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小发
01 产业链全景图🌴

氢能源,好像总是跟未来挂钩,但其实它早就在我们身边了。
氢能产业链分三大环节: 制储运 / 加氢设施 / 终端应用. 复杂的链条, 简单的逻辑。
上游是氢气生产, 灰氢、蓝氢到绿氢, 真是一场从"脏"到"净"的进化史. 中游负责氢气压缩、储存和运输, 看似简单却是技术密集带,下游则是燃料电池、氢能汽车还有工业应用, 最接地气的部分。
我昨天刚跟一个做氢能的朋友聊完天,他说这行太烧钱了。但前景也很诱人. 就像谈恋爱总是又恨又爱。
02 收入总拆解🌴

钱从哪来? 氢能产业的经济账有点复杂。
目前全球氢能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 其中70%来自工业用氢. 制氢环节占总收入约40%, 储运环节占25%, 应用端占35%。
有趣的是. 最赚钱的反而不是最受瞩目的环节。氢燃料电池汽车风头正盛但商业模式还不成熟. 工业用氢倒是稳定赚钱多年。
成本是整个产业的痛点. 绿氢成本是灰氢的2-3倍,所以大家都在等. 等成本下降, 等规模效应, 等政策补贴。
03 上游产业链🌴

制氢方式分三种: 化石燃料制氢(灰氢)、工业副产氢(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绿氢)。
现实很骨感. 约95%的氢气仍来自化石燃料, 主要是天然气重整和煤气化. 便宜但不环保。就像明明知道垃圾食品不健康却还是吃。
电解水制氢是未来方向,零碳排放, 可持续性强. 但成本太高了. 目前基准情况下碱性和PEM电解水制氢成本分别为21.85和25.29元/kg. 贵得吓人。
影响制氢成本的关键因素? 电价、单位电耗、设备单价、运行寿命. 这几个数字, 每变动一点点, 都能让投资人心跳加速。
04 中游产业链🌴

氢气储运是全链条的"卡脖子"环节. 原因很简单. 氢气太"飘"了。
低密度、易扩散、易燃爆. 这三个特性让储氢和运氢成为技术活. 目前主流储运方式包括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和固态储运. 各有优劣。
成本? 现阶段氢气储运成本接近10元/kg, 差不多是制氢成本的一半还多. 太贵了,朋友开玩笑的说, 送氢气比生产氢气还费钱。
储氢材料和氢气管网建设是投资热点,我去年看过一个高压储氢罐生产车间. 全自动化,几乎看不到人。但几千万设备就那么安静地运转着。
05 下游产业链🌴

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多彩: 交通运输、工业用氢、发电、建筑供能...
燃料电池汽车是最炙手可热的应用. 丰田Mirai、现代NEXO走在前面. 国内企业也在加速. 但我前天试驾了一辆氢能车, 加氢站太少了,持续续航是个问题。
工业用氢领域. 钢铁、化工、电子行业需求稳定. 特别是半导体制造, 对超纯氢需求旺盛. 这是氢能最务实的应用场景。
燃料电池是技术关键. 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这些核心部件, 目前国内企业还在追赶国际水平. 差距在缩小. 但还需时间。
06 行业发展趋势🌴

氢能产业走向何方? 我有几点观察。
技术进步将持续降低成本。电解水制氢效率提升, 储氢密度增加, 燃料电池耐久性增强. 每一小步都是一大进步。
产业集中度将提高. 小玩家会被淘汰或并购,能活下来的必须有技术或资金优势. 这个行业不太适合创业者单打独斗。
政策将继续引导发展方向。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都将氢能列为能源战略重点. 补贴和税收优惠会持续一段时间。
最后一点是我的直觉,氢能会在某些特定领域率先突破,比如重型运输、钢铁冶炼、远洋航运。
回到现实. 氢能产业还处在"烧钱"阶段,但谁能熬过这段艰难期, 谁就能在未来能源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毕竟,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往期内容回顾】↓↓
☀ 结束 ☀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收藏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