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工业机器人”行业报告发布
多家企业现场抛出合作需求
产学研代表面对面深度对话
……
10月27日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智创未来”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接
AI+“工业机器人”专场活动举行
市科技局搭台
技术供需双方“双向奔赴”


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搬运、装配、分拣、喷涂等各个生产环节。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
此次活动搭建了一个高效对接的平台,旨在为技术找场景、为产品找市场、为创意找动能,共同探索AI技术在机器人智能控制、自主决策、视觉识别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路径。来自工业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的20余位企业代表带着合作需求齐聚一堂,开展面对面交流对接。

成都环龙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龙智能”)副总经理张铭此次专程带着需求而来,公司长期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在焊接、切割、搬运、码垛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张铭表示,“AI在工业层面的应用目前尚未大规模落地,主要由于工业场景对精度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达到毫米甚至亚毫米级别。要实现技术真正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环龙智能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实际落地,“我们期待与特定行业、精通工艺的企业携手,共同推进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开发。我们有技术、有思路,但只有结合具体的工艺、场景与数据,才能实现从技术到应用的真正突破。”
“AI+工业机器人的落地,必须由真实的需求来驱动。”四川乐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飞光电”)总经理助理刘又维介绍,乐飞光电专业从事光缆制造,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产能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光缆生产企业。

据介绍,公司已在研发、制造、运营等环节落地了十余个智能制造场景。刘又维说道,“此次参会,我们希望能找到专业的伙伴合作研发,在现有自动化基础上,融入AI能力,让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对接会上,刘又维的发言引起了在座企业的浓厚兴趣,不少企业表示,“我们可以一起合作!”会议一结束,他便被上下游企业围住,大家排着队与他交换联系方式,深入交流。

活动现场,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发布《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围绕智能制造业发展趋势、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技术应用与瓶颈展开深度剖析。

报告指出,从市场前景看,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占全球三分之一,年均增长30%;从发展潜力看,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尽管前景广阔,但工业机器人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瓶颈。在圆桌会议环节,多位企业与学界代表围绕“AI+工业机器人”面临的现金流、估值、技术成熟度等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针对企业如何解决现金流及估值问题,成都苔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振海结合自身实践作了分享,“我们选择在母公司内部先将技术走通,形成成熟方案后,再与合作伙伴共同组建新公司。这种方式能有效减少前期‘烧钱’,并助力新公司快速规模化。”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高宏力直言,当前工业机器人领域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从融资需求来看,我认为不应一味求大,关键在于研发方向的精准,产品应朝着低成本、多功能、平台化的方向发展,这本身并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博士干可对此也表示赞同,他提出,“估值并非越高越好。过快的估值拉升会带来投资者期待过高、公司压力骤增等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企业聚焦技术落地与长远发展。”
当对话转向“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否已成熟”这一关键问题时,与会嘉宾从技术演进、场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看法。
“AI赋能工业机器人仍需一个过程。技术正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向‘具身智能’迈进,其关键在于实现机器人与环境的实时互动,这迫切需要真实的场景进行训练与应用。”干可表示。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经理杨重江则道出了技术落地中的挑战,“作为机器人生产企业,我们认为AI潜力巨大,但让客户真正‘用好’却不容易,因为使用者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交流接近尾声,但参会人员仍意犹未尽。为了不打断交流的热情,大家一致同意建立微信群,现场纷纷掏出手机加入群聊。
“此次收获颇丰,也看到了不少潜在的合作契机。”不少企业代表表示此次参会受益匪浅,既了解了智能制造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也找到了能够提供技术场景落地的合作伙伴,他们在会后将主动联系,探讨合作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