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双碳经济研究中心

近年来,华东地区各省(市)持续出台新型储能专项规划与支持政策,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省级政策大力推动下,各地纷纷积极响应,从项目建设、补贴激励、应用场景拓展等多维度发力,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24年,山东、江苏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分别为717.0万千瓦/1555.0万千瓦时、562.0万千瓦/1195.0万千瓦时。浙江、安徽两省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

近年来华东地区依托较好产业发展基础,逐步构建起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生态。截至2024年底,华东地区新型储能产业资源聚集度具全国首位,超过34%。

从省份分布上看,截至2024年底,浙江、江苏新型储能产业资源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分别为10.5%、6.4%。

江苏新型储能行业起步早发展快,产业规模国内领先,其中,电网侧储能发展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底,江苏已投运超过40个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项目容量约400万千瓦,有力助推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

2025年,上海强化新型储能发展顶层设计,发布《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从多元示范、技术创新、协调布局、加强管理、完善市场、强化保障等方面推动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

近年来,安徽聚力打造光储产业集群,2024年安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收超878亿元,新型储能全系产品产量均实现逾四成的快速增长。其中,锂离子电池等主要产品出口量增幅均超五成。相较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安徽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机制尚需完善,项目建设仍需加速。

山东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滚动推进储能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到717.7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了3.6倍,预计2025年底将突破1000万千瓦。相较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山东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完善电力市场机制。明确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具体细则,确保新型储能电站能公平、无歧视地参与市场交易。二是优化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价、电量电价和辅助服务电价体系;根据储能的成本、性能以及对电力系统的贡献,科学合理地确定价格水平,以保障储能项目的合理收益。三是探索峰谷电价优化政策。结合本地电力负荷特性,进一步优化峰谷电价政策;适当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延长尖峰时段,鼓励用户侧新型储能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降低用户用电成本的同时,缓解电网高峰供电压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与创新激励。设立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专项基金,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电池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对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二是推动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制定产业规划,引导新型储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若干个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三是建立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和规范,涵盖项目设计、建设、运行、安全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储能产品和系统的认证体系,加强对储能设备的质量检测和安全认证,确保市场上的储能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项目的安全可靠运行。
一是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建立新型储能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审批时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实施。二是加强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制定严格的新型储能项目安全管理规定和标准,要求项目建设和运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储能电站的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完善项目运营补贴政策。设立专项运营补贴资金,对已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补贴标准可根据储能项目的类型、容量、充放电量以及对电网的贡献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以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运营积极性。
一是加强人才引育。推动高校与职业院校增设新型储能专业学科,着力打造兼具技术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吸引全球新型储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储能领域的展会、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际先进储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国际合作研发项目,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滑动查看报告全文
下载完整报告,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登录赛迪满天星APP。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END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