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驱动因素及面临挑战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8-04 12:00

资讯配图

1、中国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前景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提高以及家庭财富增加,中国内地的医疗服务需求及医疗支出持续增长。预期此增长趋势将会持续。

中国内地医疗机构的总门诊就诊人次1预计将从2024年的约101亿人次增加至2029年的约126亿人次。相应地,以收入计算,中国内地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约人民币5.4万亿元扩大至2029年的约人民币7.3万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6.0%。

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疗体系,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内地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中国内地中医医疗服务市场仍然高度分散,于2024年,概无提供商份额超过1%。

中医深根数个世纪的传统,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体质、年龄、性别以及季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提供针对治疗。这种整体性、适应性的方法赋予中医独特的优势,可应对从普通疾病及慢性病到癌重症以及疑难症等各种医疗挑战。

数千年来,中医孕育了丰富遗产,包括名医、开创性的医学典籍以及多样化的治疗哲学和方法,所有这些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近年来于中国内地稳步获得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于2024年,中国内地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达到庞大的24亿中医门诊就诊人次。2020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9.1%,超过同期整体医疗服务行业6.9%的增长率。此外,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接受中医治疗複杂的病情。例如,在中医院中,2020年至2024年的肿瘤科门诊就诊人次1的複合年增长率达到17.3%,而肿瘤科住院患者出院人次的複合年增长率达到15.2%。该等增长率均超过该等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整体增长率。

根据灼识谘询报告,患者对中医医疗服务的支付意愿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需求激增、政策支持以及技术进步等若干因素预计将进一步加速该发展。到2029年,中国内地的中医门诊就诊人次1预计将增加至33亿人次,2024年至2029年複合年增长率为6.8%。预计该增长率将超过同期整体医疗服务行业4.5%的複合年增长率。因此,中医在总门诊就诊人次1中的佔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23.3%上升至2029年的25.4%。

于2024年,中国内地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按中医医疗机构收入计算),已达到人民币1.1万亿元的可观规模。预计未来市场将维持强劲增长,到2029年将达到人民币1.9万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10.2%。

2023年中医患者就诊次数及市场规模的大幅增长并非偶然事件,而是由政策、科技及需求三大关键力量融合驱动的持续增长轨迹的起点。在2023年至2024年连续的政策突破的推动下,包括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通过自主编码认可中医药特色治疗的创新医疗保险改革、当地中医诊所覆盖率达至99%,该行业建立了制度框架。

与此同时,老龄化人口的慢性病管理需求以及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採用「预防性医疗保健」的理念,创造一个强大的需求基础。这些力量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标准化服务模式等技术应用相融合,加速了行业从数量驱动型增长向以质量为中心的效益转变。这一多元增长框架不仅符合中国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战略愿景,而且通过政策连续性、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及产业升级展示週期性弹性。总体而言,这些动态标志著中医药已进入一个高品质发展新阶段。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患者人均支出于过往呈现稳定增长,预计该趋势将持续下去。例如,目前于中医医院每次就诊的平均支出约为人民币370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人民币400元。由于机构类型、规模、地区经济状况、服务范围、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及保险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私营中医机构(不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单次就诊支出差异较大,通常在人民币500元左右,複杂症状或高端诊所的单次就诊支出超过人民币1,000元。本集团的定价于市场范围之内。由于本集团拥有高品质的饮片、自营煎药中心、针对複杂病症的专业中医服务,以及人工智能整合,因此本集团等私立机构的支出增长率将高于公立机构。

2、中国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

对中医的认知度及付费意愿不断提高。由于中医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公众对中医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提高,使得对中医医疗的了解提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调查,2022年,每100名15至69岁的人中,超过22人对中医知识具有基本了解,高于2019年的16人。该等进展表明,中医医疗服务在中国居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保持身体健康和控制疾病方面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

人口老龄化以及对疑难症治疗的需求。中国内地的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化将释放出对中医医疗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到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佔中国内地总人口的22%以上,预计到2029年的比例将达到25%。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从2000年的71.4岁上升到2024年的约80.0岁,预计到2035年将进一步攀升至约81.3岁。老龄化通常与一系列慢性及複杂的病症有关,包括各种类型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疾病。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癌症发病率在80至84岁的人群中最高。中医医疗服务採用综合治疗方法,在长期管理和缓解症状方面具有优势。与此同时,老年人普遍对中医有著根深蒂固的传统信心。于此背景下,中医药预计仍将是老年人解决健康问题的首选,从而推动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新增。

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一系列支持中医系统发展的政策指示相继出台。《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扩大了「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及更多中医药机构的医保覆盖范围,新增了可及性和患者选择。

