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它真的不用休息吗?”7月2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一场特殊的“机器人续航挑战赛”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开普勒旗下的K2“大黄蜂”,正在展位上进行长达8小时的续航直播挑战。

以一段精彩的“大展鸿图”舞蹈为开场,当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K2“大黄蜂”不仅稳稳扛下了8小时的直播考验,还在直播中完成了人机互动、工业分拣、物流搬运、车厂上料及行走等多项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8小时续航挑战直播,不仅线下人潮汹涌,线上更是吸引了近3万人观看。开普勒K2“大黄蜂”“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的硬核表现,创下了吉尼斯人形机器人最长时长纪录,也清晰展现了国产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产业一线的巨大进步。
01.
据现场主持人介绍,这款机器人身高175cm、体重75kg,全身拥有52个自由度,主要为工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目前已进入多家头部客户的实际场景进行测试。而此次WAIC的8小时不间断直播,正是对其全方位能力的一场“综合测试”。
开普勒CEO胡德波强调,K2“大黄蜂”自研发之初就明确了定位:做工业级“蓝领人形机器人”。本次开普勒在WAIC开启K2“大黄蜂”8小时直播挑战,核心目的是向行业展示这款机器人实现8小时持续作业的重要意义,验证其机器人在研发与实际作业能力上的成果。
众所周知,人类工人的标准班次为8小时,但期间难免需要用餐以及其他休整,作业流程会因此出现间断。而K2“大黄蜂”能够做到8小时全程连续工作,中间无需休息,也不用充电或换电,可确保工业现场作业流程的连贯性不受影响,与人类的部分工位形成1:1平替。
反之,若无法达到这一水平,不仅难以实现平替,还可能需要频繁干预,其通用性也会受到限制。例如,通过接电线避免充电或换电的方式,就会大幅限定机器人的移动范围。因此,8小时连续工作能力对于机器人的大批量部署至关重要。
在8小时的直播中,K2“大黄蜂”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它能随音乐完成流畅舞蹈,步态自然协调;在与观众“你画我猜”的互动环节中,灵巧手可精准复刻人类动作;切换至工业场景后,又能够完成物料分拣、零件抓取、智能车厂上料等任务,误差均控制在毫米级。这种“上半身场景落地+下半身全身平衡+灵巧手精细操作”的全方位展示,使大家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具身智能的无穷魅力。

02.
8小时续航,
特斯拉同款路线的中国突破
此次直播最受关注的亮点,无疑是K2“大黄蜂”“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的续航表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续航一直是制约落地的关键瓶颈——多数机型在负载5kg以上时,续航仅能维持1-2小时,且动作越复杂,能耗越高。而 K2“大黄蜂”在8小时内连续完成多项高负载、高复杂度任务,其能耗控制水平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据开普勒机器人硬件研发总监张敏梁介绍,K2“大黄蜂”能实现如此续航,核心在于结构优势。它与特斯拉Optimus采用同款硬件构造——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与旋转执行器相结合的串并联结构。行星滚柱丝杠通过“行星传动+螺纹啮合”的复合原理,实现高负载、高精度传动,动态运行时省电,静态时基本不耗电。尽管将这一技术路线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难度极高,但在负载能力和续航表现上的优势却十分显著。

