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车企下场搅局!AR HUD行业竞争逻辑「生变」

高工智能汽车 2025-08-09 13:33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继小鹏与华为联手开发HUD之后,又一家车企宣布自研AHUD产品。

近期,零跑汽车宣布全域自研的第三代AR HUD即将在全新C11量产上车,采用了影院级别的DLP技术,亮度超过16000nit,畸变小于1%,解决了强光下清晰度和杂散光等问题,在雨雪、大雾等天气下也可以使用,即便用户佩戴雷朋、Oakley等主流品牌太阳镜时,AR导航信息依然清晰可见。

据了解,零跑从2019年开始开发AR HUD产品,做到了从光学引擎设计、图像生成芯片的驱动到系统的“全域自研”。

在这背后,市场上大多数AR HUD产品在虚实融合的精准度、画面稳定性等方面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如何通过车端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预测算法,并且基于整车姿态捕捉、延迟补偿等算法能力提升,进一步提升AR显示与真实场景的稳定贴合,已经成为提升AR HUD交互体验的核心关键。

事实上,不仅仅是车企,还有越来越多传统汽车零部件厂商将AR HUD纳入业务拓展范畴。比如星宇股份、华域视觉、航盛、联合汽车等均已经入局AHUD领域。其中,华域视觉凭借自身在光学技术的积累,强势切入AHUD市场,其新一代AR-HUD产品拥有高达10000尼特的峰值亮度、15°×5°的超大视场角以及10米远的虚拟成像距离

很显然,伴随着车企、显示面板厂、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灯饰厂商等多元势力的持续,AR HUD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深化。有业内人士表示,AR HUD市场已经进入“技术竞速+生态重构”的新赛段。

01

AR HUD市场上演“多方会战”

一场关于AR HUD的技术创新与体验升维竞赛,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了解,国内外供应商正在加快推进AR HUDP-HUD(全景式HUD)、光波导HUD等新一代产品的规模量产,以推动HUD向更高清晰度、更大FOV、更好体验感方向演进。

在这其中,法雷奥推出的PanovisionP-HUD全景显示产品采用了虚拟悬浮成像、分区调光显示等创新技术,实现了长度超过1米的超宽全景显示屏,横跨前风挡底部的两端。同时,该P-HUD还具备超视网膜级高清显示(对比度可达5000:1),高亮度(入眼亮度可达1000 cd/平方米)等优势,使得座舱内所有成员可以同时享受卓越的视觉画面,且画面质量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光影响。

据了解,法雷奥P-HUD产品依托集成在仪表盘中的高效显示屏,将挡风玻璃转化为一块动态交互式显示屏将关键信息无缝融入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实现直观、便捷的信息获取

据介绍,法雷奥仅用6个月便完成了该P-HUD系统的开发与验证。目前,法雷奥宣布其全景抬头显示(P-HUD)已经拿下了中国头部车企大单,预计在2026年启动首批量产。

法雷奥认为,PHUD与AR-HUD正走向融合互补,未来将发展为全挡风AR-HUD,而Mini LED背光、全息光学薄膜(HOE)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能耗与显示效果。

与此同时,以京东方、天马为代表的显示面板厂商也在加速推动HUD产品的创新升级。比如天马近期发布了光场3D AR HUD,利用先进的3D图像生成单元(PGU)与2D增强现实(ARHUD平台相结合,可提供逼真的3D场景和自然的深度感知效果。

此外,天马还推出了8英寸IRIS HUD,峰值亮度超过10000nits,入眼亮度超过1300nits,即使在阳光直射下,关键行车信息也能清晰可见。据了解,这也是业界首款具有最高PPI(167PPI)的Micro-LED P-HUD(全景式抬头显示),能够将导航、车速等关键驾驶信息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上,为驾驶者提供更安全、更专注的显示方式。

众所周知,此前已经量产上车的AR HUD普遍还存在看不清、眩晕、信息贴合度差等问题,用户真实体验较差。对此,睿维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维视”)创始人及CEO邓远博也直言:“过去几年,各大HUD厂商都想办法将FOV、VID的尺寸做大。然而,到现在为止,AR HUD尚未与W-HUD在交互体验、显示效果等方面拉开明显差距,并且缺乏一个特别明显的杀手锏功能。” 

邓远博认为,AR HUD将从“参数导向”转向“交互体验导向型”时代。只有实现AR HUD在交互体验、体积、成本的多方面突破,才能更好推动AR HUD走向“标配”时代。

