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Q6L e-tron实力诠释安全才是“硬通货”!

中国汽车报 2025-07-16 12:00

易燃易爆炸、雨天会漏电……近年来,各种有关新能源汽车安全的“传言”甚嚣尘上,让不少人给新能源汽车打上了“脆皮”标签。今年3月的一场交通事故,更是引发了对新能源汽车从门把手到电池安全的全民大拷问。

日前,一次国标级碰撞测试打破了偏见。一汽奥迪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对豪华纯电轿车奥迪Q6L e-tron进行了远超国标3倍碰撞能量的高难度“货车侧撞+固定柱体夹击”连环碰撞,并对战损电池进行三连环持续测试。最终,Top Safety“安全性能类挑战证书”上“挑战成功”的字样,足以证明奥迪Q6L e-tron“武装到牙齿”的全链路冗余安全设计,一举打破“电车不安全”的固有偏见。

01

远超国标 奥迪Q6L e-tron直面严苛测试

据统计,2023年全国发生的19万起道路运输事故中,多达45%为货车(含重卡)事故。可见,以庞大身躯穿梭于各种道路场景的大货车依然是乘用车行驶安全的一大威胁。根据CIDAS(China In-Depth Accident Study,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的数据,货车与乘用车碰撞导致伤亡的事故占比达15.5%,侧面碰撞事故占整体事故的34.41%,远高于正面碰撞的13.58%。为此,奥迪Q6L e-tron基于真实事故场景,进行了行业首次连续侧碰+柱碰试验,对车身结构抗侵入能力、约束系统保护效果、车身结构局部抗压强度、侧气帘/气囊对头部的保护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

(碰撞中-柱碰发生瞬间)

作为国内权威的汽车安全评价规程,C-NCAP一般在重量1.7吨台车、车速60km/h的工况下进行侧面碰撞测试;国标则是在重量0.95吨台车、车速50km/h的工况下进行侧面碰撞测试。为了证实奥迪Q6L e-tron的安全真实力,一汽奥迪与中汽中心的安全挑战是在重量3吨货车、车速50km/h的工况下进行测试。据悉,此次挑战中,侧面碰撞的碰撞能量约为C-NCAP的1.23倍。此外,由于此次挑战是侧面碰撞叠加侧面柱碰的双重测试,相较于单独进行一项试验,难度呈现指数级提升。

(碰撞后-侧碰一侧呈现,货车无吸能装置)

此次碰撞测试直接作用于二排薄弱区域,无B柱支撑,在车身左侧受创后,右侧仍能抵御住柱碰冲击,保证车身结构完整,A、B、C、D柱均未发生结构性失效。另外,在两次挤压之下,乘员舱依然保持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侧气帘、侧气囊及前排中央气囊均及时点爆并展开,最大限度降低了对乘员的二次伤害风险。

(碰撞中-气囊瞬间点爆,前排中央气囊呈现)

同时,奥迪Q6L e-tron的电池安全也经受住了考验。由于我国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底部刮蹭和撞击引起的电池包受损往往是造成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一汽奥迪和中汽中心以高于C-NCAP测试标准的工况,对奥迪Q6L e-tron电池包进行刮底测试。测试过程中,遭遇“夹心式冲击”的电池包经受住几何形变与短路风险的双重考验,发生碰撞后高压及时断电,电池包未出现移位,未发生冒烟、起火、爆炸现象,电解液同样未出现泄露。

(碰撞后-安全红色拉绳弹出)

中汽中心安鉴所交通事故研究部部长林淼曾指出,车载自动紧急救援系统能够在车辆遇到碰撞事故、严重故障时,自动或手动建立与紧急服务中心的连接并传送车辆位置信息,大大提高挽救生命的概率,应当作为汽车标配。在此次测试中,奥迪Q6L e-tron碰撞后低压电保持正常工作,第一时间开启双闪,E-CALL紧急救援功能也即刻启动,人工客服随即接入,车窗也自动下降10%,保证车内空气流通。值得一提的是,发生碰撞后,奥迪Q6L e-tron车门机械开关自动弹出,确保碰撞后车门可正常打开,便于救援和逃生。

02

技术护航 保障全链路安全

本次高难度测试充分说明,奥迪Q6L e-tron车身结构扛得住撞、电池系统耐得住“造”,各类安全防护配置又能瞬间响应,可谓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全维度安全“金钟罩”。而能够做到产品的全链路安全,自然离不开一汽奥迪在车身结构、电池安全等方面的硬核技术。

于消费者而言,一辆车安不安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车身是否足够结实。这并不意味着车身要够硬,而是能够刚柔并济,具有足够高的车身刚性。此次测试中,奥迪Q6L e-tron能够在碰撞后确保A、B、C、D柱不弯折,便是源自其钢铝混合高强度车身结构,高强度钢+铝合金占比83%,超高强度钢占比34%,整车扭转刚度达到37700N•m/deg。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车顶纵梁、门槛梁和后排座椅支撑横梁形成闭合结构,并在后排座椅底架内置高强度支撑桁架,防止乘员舱横向坍塌。

(碰撞后-车内整体空间呈现,乘员空间完整)

