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完毕。
在1459个获得资金支持的项目中,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出现在国家“两重”支持清单——低空经济。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低空基建正接过传统“铁公基”的接力棒。
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精准直达,各地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密集亮相。浙江绍兴豪掷20.5亿元打造全国首个“全域低空新基建”项目;深圳计划建设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安徽规划新建20个通用机场和500个起降点。

01 政策资金双轮驱动,低空经济站上国家战略风口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是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低空经济”概念后,国家层面对这一产业的再次战略加持。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5年“两重”建设方案以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为核心,首次将“未来产业发展”和“低空经济”纳入重点支持清单,标志着中国基建投资正从传统“铁公基”向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全面升级。
资金通道已经打开。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将低空经济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并将资本金比例上限由25%提高至30%。
“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正在形成共振,”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2025年将成为低空产业化元年。”5随着国家发改委下属低空经济发展司成立,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正加速落地。
市场对低空经济的看好已充分反映在资本市场。数据显示,低空经济指数自2024年2月低点至11月峰值涨幅超1倍,大幅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约30%的涨幅。

02 地方竞赛引爆万亿赛道,绍兴甩出全国第一大单
当政策东风劲吹,地方政府已展开一场激烈的低空经济“卡位赛”。
截至2024年底,北京、广东、上海等20余省市已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政策,规划到2027年的产值规模总计已超1.3万亿元。
3月27日,浙江绍兴越城区全域低空新基建项目(一期)正式开工。这个总投资20.5亿元的项目,创下全国低空经济领域公开招标项目的最高纪录,也是全国首个以“全域低空新基建”命名的总承包项目。
“这些大中型起降场不仅满足直升机、eVTOL、无人机的多样化起降需求,还将通过‘VOD复合开发’模式,叠加文旅、商务、邻里服务等延伸功能,形成‘一场多能’的产业生态。”越城区交通运输局低空科副科长刘高介绍道。
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建设7个大中型起降场和50个小微起降场,覆盖特色文化旅游、城市空中交通、无人机物流、医疗紧急运输、城市管理等多样化需求。
深圳作为先行者,提出2025年前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预期投资规模超100亿元;安徽省规划新建20个通用机场和500个起降点;浙江省计划建设20个A类通用机场和150个公共无人机起降场。
“各地应扎实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空经济未来的腾飞打好基础。”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成涛强调。随着2025年成为“低空基建年”,更多城市正在加入这场万亿赛道的角逐。

03 产业链机遇爆发,三大环节重构增长逻辑
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主要涵盖制造、基础设施和应用运营三大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约为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2025年将突破7600亿元。
制造环节:无人机领先全球,eVTOL蓄势待发
中国无人机产业已建立全球领先优势,2023年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到1174.3亿元,同比增长32%。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4%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5%以上的份额。
eVTOL作为新兴领域发展迅猛。2023年我国eVTOL产业规模近10亿元,2024年预计达32亿元,同比增长228%。亿航智能的EH216-S已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单机适航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三大适航证件的eVTOL航空器。

基础设施:“软硬兼施”构建低空智联网
低空基础设施分为“硬基建”和“软基建”两类。前者包括通用机场、起降场等实体设施;后者包括空管平台、通信导航、气象服务等信息系统。目前这一环节基数低但空间大,正处于加速建设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数量475个,其中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机场111个。2023年我国拥有的通用机场数量0.47个/万平方公里,仅为美国的2.2%。低空雷达覆盖率不足30%,5G-A通感基站建设进度仅完成45%。
应用运营:多元场景开启商业化大门
物流和文旅成为最先落地的两大场景。美团无人机累计完成订单超40万单;顺丰丰翼在深圳开通约200条航线,日均飞行近千架次。
医疗救援方面,深圳已开通血液中心至多家医院的航线;城市巡检方面,无人机应用于地铁高架段监控和建筑工地检查;低空体育方面,风洞跳伞、滑翔伞等新兴项目逐渐兴起。
04 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低空出行走进现实
2025年5月,小鹏汇天宣布其分体式飞行汽车X2 Pro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特殊适航证”,成为全球首款获准载人商业飞行的量产级产品。这款可在10分钟内完成“汽车-飞机”形态切换的交通工具,续航里程达500km,飞行时速200km/h,预售价控制在150-200万元。
“这彻底打破了‘飞行汽车=天价玩具’的固有认知。”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小鹏X2 Pro的价格仅为亿航智能载人无人机的1/2,标志着技术突破正带来成本曲线的快速下移。
在动力系统方面,小鹏X2 Pro搭载的“云枢”混合动力引擎,将航空发动机与电动汽车电机深度融合,热效率突破48%,较传统航空引擎减重30%。供应链企业也随之迎来爆发——航宇科技的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单品售价超20万元,2024年订单量增长300%。
轻量化材料应用同样取得突破。万华化学研发的“轻质碳纤维复合材料”,使飞行汽车机身重量降低40%,抗撞击强度提升50%,单车材料价值量超30万元。行业趋势显示,航空级铝合金需求年增50%,石墨烯导热膜单价突破2万元/平方米。
不过产业链尚不成熟,从研发、材料、生产到适航认证等各环节的成本依然偏高。以eVTOL为例,亿航智能产品EH216-S在全球市场的官方指导价为41万美元/架(约239万元人民币/架)。随着企业进入适航认证和商业化应用阶段,后续所需资金额或仍高达亿元级甚至十亿元级。

05 挑战犹存,2025年成行业分水岭
随着低空经济进入爆发前夜,一系列挑战也随之浮现。
适航审定流程长成为首要障碍。现有的eVTOL适航审定实践中每个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进行处理,每个项目需单独制定专用条件。在长时间的适航审定下,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无法降低。
基础设施滞后问题突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数量475个,其中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机场仅111个。2023年我国拥有的通用机场数量0.47个/万平方公里,仅为美国的2.2%。低空雷达覆盖率不足30%,5G-A通感基站建设进度仅完成45%。
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由于低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及时健全和更新。在无人机方面,现有的法律规范针对性不强、适配度不高,多沿用传统航空标准,无法适应无人机和eVTOL等新业态。
空域管制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突发军事任务可能导致临时禁飞,影响商业运营稳定性。能源补给瓶颈也亟待突破——目前航空级锂电池能量密度仅250Wh/kg,续航焦虑仍是用户最大痛点。
“2025年将成为行业分水岭,”行业报告指出,“市场龙头倾向于具备适航取证能力、绑定地方政府场景资源、掌控关键材料技术的企业。未实现100架以上交付量的eVTOL厂商可能面临出清。”
随着8000亿元特别国债资金精准直达,低空经济的“政策资金+市场活力”驱动模式正加速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与安全能力建设。低空不再只是“天空”,而是承载中国产业升级的“第四维空间”。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