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具身智能大讲堂

2025年很多人都在喊今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化元年,过去,人形机器人因其高昂的售价而被称为“科技奢侈品”。以宇树H1为例,2023年刚刚上市时售价高达70万元,足以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开始迅速下滑。

众擎机器人在2024年7月推出的SA01售价仅为3.85万元,松延动力2025年3月推出的N2更是以3.99万元起价格入局,我们不禁要问,人形机器人消费级时代真的来了吗?
1► 成本下探!部分本体企业已公布千台量产计划
人形机器人价格持续下探,与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成长密切相关,尤其是零部件的标准化与供应链的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通用核心零部件被开发出来,并实现了小批量规模化交付。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现在可以从成熟的供应链中,以更低的成本采购到高性能的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而无需再为每个独特设计定制昂贵的非标产品。

此外,国产化替代效应初现,过去,由于技术限制,许多核心零部件都需要依赖进口,这导致成本高昂且供应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高性能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力传感器、视觉模块等有了国产供应商。部分国产零部件的单项性能甚至追平或赶超国际第一梯队,而价格却仅有国际产品的二十分之一不到,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自主性。

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成熟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成本的压缩。优必选2025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2025年,在落地场景跑通的前提下,乐观估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交付数千台规模;2027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交付。而智元机器人于2024年12月16日宣布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年度计划产量为962台。其制造工厂投产不过数月,2024年已下线1000台人形机器人,并将在2025年实现数千台的年产量。

随着批量化交付能力的提升,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在结构设计、材料选择、装配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企业能够采用更高效的设计方案、更精简的结构设计以及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其价格进一步走低。
2► 当流量褪去之后 客户开始重新评估人形机器人的价值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价格战,不仅仅是成本降低的结果,更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体现。当一个新兴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时,自然会吸引大量玩家涌入。宇树科技在春晚舞台上大秀转手绢之后,批量订单蜂拥而至,其他人形机器人公司同样敏锐察觉到市场带来的机会,迅速行动起来展示自己的产品,希望在人形机器人这一万亿级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人形本体企业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是实战派,提供人形机器人本体与行业解决方案。比较典型的是优必选、智元、银河通用这些公司。这些企业通过与具体场景相结合,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垂类场景作业能力,并且已经实现了小规模交付。

而另一梯队则是以宇树、众擎、松延动力这种本体企业为代表的探索派。主攻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以本体为核心,配合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人形机器人丝滑流畅的运动效果,这一梯队更多的是交付人形机器人本体,使得更多的开发者通过本体进行算法的研究。

而目前,市场中打价格战的就属于第二梯队,主要面向科研开发者与教育市场。今年618京东大促期间,数十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上架。除宇树官方旗舰店G1购买链接外(G1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人SKU共享一组评论数据,最终导致其有1000+用户评论),其他品牌人形机器人下单数量绝大多数保持在个位数。虽然价格持续走低,但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作业任务。且上手依然存在一定难度。

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能跑能跳并不等同于能干活。当大众的猎奇心理逐渐消退,一些实际购买者分享的祛魅测评视频,让高大上的人形机器人回归了大玩具的本质。进入到2025年下半年,盲目追高、只看炫技的阶段正在过去,买家开始更加关注机器人的实际功能、应用场景和性价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厂商进行策略的调整。
3► 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走进iPhone消费级时代?
宇树科技推出的G1将人形机器人价格打到万元级别。价格的降低会大大拓展潜在用户群体,从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到展览公司,甚至未来的普通家庭。但仅仅是价格便宜,并不足以让一个产品爆炸式普及。
很多人都在把当今的人形机器人对比此前科技圈走过的PC电脑时代以及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但限制人形机器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大小脑”还不够聪明。

不管是PC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打造的Wintel联盟,还是ARM+安卓体系,又或是iPhone打造的IOS闭环生态系统。无一例外,人形机器人成为下一个颠覆性消费电子产品,硬件、软件与生态系统三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人形机器人需要解决能跑能跳不等于能干活的问题。目前,大多数运动派、炫技派的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上确实令人惊艳,但在功能性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如果一台人形机器人只能跳舞、空翻,而不能帮你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或者在工厂里完成高精度作业,它在家用场景和工业场景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人形机器人需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大(小)脑。通用人工智能(AGI)和大模型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核心壁垒。如果机器人没有足够聪明的大脑,就无法理解复杂指令、适应未知环境、学习新技能。没有一个开放、强大、易于开发的大脑平台,就无法形成像App Store那样的应用生态,也就很难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认可硬件是基础,开源才是生态蓬勃的关键。

目前人形机器人还需要解决批量化生产与场景落地的挑战,从小批量定制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需要经历产能爬坡期,对于迭代速度快,交付周期长,如何做到更好的生产与库存管理也很关键。当前,除了科研和展示外,人形机器人在ToB工业场景如车企的探索仍在初期,ToC家庭场景更是遥远。如何从炫技走向实用,找到真正的应用爆发点,是所有人形机器人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
比起网上个别媒体所说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iPhone时刻,我更认可王田苗教授此前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上发表的观点:“虽然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社会中有望承担更多家务和看护老人的任务,但从社会就业、人性角度和技术体系来看,这一愿景的实现仍需时日。”
END

往
期
精
选
科技热点
大咖观点
热点评论
新品速递

微信号|具身智能大讲堂
专注AI具身智能产业前沿话题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具身智能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添加微信号(Robospeak2015)或堂博士手机号(15611695072)备注“具身茶谈”可进入交流群。
兼职作者&投稿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或【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添加微信:李鑫(13581537940,手机与微信号相同)。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