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6月19日举行的IG CHINA杭州会议上,电子特气专家孙福楠先生就中国电子特气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是根据孙福楠演讲内容整理的要点:
主题演讲视频
中国电子特气现状:政策支持下的快速增长与突破
孙福楠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为解决半导体产业受制于人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并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这些政策为电子特气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他表示,“同时,各路资金和资本也对电子特气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为国产化进程提供了可靠的财力支持。”

他强调,在政策、资本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电子气体无论是在种类、纯度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产化率急剧提高。例如,硅烷气体(SiH4)在2024年的实际产量达到了1.2-1.4万吨,占据了全球超过50%的市场份额。此外,高纯氨(NH3)和三氟化氮(NF3)等大宗电子特气同样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孙福楠进一步分析了主要电子特气的市场情况。以硅烷为例,他提到:“2024年全球硅烷气体市场规模约为9.54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53.58亿美元。”
他还指出,光伏行业是硅烷的主要应用领域,占比高达60%,其次是半导体行业(20%),硅基负极材料(15%)。对于高纯氨,孙福楠表示:“2024年中国高纯氨的实际产量约9万吨,其中6N超纯氨市场需求量为1.5万吨。”
技术进展与挑战:创新与风险并存,高速发展也要警惕产能过剩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孙福楠也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技术进展与挑战。他提到,尽管国内在硅烷合成方法如Komatsu硅化镁法、新硅烷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如何避免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某些新兴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过度投资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危机。
孙福楠强调,国产电子特气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警惕产能过剩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未来发展的影响。“电子特气其化学本质仍属小众化工产品,同大化工相比,电子特气在制造投入、规模、市场用量等诸方面相对较小,只不过是因其在特殊时期、特殊的电化学应用,才被高估其价值。”随着众多规模型化工业企业的参与,电子特气必将回归其化工属性和应有的市场价格。

以硅烷为例,由于国内技术日趋成熟,硅烷市场价格不断下降。如果Si-C负极技术不能实现突破量产,将会导致投资巨大但回报有限的局面。此外,砷烷-磷烷(AsH3、PH3)和号称“魔鬼”气体的三氟化氯(ClF3)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危险气体处理技术上的进步。然而,他也警告说,电子特气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风险,需要审慎评估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还特别指出,电子特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在我国现阶段表现尤为突出。“高风险”务必高度防范,以免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应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战略,确保长期稳定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孙福楠呼吁业界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抓住发展机遇,也要有效应对潜在风险,确保中国电子特气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未来发展建议:创新驱动与精准定位
在谈到未来发展建议时,孙福楠强调了几点关键策略:
一是持续投入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纯度,满足先进制程的需求。“通过VCD工艺制备硅碳负极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效率和竞争力。”他说。
二是科学评估风险:利用SWOT分析等方法科学评估新项目的可行性,降低风险。“企业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
三是加强合作:企业间应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做强做大。“兼并整合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四是精准定位:不盲目追求规模,而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深耕细作。“对于某些不需要规模化生产的实验室级别产品,可以开展短线投入,实现最大回报。”
最后,孙福楠呼吁业界共同努力,为中国电子特气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多年的不间断飞速发展,中国特气已经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但我们也要高度警惕产能过剩的风险,”他说,“让我们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抓住机遇,为中国特气行业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田宁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