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美国造车遇挫。
近日,富士康宣布,以3.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的工厂及相关设备。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毕竟,这座占地超过600万平方英尺(约合55.7万平方米)的巨型工厂,曾被视为富士康拓展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核心据点。
从押注到抽身
这座工厂堪称美国制造业转型的微缩样本。1966年建成时,它是通用汽车的汽车生产重镇,见证了美国传统汽车工业的辉煌岁月。2019年通用汽车关闭工厂后,美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 Lordstown Motors低价接手,试图将其改造成电动皮卡生产基地。不过,创业之路充满坎坷,Lordstown Motors最终因资金链断裂于2023年破产。
富士康的入局始于2022年,以2.3亿美元从Lordstown Motors手中购得该工厂。作为苹果代工厂,富士康试图将电子代工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汽车领域。彼时,富士康对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充满期待,将这座工厂视为其扩大电动汽车业务的关键布局。收购完成后,富士康还对Lordstown Motors进行了战略投资,一度在该厂共同生产电动皮卡。
富士康初期规划颇为宏大,接连牵手初创企业,意欲打造北美首个电动汽车代工基地,包括为Lordstown Motors生产Endurance电动皮卡,为IndiEV代工生产INDI One 电动SUV,为菲斯科代工Pear车型。不过,富士康低估了造车的残酷,Lordstown Motors于2023年6月倒下,还指控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断绝其资金来源”,因为对方承诺的投资没有到位。IndiEV于2023年10月申请破产,菲斯科也在2024年6月申请破产清算。这一系列事件让富士康在电动汽车业务上的发展蒙上阴影。
面对合作伙伴的接连倒下,以及在美造车业务的溃败,富士康选择抽身离去。文件显示,富士康以约88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工厂及土地,并以约2.8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电动汽车子公司的机器和设备。买家Crescent Dune身份成谜,这家公司前不久刚刚在特拉华州仓促注册,富士康称其为“现有业务伙伴”。
富士康表示,出售所得资金将再投资美国市场,以支持公司在当地的业务运营。富士康一位代表向媒体透露,富士康仍将利用该工厂生产符合战略重点的产品,并准备在必要时迅速扩大汽车业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这一表态试图缓解外界对其放弃美国汽车市场的担忧,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其业务重心的明显转移。尽管富士康并未明确表示将退出电动汽车领域,但此次出售与电动汽车业务相关的工厂及设备,显然意味着其对该业务的战略优先级有所下调,至少在北美市场是这样。有消息称,富士康将在该工厂生产AI服务器。
这与美国政府的政策变化或许不无关系。在美国,“大而美”法案通过,大幅缩减了《通胀削减法案》中给予的清洁能源税收优惠。美国还将于9月底终止实施多年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这使得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前景不太明朗。另外,“大而美”法案打击清洁能源的同时,使得AI服务器制造可享受较高投资补贴。富士康的转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东进”日本
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新势力企业也在不断崛起,富士康想要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
当然,富士康在美业务重心发生转移,并不意味着其在其他市场不能搏一搏,例如在日本。近两年,其母公司鸿海加速向日系车企靠拢。今年2月,日产与本田谈判破裂时,曾有猜测称鸿海可能会收购日产。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当时表示,公司无意收购日产,但如果合作需要,将考虑收购股份。
今年4月,鸿海在日本东京召开电动汽车业务战略说明会,透露最晚2027年将在日本发售多款车型。富士康电动汽车首席战略官关润当时表示,此次会议旨在向日本企业展示富士康的电动汽车战略,且公司希望与日产在电动汽车业务上展开合作。
随后在5月初,鸿海率先官宣与三菱的合作,双方原则上达成协议,由鸿海开发并向三菱供应一款电动车型。这款车将由裕隆汽车负责生产,并于2026年下半年在大洋洲推出。
今年7月还曾传出消息,日产与鸿海就共同使用日产位于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追滨工厂展开协商,探讨同时利用该工厂生产日产和鸿海的车型。虽然之后日产依然决定关闭追滨工厂以削减成本,但至少可以看出鸿海的设想,即利用合作伙伴的现有成熟工厂生产汽车。
由此可见,富士康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战略并非一味收缩,而是呈现出明显的“西退东进”特征,这既体现了富士康对全球电动汽车竞争格局的清醒认知,也凸显了其作为制造业巨头在业务布局上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文:张冬梅 编辑:黄霞 版式: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