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9 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发布团体标准《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T/CMSA 0056-2025),填补了我国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空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的安全高效发展离不开精准气象保障,该标准的出台为各地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统一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出台背景:回应低空经济发展迫切需求
低空经济涵盖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应急救援等多元场景,其核心载体低空飞行器对气象条件高度敏感,风速、能见度、降水等要素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气象基础设施存在布局不规范、数据不统一、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亟需通过标准化建设破解。
该标准立足低空经济 “安全优先、效率为本” 的发展原则,针对低空空域(真高 1000 米及以下)的气象保障需求,构建了覆盖场景分类、建设内容、技术要求、实施流程的全链条规范体系,为各地规划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 “技术蓝图”。
二、核心内容:构建场景化、系统化建设框架
(一)精准划分八大建设场景
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视角,将低空经济场景划分为八大类,覆盖不同运营模式和空间范围:
通用机场:区分跑道型、水上、直升机场等类型,强调在现有气象要求基础上强化低空监测;
低空测试场:聚焦飞行器测试认证需求,需配备高精度风场、能见度等监测设备;
城市低空起降设施:按规模分为大中小微型,对应不同监测设备配置标准(如大型设施需配备三维扫描激光雷达);
还包括低空集散中心、独立航线、临时飞行区、试验区及行政区全域等场景,实现对低空经济活动的全场景覆盖。
场景分类既考虑了飞行器类型、航线特征等差异,又通过编码规则(附录 A)实现精细化管理,为针对性建设提供依据。

(二)明确 “硬软协同” 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四大核心要素:
硬件设备:分为基础气象要素(风、温、压、降水等)、选配要素(湿度、能见度等)、泛气象要素(地磁暴、颗粒物等)监测设备,按需组合配置;
软件系统:需具备数据可视化(如数字孪生大气)、指挥调度、虚拟仿真等功能,支持多终端适配;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自建监测数据与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外部数据,建立 “实况为主、预报为辅” 的决策机制;
附属设施:包括供电、通信(4/5G、WiFi)、边缘算力等支撑条件,鼓励与现有通信塔、基站共建共享。
(三)确立科学建设原则与流程
标准提出六大建设原则:适配国家及地方规划的 “适配原则”、满足场景最低需求的 “场景原则”、成本合理的 “经济原则”、功能匹配飞行器特征的 “功能原则”、多系统协同的 “系统原则”、一体化集成的 “集成原则”。
建设流程分为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调试验收、运行维护四阶段,明确各环节核心要求,如验收阶段需确保数据完整率≥99%、误差不超过 5%,运行阶段需建立定期校准、故障维修等管理制度。
三、创新亮点:引领低空气象保障技术升级
(一)场景化与精细化结合
针对不同场景特性制定差异化方案:例如,城市核心区低空飞行需将格点监测密度加密至 300 米,山区复杂地形强化风廓线监测;临时飞行区可灵活布设便携式设备,提前 2-48 小时完成监测准备。
(二)技术适配性突出
设备选型兼顾普适性与创新性:基础设备需符合《便捷式自动气象观测仪》等规范,同时鼓励采用 5G-A 通感一体、无人机载监测等新技术,通过 “无人机 - 地面 - 卫星” 一体化机制扩大监测范围。
(三)数据安全与共享并重
明确数据结构标准(附录 G),要求预留接口满足运营管理、监管部门等多方需求,同时遵循《气象数据共享服务与安全管理办法》,强化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
四、实施意义与展望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为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提供了统一技术框架:对建设单位而言,可参照场景分类细化设计方案;对运营方而言,能依托标准化数据提升飞行调度效率;对监管部门而言,有助于构建全域协同的安全监管体系。
随着标准落地,我国低空经济将逐步实现 “气象监测无死角、数据应用高效率、安全保障全方位”,为无人机物流、空中出行等新业态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低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