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盈利曙光已现

中国汽车报 2025-07-26 17:00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今年年初,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落地已有半年,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基本面正在悄然改写。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行业对新能源车险规范化的探索正在向深水区推进。近期,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保险公司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与理赔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研究,成为部分机构第二轮落实《指导意见》的缩影,无疑为新能源车险市场持续注入发展动能。

过去,受限于新能源汽车定损难、维修成本高、电池险理赔复杂等问题,新能源车险一度被视为“盈利洼地”。如今,随着风险定价模型的优化、理赔流程的标准化以及用户投保习惯的成熟,业内出现积极信号,即新能源家用车险盈利曙光若隐若现。这一变化不仅关乎险企的业务布局,更将深刻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态平衡。

投保难题渐缓解

   保费与维修痛点待破   


资讯配图

年初,为破解新能源车险定价难、理赔乱等行业痛点,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至今已落地满半年。作为规范新能源车险市场的重要指引,这一政策的落地效果如何,是否已为行业带来切实改变,成为当下市场关注的焦点。

车车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磊介绍,《指导意见》落地这半年,新能源车险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积极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不少问题亟待攻克。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投保难”问题的改善是显著进展。过去,新能源车险的核心痛点之一,是高风险车型难以投保,保险公司惜赔、不愿承保。而今年以来,随着四部委《指导意见》的发布,行业上线了专门应对这一问题的“车险好投保”平台,为高赔付风险车型提供集中承保通道,起到了明显的疏导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车险好投保”平台已平稳运行3个月,有序承接高赔付风险新能源车险业务,累计注册用户67.62万个,成功接入两批次共32家财险公司,服务承保新能源汽车50.66万辆,提供保险保障4948.12亿元。但投保难只是第一步,保费高、维修贵的问题仍然是接下来必须重点攻克的方向。

比如,保费定价的合理性仍需提升。有消费者反馈,部分新能源车型的保费相对于车辆价值而言偏高,尤其在电池险等核心险种上,因电池定损标准不统一,保费核算常出现“同车不同价”的情况。这背后是不同险企对电池衰减、碰撞损伤的风险评估模型存在差异,而行业统一的定损理赔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保费难以形成市场共识。

维修贵的问题则更复杂。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依赖品牌授权体系,零部件供应、维修技术被少数厂商把控,第三方维修机构难以介入,推高了整体维修成本。同时,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维修需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部分4S店存在“过度维修”、“更换优先于维修”的倾向,进一步加重了消费者的理赔负担。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政策持续推动行业标准统一,也需要险企与车企、维修机构深化合作,探索更高效的风险共担机制,才能让新能源车险真正实现“投保易、保费合理、理赔便捷”。

资讯配图

大型险企调转船头

    从观望转向深耕   


资讯配图

二季度,新能源车险市场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拐点。曾经对这一领域持审慎探索甚至审慎观望态度的大型险企,纷纷调转航向,以战略抢滩之势大举进军新能源家用车险市场。这种集体性的战略转向,不仅改写了新能源车险的市场格局,更折射出行业对这一领域盈利前景的重新评估。

以平安财险为例,其在特斯拉交付中心设立保险服务驿站的动作,颇具代表性。这个嵌入汽车销售终端的服务触点,实现了“购车即投保”的场景化衔接。消费者在提车时就能完成车险咨询、投保、保单生成等全流程服务,而平安则借助特斯拉的用户流量,精准触达新能源汽车核心客群。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车企的深度绑定,平安得以获取车辆维修数据、故障案例等核心信息,为优化风险定价模型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人保财险与比亚迪经销商的深度驻点合作,走的则是另一条差异化路径。依托比亚迪庞大的线下渠道网络,人保将理赔勘察、定损评估等服务前置到经销商体系中,甚至与经销商共享维修技师资源,大幅缩短了理赔响应时间。这种“保险+维修”的协同模式,既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依赖授权体系的痛点,也为人保在理赔成本控制上争取到了主动权。

