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7月21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针对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What Will Drive the Humanoid Sector in 2H25?(2025年下半年,什么将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报告探讨了国内(中国)人形机器人上半年市场动态、未来趋势、市场规模预测以及供应链机会;报告预测人形机器人今年下半年将在中国“被广泛采用”;并预测,未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将愈发占据优势,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差距将逐步拉开。
值的注意的是,[摩根士丹利]曾于今年2月和4月先后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报告:Humanoid 100和A $5 Trillion Global Market,两份报告在肯定人形机器人行业广大前景前提下,详细梳理了100家人形机器人及核心供应链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商业化模式探索、技术壁垒解读和未来趋势。

有关摩根士丹利两份研报详细解读,查看往期文章:深度解读「摩根士丹利」双研报:头部人形机器人、核心供应链公司梳理和投资分析(附报告)
市场逻辑切换:从”炒作预期”到“聚焦落地”,商业价值验证才是现阶段验证主题和支撑估值的核心,2025年1–3月,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在“激进产能目标+技术突破+政府支持”驱动下大涨 37%;但3–7月因“目标下修+缺乏重磅突破”回调 6%;能否兑现短期商业价值将决定机器人板块能否再度上行;

商业化落地:我们预计下半年订单将逐步放量,中国市场有望迎来人形机器人订单爆发;7月份中国已有诸多大额订单落地,如[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共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订单合同;[优必选]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除了内部应用和科研院所采购外,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的订单和应用;(小编:其实中移动订单更多用在展览场景,不像报告中提到的商业化场景实现突破)
持续的新品发布、硬件和软件创新:头部厂商的新一代机型进展将成为行情催化剂(如特斯拉、Figure AI、宇树科技)以及硬件层面突破(即新型减速器、PEEK材料、滚珠丝杠的不同制造技术、工艺)和软件层面创新(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



注:截取部分表格
注:报告翻译非本篇文章重点,如果查看报告完整版翻译、解读和下载本篇报告(含45产业链企业详细梳理),查看完整版内容(点击后方链接,加入星球查看):【摩根士丹利】[翻译]What Will Drive the Humanoid Sector in 2H25?
核心观点解读:下游落地应用和技术突破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市场情绪的两个关键因素
小编视角:
从产品和技术层面考量,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粗略可分为两大阵营,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以运动能力为亮点的“硬件派”和以[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为代表的以具备强大AI能力为亮点的“软件派”。
2)软硬件技术路线皆未收敛,2025年头部人形机器人创企进入自研机器人“大脑”时代
6月,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供应商遭遇“砍单”的消息刷屏行业圈,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发展泼了一盆冷水。
主要原因是新任Optimus机器人部门负责人Ashok Elluswamy认为之前硬件方案和大模型不匹配,短期内想优化硬件方案以更好地匹配模型训练,并将模型改成已在FSD中验证有效的世界模型,后续软硬件都都会有较大变动,因此量产计划先搁置。
具体可归结为,目前的设计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软硬件需要重新设计;其实该事件也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缩影,软硬件皆没有收敛,随时可能归零、重新设计。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性进展催生了本身具身智能浪潮,相较于上游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基本成熟,软件算法进步将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小编往期文章: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有提到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早期,人形机器人领域初创公司多是依托科技大厂大模型赋能,自研操作小模型且绝大数创企在AI层面投入极少;随着众多科技大厂入局人形机器人本体赛道,以Figure AI为代表的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初创开始选择自研基础大模型;同时,双系统架构技术路径VLA模型已成为具身智能领域模型主流,既将原本的长链条端到端模型VLA模型拆开,分成VLM和动作执行两个模型。
VLA详细解读,已放到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点击后方链接,加入星球查看)【原创】【技术干货】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 详细解读(含主流玩家梳理)
因此具备强大AI能力且同时涉及本体的初创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香饽饽,此类公司在2025年接连完成大额融资;值的注意的号称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技术壁垒仍旧有待商榷,目前来看众多具身智能领域创企并没有哪家实现真正护城河。
目前以[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为代表的头部创企争相IPO,寻求二级二级市场资金,但是技术未实现实质性突破,没有哪家实现真正护城河,有价值型商业化仍属于初期,率先进入资本市场,是有利于市场做大,还是会加速人形泡沫破裂,让我们拭目以待!后续,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态势越发激烈,绝大多数创企前景后续并不乐观。
.. ... ...
接下来,小编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并从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实际商业化进展、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方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点击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与1040+位行业从业者一起,深度探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

具身智能赛道更多解读:
【原创】浅谈人形机器人创企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才是未来唯一出路!!
【原创】车企、产业链公司、智驾领域从业者,疯狂涌入具身智能赛道
全球AI+Robotics领域,华人图谱(含具身智能赛道“师徒关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