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1:什么是BCI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趋势?
核心提示与思考:随着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的发展,它频繁登上媒体与资本市场的舞台。然而,尽管BCI已有逾五十年的研究历史,在特定的BCI社群中,仍普遍存在概念使用不严谨、范畴界定模糊及能力边界被夸大的问题,且这一趋势有逐渐加剧的迹象[1,2]。伴随概念与范畴的泛化,以及对技术潜能的过度想象,在伪专家话语、权力结构、资本逐利与舆论操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BCI产业转化领域正呈现出明显的“泡沫化趋势(Bubble Trend)”[3,4]。
“BCI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趋势”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特定地域的BCI研究社群与产业转化领域中出现的过度膨胀现象。其深层原因之一在于名利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研究与产业主体通过无限泛化BCI的定义与范畴边界,夸大其技术能力与应用潜能,试图在这一领域中分得“一杯羹”,甚至“最大的一杯羹”,以获取更多经费、资本或声誉资源[4]。

讨论2:BCI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趋势典型表现有哪些?
核心提示与思考:“BCI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趋势”通常出现在科学认知、术语定义及产业实践尚未成熟的阶段。当研究者、机构或资本出于逐利、从众或炒作心理,对BCI的技术能力、适用范围及成熟度进行过度夸大与不当泛化时,这一趋势便开始形成[2,3,4]。其典型表现包括:
1)BCI定义模糊与术语泛化。将与脑研究及应用相关的技术、研究和临床上已使用许多年的脑成像设备、神经调控和脑功能监测技术等与BCI混同;
2)BCI技术能力虚高化。在宏大叙事的推动下,BCI技术系统被赋予了过度和过高的功能或效能承诺,从而抬升了公众对其实际能力的期望。此外,不准确的能力宣传,如“读脑”、“读心”、“写脑”或“控脑”等表述,也进一步虚高化了BCI的技术形象与社会认知;
3)BCI假冒伪劣产品将出现。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一些主体常借助政策红利窗口,将假冒伪劣的BCI系统或产品推向市场。当此类所谓“BCI产品”大量充斥时,最终受害的将是用户,他们不仅承担经济损失,也可能对技术产生误解与不信任。此外,BCI在教育、娱乐等领域的跨界滥用与无边界扩张,通过非科学化的概念延伸,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4)BCI政策与资本盲目追逐。在缺乏科学评估与伦理审查的情况下,推动过度投资与产业泡沫。
BCI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趋势的本质,是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认知、科学标准、监管体系之间的严重错位。它不仅可能误导公众与投资者,更可能阻碍真正的神经科学与工程创新[3,4]。

讨论3:如何避免BCI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趋势?
核心提示与思考:有专家建议,为防止假冒伪劣的BCI系统或产品充斥市场,应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估机制,对BCI技术系统及其产品功效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评测,并采用“三盲”评价模式以确保客观性。此外,也有专家提出,应建设BCI系统体验中心,让患者或潜在用户能够实际体验产品、提供反馈与意见,从而以用户为中心评价其实际功效与应用价值。
有专家指出,目前BCI技术距离真正实现临床应用仍有较大差距。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样机阶段,因此在推荐实际应用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研究型病房尚未得到有效运行。当下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稳定、可靠地满足临床核心需求的产品。
要抑制BCI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趋势,必须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多元治理体系。以下为建议的若干可行路径:
1)BCI科学定义与技术边界重申。以Wolpaw(2012)和伏云发等人(2024, 2025)提出的“六大模块”和“七项特征”为准绳,厘清BCI与神经调控、脑成像、脑功能监测等技术的差异[7,8,9,10];
2)建立第三方评测BCI与伦理审查机制。应通过专业、独立的三盲评测机构评估BCI技术系统及其产品功效,以避免评测规则被“伪专家”、权力结构、资本利益或人际关系网络所左右;
3)强化BCI技术成熟度与社会采纳度评估(TRL–TAL双轴框架)。推动从“炒作驱动”向“科学驱动”转型;
4)促进学术公开与百家争鸣。鼓励学者在公共空间中理性辩论BCI,破除权威垄断,提升学术自治能力;
5)提升科研伦理与公众科普素养。通过教育、出版与公共传播,纠正“读脑”、“读心”、“写脑”或“控脑”等伪科学叙事;
唯有依托科学标准、社会理性与制度规范的三重协同,BCI才能摆脱产业转化的泡沫化误区,回归其“服务于人类神经精神健康”的科学初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