睿维视通过自研的平行矢量(Parallel Vector)无重影技术推出了无楔形膜、无重影HUD,通过自由曲面与光学系统设计,对光机出射光线的矢量平行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基于普通风挡的高清无重影HUD功能。据介绍,无楔形膜HUD相比传统有楔形膜HUD方案,可以实现HUD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根据车型不同,预计可实现综合降本300-1200元,更好地推动HUD技术的普及。

在邓远博看来,AR HUD要实现交互体验突破,最为核心的关键就是算法的突破。因此,睿维视还在钻研AR融合算法以及3D HUD技术。

总体来看,AR HUD的技术门槛横跨光学设计、显示芯片、AR 渲染、车规集成等多个领域,这为不同背景的玩家提供了差异化切入路径,也让市场竞争呈现出“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的特点。

02

行业竞争逻辑“重构”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AR HUD 行业已经进入了关键转型期,行业竞争逻辑已经从单点技术突破,全面转向依托生态协同的体系化创新时代。

过去几年,为了实现更清晰、更大尺寸的虚拟图像显示画面,产业链不同企业围绕光学、显示、算法等核心技术寻求自身的优势与突破。在上述背景之下,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大多数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比如光学组件供应商专注于光学技术的提升,软件算法厂商致力于算法精度与效率的改进。

然而,AR HUD并非孤立存在的硬件,其体验优劣取决于与智能座舱、ADAS 系统、地图等的深度协同正如邓远博所言:“做好 AR HUD 的用户体验,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上下游的全方位协作,从上游光机厂商、HUD 供应商,到 OEM、地图厂商、ADAS 厂商、传感器厂商,缺一不可。”

而水晶光电相关负责人也表示,AR HUD要实现更优的AR沉浸式交互体验,不仅需要从HUD硬件、软件算法、人机交互等层面进行全面优化,还需要打通ADAS系统、智能座舱系统的数据。

水晶光电拥有20年的光学技术沉淀,是国内首批实现AR HUD大批量生产的厂商,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目前,水晶光电的AR-HUD产品已在红旗 EHS9、长安深蓝 SL03、长安深蓝 S7 等多款车型上实现量产出货,并且还已经进入了海外主流车企供应链体系。

同时,水晶光电将基于Lcos技术路线不断在光学设计优化方面下功夫,大幅提升显示画质,同时拓展布局斜投影AR HUD,打造具有真实3D空间感的AR HUD体验。

很显然,AR HUD行业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产业链共同体的“交响乐”。在技术迭代与价格战的双重驱动下,AR HUD行业洗牌已经箭在弦上

过去几年,AR HUD市场犹如一块巨大的蛋糕,吸引了外资巨头、传统座舱Tier1、光学厂商、初创公司等各大领域企业的纷纷加入。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涉足AR HUD业务的企业已经超过40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行业人士表示,预计2025年开始,HUD行业将进入大洗牌阶段,部分HUD厂商将因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退出市场。一方面,为实现更清晰、更大尺寸的虚拟图像显示,企业需在光学设计、显示技术、算法优化等多领域持续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资金进行技术攻关。

另一方面,AR HUD 需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深度融合,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这要求企业具备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了解,不同车企对AR HUD在功能、外观、尺寸等方面需求各异,ARHUD供应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定制化研发生产,这使得AR HUD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有行业人士直言:如果一款车型的销量无法达到8-10万台,HUD厂商很难收回研发成本。”

因此,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AR HUD 行业的竞争逻辑重构,本质上也将导致市场格局进一步集中化,头部企业凭借在技术、成本、市场等多方面优势,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有企业人士表示,“谁能够做到效率最大化,并且具备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谁就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到最后。”

资讯配图



热文推荐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R HUD
more
小米YU7:P-HUD,你看着习惯吗?
又一车企下场搅局!AR HUD行业竞争逻辑「生变」
盖世汽车研究院:HUD市场迈向技术升级与成本下探博弈阶段
大6座中大型SUV,方向盘屏+AR-HUD,冰箱彩电大沙发,第3排也超舒服!兄弟们猜猜价格!
HUD整体飘红,部分车企却遇冷!搭载量下滑前三的 “幕后供应商” 揭秘
强强联手!“追光全景”HUD到底厉害在哪里?
AR hud体验感拉满,抢先试驾小鹏G7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