人保再保险同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保险创新白皮书》,则从行业底层逻辑切入。这份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动力电池的风险因子,提出了基于电池循环次数、衰减程度、碰撞历史的动态定价模型,并倡导建立“车企+险企+电池厂商”的风险共担机制。作为行业风险分散的“稳定器”,人保再保险的入局,为新能源车险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再保险支持,也让更多中小险企敢于参与市场竞争。

大型险企的密集动作并非偶然。一方面,经过前期政策铺垫和市场培育,新能源车险的风险数据积累已足够支撑精细化运营,“车险好投保”平台积累的50余万辆承保数据,为险企优化模型提供了样本基础;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家用车市场的保费规模进入爆发期,成为险企不可错失的增长极。更关键的是,随着维修理赔标准逐步清晰,险企对成本可控性的信心显著增强,这正是从观望到抢滩的核心逻辑。

这场战略转向的背后,是新能源车险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深层转变。当头部险企带着资源、技术和渠道优势入场,行业的竞争焦点将从“解决有无问题”转向“提升服务质量”,而消费者期盼的保费合理、理赔高效,或许在这场抢滩战中已生根发芽。

资讯配图

深化创新抢占先机   

 等待苦尽甘来   


资讯配图

在平安、人保等大型险企重兵布局的同时,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此前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饱受险企诟病,为何如今又不约而同地一拥而上?若说亏损仍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现状,那支撑他们坚定入局的盈利曙光,又藏在哪些市场契机之中?

张磊认为,过去几年,新能源车险之所以被称为“高风险、低利润”的业务,主要是由于赔付率高、定价体系不完善、维修费用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监管机制的逐步健全、平台化工具的落地,以及车企与保险机构协作意愿的增强,行业逐渐具备了抵御这类风险的系统性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险企开始由守转攻,无疑是顺势而为的表现,更是战略前移的体现。“此轮险企集体转向,是在风险体系逐渐清晰、技术工具逐步成熟后,对新能源车险业务价值的再判断。未来,谁能真正打通新能源汽车的数据与服务链路,谁就有机会在这一轮结构性变革中占据先发优势。”张磊说。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当前亏损仍是行业常态,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意味着车险需求的增量空间明确。险企若此时不占位,未来可能错失庞大的用户基础。

盈利曙光正藏在市场变化与模式创新中。随着数据积累增多,险企能更精准地进行风险定价,像基于车辆行驶数据的UBI车险逐渐落地,可实现“用得好、保费低”。同时,“保险+服务”模式兴起,险企通过与车企、维修机构合作,能降低理赔成本,还能拓展增值服务盈利点。另外,再保险机制完善分担了部分风险,让险企更敢承保。这些都让新能源车险的盈利前景日渐清晰。

资讯配图

生态共建筑牢根基

    多方协同优化生态   


资讯配图

随着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持续升温,生态扩容成为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而生态共建尤其是标准体系建设,正成为各方聚焦的核心议题。这不仅是解决当前行业痛点的关键,更是推动市场走向成熟的基础。

在具体实践中,汽车与保险行业的企业协同已率先破局。例如,宁德时代与人保财险联合制定的《动力电池理赔检测规范》,针对动力电池这一核心部件的理赔痛点,明确了检测流程、损伤判定标准等关键内容,为电池险的定价与理赔提供了统一参照,有效减少了此前因标准模糊导致的理赔纠纷。

另外,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围绕新能源汽车维修与理赔标准制修订展开专项研究,重点针对三电系统维修规范、定损赔付流程等内容组织探讨,并已形成多项共识。其中包括联合相关单位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维修理赔标准化项目清单,以此提升行业整体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打破车企与维修企业间的数据壁垒,让维修方能够获取更精准的技术支持;推动建立“维修-理赔”协同工作机制,通过流程优化让消费者在理赔过程中少跑腿、少等待,切实提升理赔体验。

