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清华AIR执行院长刘洋:对话式医疗大模型在当前医疗场景能力不足

搜狐科技 2025-07-03 18:18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执行院长刘洋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常博硕

“我的想法是,未来一位边疆的患者,只要能连上手机网络,能够看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清华大学万国数据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执行院长刘洋表示。

随着AI的发展,医疗领域也掀起了一场科技变革,不少大厂纷纷宣布开始向医疗领域进军。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AIR)作为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军力量,也正积极投身于这场变革的核心。

近日,搜狐科技对话清华AIR执行院长,就紫荆智康与清华AIR在6月30日共同发布的“Agent Hospital”(智能体医院)系统进行了深度探讨。

“医疗AI现在非常关注单点技术,比如OCR做得更好,或者专门根据医患对话生成病历。但我们想尝试充分发挥AI的优势做一套新的医院体系,重新定义整个诊疗流程。”刘洋表示。

在对话伊始,刘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未来医疗的核心在于“共生”——即人类医生与AI智能体的深度协作与融合。他认为,AI并非旨在取代医生,而是作为医生的“数字化分身”在关键环节提供智能建议,辅助医生做出决策。这种协作模式的精髓在于,“数字化分身”通过学习和反思医生的修改与采纳行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最终能够近乎100%地复刻人类医生的决策行为。

刘洋在与搜狐科技对话中多次表示,目前医疗AI的一大挑战在于难以实现AI与医疗流程的深度融合:“大模型从本质上是一个聊天机器人,难以直接适配复杂多变的医疗场景,因此实现AI与医疗流程的紧密关联非常重要。”

Agent Hospital的核心是在计算机中搭建了一个“虚拟医院”。在这个数字世界里,所有的病人、护士和医生角色都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智能体扮演。当前,Agent Hospital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多项实际功能。

首先,在医生正式接诊前,由AI医生智能体提前与患者对话,采集症状和病史信息,完成预问诊环节。根据问诊对话内容,系统将实时自动生成包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要点的完整电子病历。在患者通过系统中的虚拟护士完成智能分诊后,可直接线上预约检查及挂号,实现诊前的远程分流与登记。

在医生侧,AI智能体可在关键决策节点为人类医生提供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建议,最终由医生决定是否采纳。除此之外,Agent Hospital还具备健康状况分析与预警、诊后随访提醒、多语言医疗交流等功能。同时,医院管理端亦已搭建,方便医院对入驻科室、医生排班放号等进行统一管理。

在Agent hospital中,咨询、分诊、挂号等环节可在线上完成,而影像检查、手术治疗等必须线下进行的操作则与实体医院配合完成,最终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诊疗闭环。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有望减少患者奔波,使就医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以下为搜狐科技与清华AIR执行院长刘洋对话精编:

搜狐科技:在您的构想中,未来AI是替代医生的角色,还是辅助医生的角色?

刘洋:我们觉得还是要共生的。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把这个实现在系统里了,最终模式是在一些重要环节内AI会给出一些建议,医生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如果采纳就直接发出去了,如果不采纳可能会做修改。AI会记住这些修改,从而成长。相当于为每一个人类医生都做了一个数字化分身,能够复刻人类的决策行为。未来绝大部分决策都是AI来做,但最后那个按钮还得人来按。我们跟医生聊,他们把这个叫做“永生化”,我们认为这是人机共生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搜狐科技:系统会不会对疾病做一些分类?系统会遵循统一流程,认为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线上问诊、取号、去医院看医生吗?

刘洋:系统会按照科室对疾病进行分类。不是所有的身体不适都需要去医院,未来我们会设第一关在AI家庭医生。如果身体感觉不适,可以直接先问自己的AI家庭医生。如果AI家庭医生能正确判断不严重,靠自身免疫能恢复,用户就不用去医院,注意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但如果判断非常严重,不及时去医院会拖延出问题,那就得去医院。所以,AI家庭医生对于实现分级诊疗而言非常重要。

搜狐科技:对于目前的医疗智能体来说,数据采集会是难点吗?

