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无人机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姿态的?揭秘 IMU 的关键参数

EETOP 2025-07-20 09:55
当机器人在地面行走、无人机在空中悬停、机械臂精准抓取时,它们如何实时感知自己的姿态?答案藏在一个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部件里 ——IMU(惯性测量单元)。作为机器人的 “内耳”,IMU 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捕捉运动状态,而其性能的优劣,全靠一系列关键参数来定义。
注:人的内耳是耳朵最深部的结构,隐藏在颞骨岩部内,由一系列复杂的管道和腔隙组成,主要功能是感知声音维持身体平衡,被称为 “听觉和平衡觉的核心”。它虽体积小巧(仅约 5 毫米 ×9 毫米),但结构精密,分为骨迷路膜迷路两部分,两者之间充满液体(外淋巴),膜迷路内部则充满内淋巴,形成独特的液体环境以传递信号。

正常情况下,前庭系统(内耳)、视觉系统(眼睛)和躯体感觉系统(皮肤、肌肉)会向大脑传递一致的运动信息。例如:

坐车时,眼睛看到窗外景物后退,内耳感知到车辆的直线 / 旋转运动,身体也感受到座椅的支撑力变化,三者信号统一,大脑能准确判断 “正在运动”,身体适应良好。

但晕车时,这种信号一致性被打破了:


儿童和女性更容易晕车,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前庭系统更敏感,对信号冲突更难耐受;此外,睡眠不足、疲劳、气味刺激等也会加重这种不适。

如果我们把摄像头、深度相机、雷达比作机器人、无人机的眼睛的话,那么IMU这个“器官”比喻成“内耳”再贴切不过了。

IMU全称是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元件有陀螺仪、加速度计和磁力计。其中陀螺仪可以得到各个轴的加速度,而加速度计能得到x,y,z方向的加速度,而磁力计能获得周围磁场的信息。主要的工作便是将三个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得到较为准确的姿态信息。

a)陀螺仪

陀螺仪是通过测量科氏力来检测角速度的,科氏力在大学物理中提到过,如图

科氏力公式:


一个物体以固定的线速度v运动,同时受到一个角速度的影响,这时候在叉乘方向会有一个科氏力的作用,测量这个力便能知到角速度W的大小。

在实际的MEME传感器中,大致结构如图,在一个方向保持左右运动,若有旋转的角速度则会在垂直的方向产生科氏力,通过电容的变化来反映这个力的大小便能得到旋转速度的大小。

a)加速度计

加速度计的原理较为简单,就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测量三轴的加速度,图中的质量块受到加速度的作用会左右运动,而两侧的电容能测量质量块的位置从而计算出加速度的大小。

a)磁力计

磁力计则是通过霍尔效应来测量磁场的强度,高中物理中学过霍尔效应也很简单,如图。一端通电,在磁场的作用下电子会往垂直的方向上跑从而在侧面产生电场,通过测量这个电场的强度及正负则能间接测量出场强的大小。

一般来说,无人机和机器人上的磁力计,是用来测量地磁的。用于机器人找得到“北”。

IMU:机器人的 “内耳”

简单来说,IMU 的核心功能是测量物体的角速度(陀螺仪)和线加速度(加速度计),再通过算法(如卡尔曼滤波、欧拉角解算)推算出姿态(如俯仰角、横滚角、航向角)。无论是家庭扫地机器人避开障碍,还是工业机械臂保持轨迹精度,都离不开 IMU 的实时数据支持。

而一款 IMU 的 “好坏”,不能只看品牌,更要盯着参数表 —— 这些数字直接决定了它在噪声控制、测量范围、功耗等方面的表现。

关键参数解析:从性能到实用性

我们以 InvenSense(TDK)的 IMU 芯片为例,拆解 IMU 的核心参数及其对应用的影响。

一、基础硬件特性

1. FIFO(First In First Out)

2. 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3. 可编程数字滤波

4. 温度传感器

5. 可编程中断

6. IIC 接口 / SPI 接口

当前一些机器人、无人机、吊舱对IMU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更多选择SPI接口的IMU芯片。

二、功耗与可靠性特性

7. 低噪声模式 / 低功耗模式

8. 20000g 抗冲击能力

9. Self-test 自测试

10. WoM(Wake-on-Motion)运动唤醒检测

三、陀螺仪关键参数(角速度测量)

11. 可编程满量程范围(FSR)

12. 灵敏度比例因子

13. 非线性度

14. 交叉轴灵敏度

15. 零速率输出(ZRO)

16. 速率噪声谱密度

17. 总均方根噪声(RMS 噪声)

18. 机械频率

19. 陀螺仪启动时间

20. 输出数据速率(ODR)

四、加速度计关键参数(线加速度测量)

21. 可编程满量程范围(FSR)

22. 灵敏度比例因子

23. 非线性度 / 交叉轴灵敏度

24. 零重力输出(ZGO)

25. 功率谱密度 / 均方根噪声

26. 加速度计启动时间 / ODR

五、电气与环境参数

27. VDD/VDDIO

28. 低噪声模式功耗 / 全芯片睡眠模式

29. 温度范围

六、IMU选型指南

  1. 高精度应用
    (如工业机器人):优先关注噪声谱密度(越低越好)、零偏温漂(越小越好)。
  2. 高速运动场景
    (如无人机):选择高 ODR(如 32000Hz)、大量程 FSR(如 ±2000°/s)。
  3. 低功耗场景
    (如穿戴设备):选择睡眠电流小(如 3.5μA)、低功耗模式电流低(如 0.55mA)的型号。
  4. 恶劣环境应用
    (如车载设备):确保温度范围覆盖 - 40°C~+85°C,抗冲击能力≥20000g。

理解这些参数,就能根据具体需求挑选最合适的 IMU 芯片,让机器人的 “内耳” 更灵敏、更可靠。

文章来源于硬十,作者朱晓明_硬十

ADC 射频 Wifi 等芯片测试线下技术研讨会

(8月5日 苏州)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无人机 机器人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