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预判:AI下一轮革命是让机器人具备理解物理世界的能力!中国具有先发优势!

具身智能大讲堂 2025-07-17 15:49

欢迎关注具身智能大讲堂


“具备物理世界理解能力的机器人系统将是下一波AI浪潮的核心”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


7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完成了一场长达8分钟的分享。演讲结束后,他接受了媒体专访,就AI发展趋势、中国市场潜力、开源模型与开源平台、机器人及市场机会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黄仁勋认为,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并预言具备物理世界理解能力的机器人系统,将是下一波AI浪潮的核心。在未来十年,工业领域会出现 “软件定义的工厂”,人机协作机器人将主导整个生产流程


1从3D图形技术到AI巨头 关键在于抓住“计算需求爆发点”


演讲中,黄仁勋简要回溯了英伟达的技术演进轨迹:1993 年公司成立时,核心业务聚焦 3D 图形技术;2016 年推出全球首台 AI 超级计算机 DGX-1,这一产品成为英伟达的重要转折点,直接推动其从图形处理领域向 AI 计算领域转型。截至目前,英伟达的 AI 计算性能已实现十万倍提升,业务覆盖从芯片硬件到系统网络、软件生态的全链条,其发展速度远超摩尔定律的常规水平。


NVIDIA AI 超级计算机 DGX-1


因此技术赛道选择非常重要,黄仁勋表示,从服务游戏图形领域到押注 AI 计算,核心逻辑在于抓住 “计算需求爆发点”。这种 “从硬件到生态” 的布局,是英伟达能成为全球 AI 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关键,而这一经验,对当前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转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高度肯定中国市场 英伟达平台超150万开发者参与AI应用落地


黄仁勋多次肯定中国科技企业所做出的成绩,并评价小米是 “奇迹”,认为雷军的战略眼光与执行力与众不同。同时黄仁勋也认为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表现出色,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在电动汽车领域,黄仁勋明确表示,蔚来、小鹏、理想等中国电动车企业推出的产品 “令人印象深刻”,并将中国电动车产业列为 “过去 5 年全球进步的最大惊喜之一”。


对于华为,他直言 “轻视华为是极为天真的”,并表示英伟达会主动学习华为的优势。同时,他认可 DeepSeek 的 R1 开源推理模型、阿里通义千问等中国大模型取得的技术突破,认为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在 AI 领域的创新活力。



黄仁勋进一步表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150 万开发者基于英伟达平台开展研究工作,中国也因此成为该领域开发者数量全球占比最高的国家。同时他提到,AI 在中国的落地速度远超预期,如今已深度融入中国科技产业的各个环节。



在互联网领域,腾讯微信的智能推荐、阿里巴巴淘宝的精准营销、字节跳动抖音的内容分发,其核心技术底层均依托 AI 技术的发展。


在实体服务领域,小米自动驾驶的路径规划、美团的配送算法优化,以及推想医疗覆盖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影像诊断系统,也都借助 AI 实现了效率提升。黄仁勋将这些落地案例视为 “AI 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早期实践”。


3中国开源AI是全球进步催化剂


“中国开源AI是全球进步的催化剂”,这是黄仁勋对中国 AI 生态的核心评价之一。黄仁勋提到,DeepSeek、阿里、腾讯、MiniMax、字节跳动等中国机构和企业推出的开源模型,已成为全球开发者开展创新的重要工具。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种开源实践打破了技术壁垒。中国团队积累的模型优化经验、特别是针对中文场景的算法创新,通过开源模式融入全球AI生态。而海外的算力调度技术、安全验证方案,也能通过开源助力中国开发者,实现中国与全球的开源技术共享。


黄仁勋特别指出,开源的价值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共享,更推动了国际社会在AI标准制定、性能基准搭建、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等领域的实质性协作,这些正是当前全球 AI 治理进程中迫切需要的基础支撑。



此外,在谈及中国企业推出兼容CUDA的产品时,黄仁勋表示不介意,而CUDA本身相对开放,这种情况与X86架构不同。


4下一波AI核心在物理世界理解能力 中国具备先发优势


黄仁勋表示:具备物理世界理解能力的机器人系统,将是下一波AI浪潮的核心。这一点,黄仁勋与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提出的空间智能,以及国内智澄AI胡鲁辉提出的物力智能的观点保持高度一致。他同时预测,在未来十年,工业领域会出现 “软件定义的工厂”,人机协作机器人将主导整个生产流程。



黄仁勋认为,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具备先发优势,首先中国拥有很好的创新环境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拥有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覆盖从硬件本体到软件生态,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其次,中国拥有很好的人才储备,目前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已经在产业相关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外,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来部署机器人,市场存在巨大的存量空间。



对于人形机器人,黄仁勋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成绩,他表示,当前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众多行业面临人力不足的困境,这为具备自动化作业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创造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而中国在技术积累和制造基础方面的条件,有利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落地。



黄仁勋提到,中国已有数百个项目运用 NVIDIA Omniverse 模拟数字孪生,用于工厂、仓储等场景的设计和优化。通过这一平台,机器人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训练,以提升在物理世界中与人协作的安全性和效率。他认为,未来十年,工厂将由软件和 AI 驱动,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会成为生产主力,相关技术将持续发展,而英伟达正通过算力支持与技术合作,参与到这一转型进程中。



  END 




科技热点


1.仅重18克的被动伸缩扑翼机器人

2.全球首例 SoftFoot Pro仿生脚原型

3.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全新分层框架曝光

4.受螳螂视觉启发的立体人工复眼技术


大咖观点


1.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产业大佬们怎么说?

2.人形机器人是继PC、手机之后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

3.傅利叶智能顾捷分享人形机器人探索历程

4.上交大高峰:人形与多足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分析


热点评论


1.A++++轮 融资超10亿 估值超70亿的具身智能公司

2.地球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来了

3.英伟达大会发布人形机器人开发工具

4.宇树Unitree B2对战波士顿动力Spot


新品速递


1.GTC 2024 黄仁勋发布王炸技术

2.傅利叶GR-1通用人形机器人表演架子鼓视频

3.逐际动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1

4.地表最强Figure 02发布!算力提升3倍!


微信号|具身智能大讲堂

专注AI具身智能产业前沿话题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具身智能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添加微信号(Robospeak2015)或堂博士手机号(15611695072)备注“具身茶谈”可进入交流群。


兼职作者&投稿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添加微信:李鑫(13581537940,手机与微信号相同)。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