是骤降至3%。

01 行业洗牌:从规模扩张到价值竞争
低空经济正突破行业圈,变成普通人能看见、能触摸的“空中新图景”。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更有望冲至3.5万亿元。
然而,这个万亿级市场已悄然进入分化期。
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审批等新业态纳入规范管理,为行业设立了更高门槛。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同期发布的行业服务标准调研指出,用户最在意的三项指标依次为:应急响应时效、空域保障合规度、数据安全可信度。
“宽准入+严监管”政策背景下,低空经济从“热概念”到“真落地”还需跨过不少现实门槛。
02 技术壁垒:全链条能力构建核心护城河
为什么全链条能力如此稀缺?答案在于技术复杂度。
低空通信的核心痛点在于“空中切换频繁、信号不稳定”。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陶小峰通过实测数据指出:“高度越高,无人机接收到的基站信号越多,切换次数随之增加,部分场景下切换失败会导致数据传输中断。”
5G-A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苏郁分享了5G-A在低空智联与监管中的创新应用:使用5G信号做数据链,实现无人机“超视距控制”,理论上“手机有5G覆盖的地方,就能远程控制无人机起降”。
监管能力不足是另一大挑战。
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无人机已达126万架,而一名传统空管人员最多同时监控30架飞机,远不能满足“万架级”飞行需求。
中国电信通过“低空四维镜像系统”实现智能监管:每架无人机起飞前,系统会自动结合其数据、飞行轨迹、环境条件计算综合风险项。

03 场景落地:从“政府主导”到“市场驱动”
低空经济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场景落地实现。而产业要突破短期试点局限、走向长效发展,则需要形成“可盈利、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在济南,一条超130公里的“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项目施工现场,无人机智慧巡检系统正精准巡航,将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同步接入智慧供热调度中心。
“借助济南数字低空平台的厘米级实景三维建模和智能路径规划功能,无人机巡检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济南热力集团大数据部工作人员董如彬介绍。
过去人工需一周时间完成的长输供热管线巡检,现在使用复合翼无人机6小时就能全覆盖。
在湖北荆州,烟草专卖局成功完成全省首次无人机索降方式的卷烟配送实飞。
一架定制无人机穿越细雨,将74条卷烟精准索降至山区零售户手中,全程仅10分钟,配送效率和安全性极大提升。
这一实践破解了偏远山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低空物流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场景之一。
中国电信已经在深圳滨海长廊打造“低空+商圈”模式,通过无人机为游客配送餐饮、物资,形成“即时零售+低空物流”的新消费场景。

04 未来趋势:生态协同成为关键
随着低空经济深入发展,三大趋势日益明显:
技术从“单点突破”向“融合创新”演进,5G-A、AI、卫星通信将深度协同,形成“空天地一体”的数字底座。
场景从“分散试点”向“规模化运营”过渡,物流、文旅、城市治理等领域将出现百亿级龙头企业。
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型,商业闭环的形成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强调,低空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新经济模式与服务模式”。
当前低空应用多集中在政府主导的政务管理、农业植保等领域,未来需进一步挖掘能推动行业生产模式变革、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高价值场景。
要摆脱“政府买单”的单一路径,低空经济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低空经济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站在新的起点,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务实创新”——既要突破技术瓶颈,也要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自贡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光全看来,当前全国范围内低空飞行器的监测、识别、追踪技术仍处于研发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导致地方安全监管能力不足。
这也意味着,谁能在此刻攻克技术难关、构建全链条能力,谁就能在万亿级市场中抢占先机。
低空经济的赛道依然开阔,但入口正在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