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的合规飞行器接入统一监管平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据看板上的光点,而是一场重塑天空秩序的治理革命。
01 技术底座,编织低空天网的技术架构
低空经济爆发式增长背后,是空域管理、飞行安全、运行效率等系统性挑战。湖北省的破局之道,是构建覆盖全域的数字监管网络。

今年6月,中部地区首个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在湖北启动测试运行。该平台以“全省低空一张网”为核心架构,集成空域管理、飞行服务、数据处理三大功能2。短短一个月内,武汉5个城区及襄阳、宜昌等7个地市相继签约接入,共同建设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
技术架构上,湖北平台实现了三重突破:向上对接国家UOM系统,向下整合地市数据,横向联通军民航、公安、应急等部门,打造省级低空数据“中央厨房”。
广西则创新采用“1+N”服务管理模式:1个自治区级平台统管全区数据,N个市级平台具体执行飞行活动监管。这一架构使全区飞行器动态“一屏全览”成为现实。
深圳的布局更为超前。根据7月31日发布的建设方案,深圳计划到2026年底新增约1000个起降点,建成支持超1000条航线、管理300万架次年飞行量的智能融合系统。其算力平台将支持万架飞行器同时飞行。
各地低空监管平台核心特性:


02 治理逻辑,多方协同的规则再造
低空经济的治理本质是重构天空秩序。当80%合规飞行器接入统一平台,背后是一套精密的治理逻辑。
延庆区8月1日实施的《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办法》揭示了这种逻辑:建立由副区长担任召集人、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公安、应急、文旅、气象等部门共同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飞行主体需完成“计划申请-起飞报备-飞行确认”闭环流程。
湖北模式则凸显政企协同价值。由湖北机场集团牵头建设,与民航湖北空管分局联合运营,打破传统层级壁垒,使低空业务协调效率提升50%以上。这种模式既保障了专业度,又激活了市场活力。
安全与发展的平衡艺术在各地实践中展现。北京8月4日公布全市行政区划为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明确未经批准不得飞行。而湖北平台通过部署低空态势监视系统,对异常飞行行为秒级预警,预计降低30%以上安全事故率。
黄冈市在签约加入湖北试验区时,市发改委负责人点明关键:“其深远意义在于一方面强力吸引产业链资源汇聚,另一方面通过‘低空+’融合创新,为经济动能转换注入新活力”。

03 商业价值,场景牵引的落地路径
“一网统管”的核心价值最终体现在商业场景落地。湖北平台运行后,飞行活动规划效率提升60%,常规空域实现“备案即飞”。这种效率革命直接催化商业应用爆发。
重庆正构建三维应用场景体系。“低空+城市治理”方面,无人机参与高边坡、隧道、桥梁安全巡检;“低空+物流”领域,构建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农村的配送体系;“低空+文旅”场景,开发长江空中游览、低空飞行体验等项目。
深圳方案则展示规模效应:社区配送起降点达413个,低空物流205个,载人航空器起降点283个。这种基础设施密度支撑着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
延庆平台已开始受理飞行计划申报。“飞行主体起飞前需完成起飞申请报备,飞行结束后及时确认操作”,八达岭低空公司总经理郭立强调,“这有助于掌握实时动态,保障空域安全”。这种规范化管理为商业应用扫清障碍。
04 挑战与进路,走向全域融合的未来
当各地平台如雨后春笋涌现,三大挑战日益凸显。
技术标准互认首当其冲。湖北机场集团负责人坦言,试验区要“验证低空智能网与低空监视网建设技术路径”,最终将“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上升固化为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但跨省域标准统一仍需突破。
商业模式闭环是持续运营关键。湖北选取试验区时就聚焦“探索可实现商业模式闭环的低空应用场景”。深圳计划在物流配送、城市治理领域培育商业闭环,其300万架次年飞行量的规划背后是清晰的商业逻辑。
法规政策配套需加速跟进。北京延庆的《办法》作为全市首个专门规范文件,为低空飞行服务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但国家层面与地方规范的衔接仍需完善。
未来方向已然明晰。广西平台开放公众服务门户,允许查询政策、举报违规行为;湖北构建“平台统管、安全为本、场景牵引、试点先行”的生态;重庆提出打造“通城达乡、辐射成渝、连接东西”的低空网络——全域融合的低空智能体正在形成。
数字天网编织的天空,既不是完全自由的飞行乐园,也不是禁锢创新的铁笼。它正成为一片规范与活力共存的新空域,而80%的接入率只是这场治理革命的起点。
所有未到达的天空,终将被合理规划。
天空从未如此拥挤,也从未如此有序。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