《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旨在到2025年将中医药机构及床位数量新增30%,并加强县级中医医疗服务以提高便利性。该计划亦侧重于中医人才培养、经典方剂继承及创新、中药饮片国家标准以及扩大中医卫生服务,以提高品质及公共卫生素养。《振兴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建设国家中医药医疗、康复及专科中心,提高可及性和能力。

《关于在新时期建设健康文化的意见》推广中医药文化、开发文化产品并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提出标准化服务和质量提升以吸引更多患者。最后,《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9年建立10,000个中医优势专科,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及公信力。该等政策共同支持中医医疗服务的普及、创新及高品质发展,门诊就诊人次1预计将有所增加。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效率,进一步加速中医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推动中医领域的不断扩大。此类算法模型可以通过海量真实世界数据及病例进行训练,作为临床决策助手,帮助中医师规范及提高诊断水平。因此,技术融合催化中医医疗服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其能够以更精准及更好的治疗效果为更多患者服务。

3、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的挑战

儘管公众对中医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但该行业仍然面临著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要在广泛的地域范围内有效满足公众对中医医疗服务高涨的需求面临著挑战,导致患者纷纷涌向数量有限的知名高级中医师。

供应侧挑战:

标准化程度有限:中医的一大特点是流派众多,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理念各异,因此经常面临标准化的挑战。中医诊疗高度个性化的性质,强调因人而异,这意味著治疗方案、药物组合、剂量及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的专业判断。

高级中医师稀缺且培训时间长:于2024年,中国内地约有760,000名中医师,其中高级中医师的佔比不到5%。虽然初级及青年中医师的比例相对较高,但彼等通常需要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培训才能成为有经验的专家,能够独立处理複杂的医疗病例。

严重依赖知名高级中医师:传统中医诊疗严重依赖医师的主观临床判断,对科技措施的使用有限。这导致对少数经验丰富的高级中医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彼等的专业知识及成熟的临床疗效备受追捧。

人才获取成本高: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稀缺,加上患者对他们的强烈偏好,导致医疗机构的人才获取成本上升。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通常分配其大部分收入以留住该等人才,以吸引患者。这制约医疗机构的盈利能力,亦对难以找到及负担得起该等人才的私立中医诊所的规模化发展构成挑战。

由于上述挑战,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难以实现显著的增长及扩张。按收入计算,前十大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佔整体市场的比例不足5%,显示出行业高度分散。这种分散的市场结构妨碍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提供,为寻求获取优质中医医疗服务的患者带来挑战。

需求侧挑战:

难以获得可靠的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的分散性质导致诊疗的质量不一,以及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这使得患者在寻找及获得可靠的中医医疗服务方面面临挑战,影响彼等接受有效治疗及达到其理想疗效的前景。

患者对疑难症的中医需求不高:诸多患有癌症、癫痫、中风后併发症等疑难症的患者通常对中医治疗重病的潜力缺乏认识。此意识缺乏的情况导致较少患者寻求中医治疗,进而导致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对该等专门医疗服务的需求发展不足。

对中医存在误解:公众普遍存在对中医的误解,认为中医仅能提供有限的疗效,且其效益表现缓慢。根据灼识谘询报告,2023年线上中医谘询的前五大病症分别为失眠、胃炎、月经不调、亚健康调理及咳嗽。大多数患者对中医疗效的理解仅限于治疗常见病症、慢性病及亚健康调理,忽略中医在治疗複杂及重症方面的潜力及优势。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关 于 我 们  资讯配图
思瀚产业研究院
 Chinasihan.com
中国产业研究领导者
添柴鹏城  未来之城  创新之都  励精图治

报告订购定制化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4008087939    0755-28709360
· 客 服 微 信:g15361035605 
· 客 服 Q Q :454058156
· 邮箱:chinasihan@126.com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医疗 驱动
more
电驱动产业解读:53家供应商在华布局+电机电控功率器件关键数据一览
中控技术王宽心:打造工业AI智能体,驱动“智”造全面升级|甲子光年
CadenceLIVE China 2025 中国用户大会 | 专题揭晓:定制模拟设计、系统验证方案和方法学、AI 驱动验证专题
先进封装驱动玻璃基板崛起:后摩尔时代芯片封装新机遇
展商动态 | 联合利华重磅发布“AI for Science”创新平台,开启AI驱动科研新时代
走进Zuken,体验从机电软一体化到AI驱动的设计革命
11款新品重磅亮相,以“N+种可能”驱动制造业数智跃迁
Science|南科大联合东方理工等团队揭示2023年全球破纪录海洋热浪的驱动机制
ACL 2025|驱动LLM强大的过程级奖励模型(PRMs)正遭遇「信任危机」?
ADI多电芯电池监测器又出新作?一芯二用,栅极驱动IC的全能领域;一对十八,模拟前端AFE芯片的高效之法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