据了解,奥迪Q6L e-tron在研发过程中经历了多达76次碰撞、300余次保护、16次静态强度实验等,因此能够成为同级少有的同时达到中国、美国、欧洲至高碰撞要求的车型。据悉,奥迪Q6L e-tron获得E-NCAP五星认证,在2023-2024年测试的所有车辆中,儿童安全防护表现最优。

(碰撞后-后排儿童无伤害,并能顺利实施救援,救援通路顺畅)

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碰撞后门把手“罢工”的担心,在奥迪Q6L e-tron身上也不复存在。奥迪Q6L e-tron设计了全机械开门装置,发生碰撞后车外半隐藏式门把手机械开关会自动弹出,一拉即可机械开门,方便车外人员施救;内门把手连续拉动两次便可开门,提高了驾乘人员自救成功率。此外,奥迪Q6L e-tron还进行了安全集成测试,确保碰撞后车门解锁、刹车刹住、玻璃下降,多维度确保驾乘人员安全。

 (碰撞后-电池底护板呈现,无形变)

此外,为全面守护电池组安全,奥迪Q6L e-tron底板电池安装区的超高强度钢覆盖率接近100%,最大抗拉强度可达2150Mpa,搭配4横3纵框架设计,可有效化解正面、侧面、后面全方位撞击。另外,奥迪Q6L e-tron采用了独有的STOP TP电池阻燃防扩散技术,通过底置电芯泄压阀、电芯间气凝胶隔热、电池底部冷却系统、专属的底部通路设计,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满足新国标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的严苛要求。

03

87年进化 从悬崖坠车到全维测试中心

“造车是百年基因,绝无捷径可言。”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一语道出一汽奥迪对安全的不懈坚守。奥迪Q6L e-tron实现全链路安全的背后,是奥迪对汽车安全长达87年的探索与实践。

时钟拨回1938年。奥迪前身“汽车联盟”的工程师将一辆自产DKW F7从山坡上推下。多次翻滚后,这辆DKW F7依然保持较完整的车身状态,发动机也能正常运转,其抗撞击能力得到了有力验证。这一开创性的翻滚不仅开启了奥迪对汽车安全无止境的探索,更被看作汽车安全试验的开山之作。

时间长河奔涌向前。1970年,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带动下,全球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汽车越来越深入大众生活,其安全性愈发引起重视。为此,汽车联盟在德国英戈尔施塔特启用了首个碰撞实验室,可重复进行车辆碰撞测试。随后,1972年,奥迪又在碰撞测试中首次使用假人模型。1986年,奥迪推出革命性“procon-ten”(安全约束系统),在发生正面碰撞时,方向盘会缩回,前排安全带通过钢缆和滑轮拉动发动机向乘客舱移动从而收紧,大大降低了驾驶员头部受伤的风险。

汽车产品持续演进,汽车安全技术也在同步发展。1999年,从奥迪A3开始,奥迪在汽车测试中不断引入数字化技术。近年来,机器学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今,机器学习可以被用来改进气囊控制单元的软件。

2023年全新车辆安全中心落成,奥迪在被动安全发展上迈出重要一步。耗资约1亿欧元,位于英戈尔施塔特Incampus园区的新奥迪车辆安全中心,拥有显著改进的最先进碰撞测试设施,包括一条250米(820英尺)的加速跑道、一个可移动的100吨撞击块,以及能够以90度角进行两车碰撞的能力。

聚焦道路环境复杂的中国市场,2009年,一汽奥迪开始进行试验与安全中心的规模化建设,累计投资已超40亿元,现已基本实现整车开发试验、测试本地化。其中,耗资2亿元的先进碰撞中心可完成国标、C-NCAP/C-IASI行业标准规定的所有碰撞和翻滚试验,可实现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以及汽车翻滚测试等复杂工况测试。

当然,想要确保产品安全,光靠严苛测试还不够,更要从生产环节就把好安全关。为此,一汽奥迪投资超300亿元,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确保每一辆下线新车的真正高品质。毫不夸张地说,每颗螺丝都能做到分毫不差。其配备的14轴同步拧紧系统不仅能够提升扭矩与角度精度,还能大大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并实时监控每颗螺栓的拧紧数据。

对一汽奥迪而言,“安全”从来不是“面子工程”。以Q6L e-tron为例,它配装通过AEC-Q、ISO 26262、IATF 16949等权威认证的车规级芯片,由耐高温、抗腐蚀、抗冷凝材料制成。芯片供应商都是稳定供货10年以上的“老字号”,同时,一汽奥迪对不同批次产品的一致性也提出极高要求,最大程度保障了“软环境”安全。

从车身结构、安全细节到碰撞后的关怀,再到耐久安全,正是奥迪对汽车安全由浅入深、精细入微的百年把控,浇筑出奥迪Q6L e-tron的“钢铁车身”。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奥迪Q6L e-tron将凭借强大的产品力与安全力杀出重围,树立起一汽奥迪电动化转型的新标杆。

推荐阅读

立讯精密收购德国百年线束巨头莱尼

比亚迪大幅攀升!全球分化加剧 | 6月车企市值

文:张奕雯 编辑/版式:王琨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安全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