多方合力之下,这些举措的推进,正从底层构建起新能源车险的生态框架。标准的统一将降低险企的风险评估成本,技术信息的共享能提升维修效率,而协同机制的建立则能增强消费者对新能源车险的信任度,从而助推新能源车险生态朝着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演进。

在此基础上,张磊建议,第一,应建立公开透明的维修体系。例如,公布配件定价和维修流程,制定统一的理赔标准,让保险公司和车主都能清楚消费。同时要解决第三方维修机构“无件可换”的困境,建议建立通用配件库,开放社会维修资质认证,用市场竞争来降低维修费用。

第二,车辆设计也是影响保费的重要因素。部分车企为了追求设计创新,反而忽略了后期维修的经济性。比如,将毫米波雷达嵌入前保险杠的设计,一旦发生轻微碰撞,整个系统更换费用高达上万元,而传统设计维修成本只要几千元。因此,车企在设计环节可加强与险企、维修机构的协同,在保证设计创新的同时,兼顾维修经济性,从源头降低理赔成本,进而为保费合理化创造条件。

第三,共享数据。保险公司既拿不到车辆真实行驶数据,也不清楚车辆使用性质是家用还是营运,只能对同类车型“一刀切”定价。因此,车企与险企应建立安全合规的数据共享机制,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开放必要数据,让险企能依据实际使用情况精准定价。

资讯配图

新能源车险出海

   前瞻性和可行性并存   


资讯配图

在国内市场探索数据共享以优化车险定价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正带动相关服务加速“出海”。

尽管国内新能源车险仍有痛点待解,但在全球范围内已具备一定领先优势。近日,安盛天平、安盛泰国与人保财险签署备忘录,宣布以泰国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建立多层次保险合作体系,重点布局新能源车险领域,这无疑吹响了中国新能源车险服务出海的号角。那么,当前新能源车险业务出海是否具备前瞻性与可行性?

张磊认为,新能源车险业务出海,既具备高度的前瞻性,也具备现实的可行性,它不只是服务随车出海的自然延伸,更是中国保险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模式的软实力输出。

首先,出海的需求基础已经形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迅猛,中国汽车品牌正加速渗透。而随着出口车型越来越智能化、本地售后逐步落地,配套的保险服务必然成为出海闭环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在新能源车险上的数字化能力具备领先优势。虽然国内新能源车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在平台化承保、智能定损、车企联动、数据驱动风控等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成熟实践。例如通过车车科技等平台打通车企交付系统,实现保前、保中、保后的闭环协同,这种“车—险—数”融合能力,在海外市场具备稀缺性。出海不仅是保单的输出,更是一整套保险数字服务体系的输出。

当然,新能源车险出海也面临挑战,比如,海外监管环境多元,需适配当地法律;不同国家驾驶习惯、维修体系、赔付逻辑不同,需重新建模;本地化服务团队和理赔网点仍需建设。

但张磊认为,这些挑战并非无解,如果以“车企+险企+科技平台”联合出海的方式推进,由车企牵头打开市场,保险公司与平台方提供配套能力,将更容易建立起先发优势。

文:郝文丽 编辑:焦玥 版式:刘晓烨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能源
more
特斯拉15万的"平民电车"来了?Model 2曝光,400公里续航+L2自动驾驶,国产新能源电车要哭了
海运巨头停运,中国车企造船!新能源车的出海考验
低空产业动态 | 新能源航空
电价有底:全面入市,可持续发展结算机制稳定新能源电价
突发,蜂巢能源工厂起火!
【榜单】GGII:2025上半年国内新能源重卡电池装机量TOP10
一图读懂 | 6月放榜:4家新能源车翻倍,1家达成半年目标
新能源汽车智能 LED模组、充配电系统及控制模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顶流”集结!NEASCHINA品牌展商/同期活动/逛展福利全解析,速存→
化工园区·调研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筑牢现代煤化工产业基石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