刘洋:我们目前的判断是,用已有的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作为基座,再结合我们的智能体进化技术,提供的医疗服务已经初步具备了辅助医生的水平。

搜狐科技:现在Agent Hospital接的模型都有哪些?

刘洋:我们测试过许多国内外的闭源和开源模型,比如GPT和DeepSeek。未来我们会做自己的专门面向智能体的基座模型。

搜狐科技:如果未来迭代的话,您觉得哪个方向会是一个主要发力的方向?

刘洋:首要的是要和医院合作,让它真正落地,让医生和患者用起来,并证明有效。下一阶段我们会做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AI家庭医生,现在已经在做了,只是目前还是健康分析和预警,还没加入到平台。

搜狐科技:落地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洋: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数据不出院,这点非常麻烦。理想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系统和医院的HIS系统完全对接,用户体验会超级好。但这非常困难,我们也在想办法。

搜狐科技:这种“不出院”模式下我们怎么合作呢?是在当地医院部署我们的系统吗?

刘洋: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直接在医院部署——但这对医院要求很高,医院得采购GPU服务器把整个系统布起来。

搜狐科技:我们现在的落地进展是怎样的?

刘洋:我们会首先在几家医院做临床验证,然后再逐步扩大范围,依次进入公开测试、试点运行和正式运行阶段,希望在今年下半年能让社会大众使用我们的系统。

搜狐科技: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看到很多知名医院也在引入所谓的“AI医生”, 您怎么看我们和市面上这些已有AI医生应用的区别?

刘洋:我们在去年五月写“Agent Hospital”论文时,正式的说法是 “Doctor Agent”,也就是“医生智能体”。后来觉得社会大众可能不懂这个术语,就叫称之为“AI医生”。按照我们的原始定义,AI医生是一个智能体,具备跟环境交互、学习、反思的能力,可以不断进化。

后来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概念,“AI医生”概念范畴扩大了,不少专病大模型也被视为“AI医生”,和我们原始提出的“可进化智能体”还是有差别的。

搜狐科技:那种垂直模型跟我们这个基座模型+训练系统双轨的方案相比,有什么区别?

刘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垂直模型的路线是基于通用大模型,使用人工标注的领域数据做微调,得到垂直大模型,然后再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我们的路线是反过来,直接根据实际场景建立虚拟世界,虚拟世界自动产生数据,让智能体在虚拟世界进化。

搜狐科技:咱们这个系统从开始布局到现在发布大概用了多久?

刘洋:我们其实从2023年开始立项,2024年1月份定了虚拟世界的路线,2024年5月份发了第一版论文。然后2024年11月份AI医生内测上线,再到今天这个发布,前后探索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

搜狐科技:所以您预计可能下半年我们就真正落地了?

刘洋:不是“预计”,我们想下半年争取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当然,这取决于我们与医院对接的情况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审批情况。

搜狐科技:如果我们有互联网医院牌照,某种意义上其实可以直接ToC,不一定非要依托实体医院对吗?

刘洋:是可以直接ToC,但是我认为还是需要依托实体医院。虽然“Agent Hospital”的训练系统是基于虚拟世界,但推理系统是面向现实世界的,实体医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关键的诊疗环节(如检查、手术、住院等)依然要放在实体医院。

搜狐科技:如果患者用我们的系统,是要单独付费吗?

刘洋:未来肯定是要付费的,但具体模式我们还没想清楚。总体上我们还是希望给患者提供低廉的服务,要远远比现在看病便宜。我们希望能够消除时空的局限性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我的想法是:一位边疆的患者,只要能连上手机网络,就能够线上向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咨询,必要的话在当地医院线下做检查,两者结合起来就能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真正普惠的模式,我们会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运营编辑 | 曹倩  审核莎莎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医疗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