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据36氪报道,小米汽车近期宣布了一项组织架构调整。本轮调整设立了一个全新的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思考定调。新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成员包括部分研发部门负责人与核心骨干。
分析称,本轮调整,小米希望借助资深骨干的行业洞察与内部经验,强化对技术趋势的战略预判能力,提升小米汽车未来竞争力。而将技术架构思考提升为一级部门,小米则是希望能够在繁荣但模糊的技术竞争中突出重围,理清技术投入方向。
小米此次将该职能提升为一级部门,由雷军亲自带队。由此可见,小米对前瞻性工作的投入,以及对公司技术定位的重视。

小米新设立的架构部,核心职责是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研判与定调。其关键特殊性在于:以一级部门身份直接向雷军汇报——这与行业将该职能归为二级部门或项目组的常规做法截然不同,直接凸显其战略核心地位。
汽车行业的技术决策具有强长周期属性:一个技术平台主导3-5年产品走向,而核心技术定调需提前5-8年布局。例如2019年快充普遍为100kW时,车企就得预判2025年押注800kW超快充还是固态电池。对小米而言,架构部的决策直接决定未来技术基底与市场竞争力。
这一布局的核心逻辑,源于三重战略诉求:
智能电动车技术看似繁荣,实则路线博弈激烈:电动化领域,高性能电机竞争白热化,电池面临超充与固态路线选择;智能化领域,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与付费意愿尚不明确。架构部的核心价值,就是为小米明确技术投入优先级,规避盲目跟风风险。
当前行业不少车企依赖“堆配置+压成本”的短平快策略,导致产品同质化与价格战。小米成立架构部,正是通过前瞻性技术架构布局,构建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力,跳出内卷。
技术驱动是小米汽车的核心优势:自研高性能电机让SU7实现2.78秒零百加速,SU7Ultra更刷新纽北赛道纪录,直接转化为品牌溢价与销量增长。架构部的设立,正是将“技术领先→市场增量”的逻辑,延伸至长期技术架构层面,巩固核心优势。
据悉,小米自创立起,便选择自研高性能车的核心电机,规划三代产品,不仅帮助SU7达到零百加速2.78秒的动力表现,更是直接推动SU7Ultra在纽北赛道突破保时捷Taycan创造的圈速成绩。这些前瞻性的投入和成果,帮助小米建立了特别的行业形象,同步助推了小米汽车的销量成绩。
9月小米汽车新车交付量超过40000台。较8月30000台交付量增长33%。这是小米汽车史上第一次单月交付量破4万台,而上个月是小米汽车首次单月交付突破3万台。
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为1159.6亿元,同比增长30.5%,连续3个季度突破千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大增75.4%,连续两个季度突破百亿元。

(小米集团二季度经营数据)
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部分收入达人民币213亿元。

(小米集团主营业务收入)
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人民币206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