从真机结构可见,K2“大黄蜂”身上搭配了两款不同的执行器——直线执行器与旋转执行器。直线执行器凭借独特的滚动摩擦传动方式,大幅提升了传动效率,减少了能量损耗;旋转执行器则确保了动作的精度与准确性。这两种执行器搭配连杆结构形成的串并联设计,正是机器人实现“动态省电、静态基本不耗电”的核心原因。
事实上,这项技术虽已在航空航天、数控机床等精密制造领域应用,但要集成到人形机器人身上,却面临体积、重量、散热等多重挑战。开普勒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逐步攻克了行星滚柱丝杠在设计、加工、检测及成本控制方面的难题,才让这项技术在K2“大黄蜂”身上得以成熟应用。
相较之下,传统人形机器人多采用滚珠丝杠或液压驱动:滚珠丝杠成本较低,但负载能力弱、能耗高;液压驱动负载能力强,却存在泄漏风险且能耗惊人。开普勒选择的滚柱丝杠路线,在负载、精度、能耗三方面达成了平衡,这与特斯拉Optimus的技术方向不谋而合。行业普遍认为,K2“大黄蜂”的表现,标志着中国企业在这一核心技术路线上已实现与国际巨头的同步发展。
03.
软硬结合,
破解人形机器人量产难题
不止技术展示,更重产业落地。作为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创新企业,开普勒的目标从来不是“做一台会动的机器人”,而是让机器人真正走进产业、走进生活。人形机器人要想实现规模化应用,需先解决“可量产、低成本、高稳定”问题,而硬件正是支撑这些目标的基础载体。
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分为两大技术路线:以算法为核心的“大脑派”与以机械结构为基础的“硬件派”。开普勒选择后者,优先布局硬件,直指行业落地痛点。
通过真机我们可以看到,其大腿、小腿、胳膊等类似人类肌肉的动力输出部位,均搭载了开普勒自研的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该执行器集成了丝杠、减速器、编码器等关键部件,构成机器人的核心动力来源。
相较于传统滚珠丝杠,行星滚柱丝杠凭借多线接触设计,承载能力与刚性显著提升,这使得K2“大黄蜂”双臂可轻松负载30公斤,基本覆盖工业场景需求,在实际测试中,开普勒单个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更是可以拉动200公斤重的摩托车,充分验证了其出色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硬件的强大性能,也让 K2 “大黄蜂” 在实际场景中表现优异。直播中,机器人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分拣盲盒包裹送礼物的互动游戏。对于柔软带包装、表面光滑且易形变的小型软体包裹,传统自动化设备难准确估计位姿,而 K2 “大黄蜂” 独有的小模型成了关键破局技术。

K2 “大黄蜂” 的动作任务通常包括具身感知、具身决策和具身执行三部分,对应人类大脑与小脑功能。目前,开普勒在 “大脑” 端与国内多家知名优秀推理逻辑类大模型合作,为决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K2 “大黄蜂” 的仿生结构装有大量摄像头和传感器,其自研的精准感知小模型作为特殊 “秘密武器”,能快速匹配这些能力进行具身决策。
小模型由大模型训练而来,泛参数信息量较少,是开普勒工程师针对不同任务从大模型中特定训练集合而成,将其应用到机器人身上,可显著提升工作成功率和稳定性。目前,K2 “大黄蜂” 已具备听觉、触觉、力觉、位置感知等多维小模型,其灵巧手还拥有下意识模型,能在抓取、放置等动作中做出更快速、自然的反应,使操作更精准。
直播最后,开普勒还进行了量产启动仪式,宣布其K2“大黄蜂”正式启动量产计划,且开始预售,今年目标产量为数百台,主要面向教育科研、展厅接待、物流搬运、智能分拣、冲压上料等场景投放应用。
在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当下,开普勒通过优先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产业链,有效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这正是其具备落地量产能力的关键。
04.
特斯拉Optimus平替,
开启人形机器人“高性价比时代”
凭借8小时的超长续航能力,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可实现两班制连续作业的替代功能,有效解决企业在产能高峰时期的临时人力储备难题。据开普勒官方披露,其首批量产基础版机器人价格低至24.8万元起,企业在完成一次性硬件投入后,仅需1.5-1.8年即可通过人力成本节约实现投资回本。
而当前国外同类人形机器人售价普遍高达百万美元级别,国内具备相近性能的产品定价也维持在50-70万元区间。开普勒24.8万元的价格定位,不仅显著降低了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门槛,更以“特斯拉Optimus平替”为市场目标,精准匹配工业客户对高性价比的核心需求,从经济投入角度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阶段。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9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规模将达750亿元,2035年达到3000亿元。开普勒K2“大黄蜂”24.8万元量产价的“高性价比”优势有望加速中国制造业“机器换人”进程。
此外,开普勒的硬件优先战略还为中国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路径。人形机器人硬件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深耕布局人形机器人生态产业链,既规避了“卡脖子”风险,又能通过规模效应持续降低成本。目前,开普勒已与国内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总的来说,本次开普勒K2“大黄蜂”的8小时不间断直播,不仅是产品的性能展示,更是中国高端制造能力的生动体现。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技术突破具有实质性说服力,当“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从宣传口号变为实际表现,当24.8万元定价打破行业暴利,中国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慕老师159 0176 798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