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智能的定义及分类
感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智慧技术,特别是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模拟人类的感知能力,使机器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感知、理解和响应外部环境的技术。按照模拟人类感官系统的分类方式,感知智能可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及味觉感知。
全球感知智能市场规模
伴随著AI与物理世界的联繫和交互加深,感知智能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全球感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人民币2,00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2,929亿元,期间複合年增长率达10.0%。未来随著技术进步及商业化落地的加深,整体市场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预计由2025年的人民币3,370亿元飙升至2029年的人民币5,891亿元,複合年增长率达15.0%。
2024年,视觉感知依然佔感知智能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总规模佔比达62%。由于触觉、嗅觉及味觉技术的应用领域相对专一,预估未来三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市场渗透。因此,视觉感知
感知智能的发展趋势
感知范围扩展:感知智能的可感知范围逐渐超越人类感知边界。以视觉感知为例,多光谱成像技术突破人类可见光感知局限,将紫外、红外、太赫兹等不可见光谱纳入採集范围,结合AI演算法实现对超人类感官数据的解析。例如从红外热成像数据中识别机械故障的早期迹象,或从太赫兹光谱中提取物质分子特徵。
多模态资料的综合分析:单一模态分析难以应对複杂场景。行业正趋向于通过利用AI演算法融合多样化数据类型(如红外、紫外、可见光、声谱、电信号及其他),构建跨模态特徵融合模型。例如,在工业风险监测中,AI可同时分析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光谱图像与声学特徵,准确识别机械故障的早期迹象。
接收、感知、处理和判断能力的融合成关键竞争要素:端侧计算与端侧AI的结合,推动多光谱成像系统从「数据採集 — 云端分析」向「本地实时闭环」演进。领先企业通过将AI演算法直接烧录至端侧模组,实现多光谱数据的「接收、感知、处理及判断」一体化。例如,2024年在泛安全智慧终端中,嵌入式AI模组可快速完成多光谱成像解析并触发预警,较传统云端解决方案延迟降低90%。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