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具身智能大讲堂

在刚刚结束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机器人成为本届大会的绝对主角,超过百款人形机器人在消费零售、物流分拣、工业协作等场景中展示 “独门绝技”,勾勒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美好愿景。

2025 年被视作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国内已涌现出一批人形机器人 4S 店,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也上架了人形机器人产品,部分热门机型在618大促期间成为爆款,一机难求。市场方面,宇树、智元拿下人形机器人规模最大的上亿元订单,人形机器人企业出货量持续增长,同时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可以说,人形机器人市场化落地正以指数级迭代速度向前推进。
1►WAIC与去年最大的区别在于从 “静止展示” 到 “能动会干”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出名的莫过于“十八金刚”展区,但能做到的也只是在展台挥手示意。在今年的整个展区里,人形机器人已能完成分拣、敲钉子、做咖啡、打拳击以及组成机器人乐队进行表演。从“静止展示” 到 “能动会干”,这是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的底层迭代。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将今年大会的技术亮点概括为三大突破: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赋能、“大脑小脑” 瓶颈的逐步破解、数据集与训练场的体系化建设。
具身智能的到来,让人形机器人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性能表现出现在我们面前,江磊表示,过去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尤其是高精度元器件成本过高一直是机器人规模化应用落地的障碍。而今年,具身智能与核心零部件相结合,直接将机器人成本拉到了 “亲民区间”—— 高端产品价格降至 50 万元以内,宇树科技前不久推出的人形机器人R1更是低至3.99 万元。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 “大脑与小脑” 的协同升级。过去两三年,机器人硬件形态虽层出不穷,但 “缺乏自主决策与精细控制能力” 一直是行业痛点。而今年,几乎所有机器人企业都已引入大模型或具身智能相关技术,机器人的交互能力、环境适应力提升明显提升。机器人不仅能完成预设动作,面对干扰时还能自主调整。

数据集与训练场的建设,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关键 “燃料”。不同于互联网时代依赖文本数据,人形机器人需要的是多模态数据,不仅要包括视觉、语言信息,还需要涵盖力反馈、环境光线变化等物理信息。“今年行业终于达成共识:没有高质量数据集,就没有机器人的进化。” 江磊强调,目前各地正加速建设机器人训练场,这种 “数据生产” 已被视作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 “厘米级” 到 “亚毫米级”:商业化落地的三阶路径
当人形机器人开始逐渐从事分拣快递,展厅迎宾的工作的时候,那么它们离真正 “进厂打工” 还有多远?

江磊认为:未来 1-2 年,厘米级精度的机器人将通过4S店等服务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3-5 年内,随着高精度传感器普及和数据集完善,毫米级精度机器人将进入工业场景;以更长远的区间来看,能跑能跳、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机器人,将逐步走进家庭。

“现在的机器人已经能完成厘米级作业,在无人超市售货、银行迎宾等场景中完全够用。” 江磊解读道,这一步是 “0 到 1” 的关键,通过简化数据集精度(控制在 2-5 厘米)来降低成本,先在服务场景中验证其价值。而下一步的 “毫米级突破”,核心在于高精度传感器的普及与数据集的细化。“这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工作量问题,只要数据收集的逻辑能跑通,精度提升就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迭代路径正与产业生态建设同步推进。江磊提到,各地正在推动建设的机器人4S店,正是为厘米级服务场景量身打造的规模化载体:“企业单靠自身承担售后压力太大,而4S店既能整合服务资源,又能通过场景沉淀数据。这是智能终端产业的成熟经验,如今复制到机器人领域正合适。”
3►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走跑跳能力上已经是全球第一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江磊直言:“在人形机器人走、跑、跳的能力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

过去,美国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在运动能力上 “高不可攀”;而今年,中国企业已攻克走跑跳的稳定性难题。但江磊也坦言,在原创性技术方面仍有差距,比如Transformer架构、RT-1 等核心模型,其源头仍在美国,江磊强调下一步必须加强原发性技术创新能力。

不过,在 “能干活” 的核心赛道具身智能(Physical Intelligence)领域,中国已与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江磊指出了两大核心优势:一是本体制造优势,美国硅谷企业搭建训练场时,往往需要从中国采购机器人本体;二是数据制造优势,中国在数据集规模化生产上的组织能力,是美国目前难以比拟的。这两大优势,让中国有机会定义下一个行业标准。
4►从 “表演引流” 到 “实际价值”:市场的渐进式成熟
近日,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预算达1.2405 亿元,引发行业热议,业界普遍在质疑人形机器人到底是“展厅引流工具”,还是真能创造价值?
江磊认为,这种争议恰恰说明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任何新事物都从表演开始。” 在江磊看来,文体娱乐场景是机器人与公众交互的最佳起点,头部企业能跑出来,大多是因为重视文体娱乐场景,这是必经之路。

而宇树科技近期推出的仅售3.99万元R1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撬动市场的关键动作。江磊分析,这一价格策略延续了其 “四足机器人平民化” 的路径,从G1人形机器人的10万元价格到R1人形机器人的3.99万元,核心是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让科技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平民化,这是产业规模化的必经一步,江磊强调,低价不会冲击市场,反而会加速用户教育:“不同场景需求不同,工业需要高精度,服务需要低成本,市场足够大,能容下多元定位。”
5►未来三年:场景落地与生态整合将成核心命题
江磊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任务是 “补全产业中部力量”—— 一端是政府推动创新,一端是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中间需要 “场景激活者”。

“中国移动的大单已释放信号:机器人开始产生价值了。” 江磊建议,下一步可通过两种路径破局:一是扶持平台型企业,像当年美国信息高速路建设中的 “四大金刚” 那样,整合技术与服务能力;二是激活国央企活力,由其牵头在4S店、餐饮、银行等场景开展应用示范,“把分散的需求集中起来,产业才能真正跑通”。
从技术到生态,从成本到场景,人形机器人的 “破局之路” 已逐渐清晰。正如江磊所言:“我们已经跨过0到1的门槛,接下来就是凭借制造业优势、数据优势,把人形机器人的能走会动变成能创造实际价值。”
END

往
期
精
选
科技热点
大咖观点
热点评论
新品速递

微信号|具身智能大讲堂
专注AI具身智能产业前沿话题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具身智能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添加微信号(19016903753)具身智能大讲堂客服 备注“具身茶谈”可进入交流群。
兼职作者&投稿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或【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添加微信:具身智能大讲堂客服(19016903753,手机与微信号相同)。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