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位为 “新增长引擎”;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再次受到重点关注,强调安全健康并行发展。政策红利的释放,让天空成为城市竞速的新疆域。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突破 3.5 万亿元。在青岛 “10 + 1” 创新型产业体系里,低空经济作为重点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聚焦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服务等产业方向,朝着工业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细分赛道发力,积极拓展低空服务应用场景。按照规划,到 2027 年,青岛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目标为 230 亿元。在向这一目标冲刺的道路上,青岛已构建起坚实的发展基座。筑牢基建根基,打造产业 “硬支撑”青岛低空经济的发展有着扎实的基建基础。作为同时拥有 4F 级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的城市,其基础设施密度与功能协同性表现出色。目前,青岛已建成平度慈航、即墨、莱西店埠、西海岸 4 个通用机场,数量位居山东省首位。通用机场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设施,不仅是各类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平台,还具有 “交通枢纽 + 产业引擎” 的双重功能,对区域发展有着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以 2020 年开航的青岛慈航机场为例,已吸引 50 余家通航企业入驻,形成了包含飞行员培训、应急救援、无人机试飞等多元业务的产业生态。与此同时,青岛全市布局了 181 个直升机固定、临时起降点,设有 26 个无人机专业服务站点和 56 个无人值守全自动机场。这一全域低空作业网络,为高效利用空域资源提供了保障,成为青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如果说基建是低空经济腾飞的 “脚手架”,那么通航制造就是驱动其前行的动力内核。在制造领域,青岛具备万丰钻石 DA50 飞机、空客 H135 直升机等全球两大主流通用航空器型号的生产能力;在研发方面,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北航青岛研究院等众多科研院所组成 “智慧矩阵”,与中科航星、中科科工、远度智能、云世纪等无人机研制企业构成 “创新梯队”。7 月末,低空经济 “链主” 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和场景化产品布局,入选青岛 62 家 “链主企业” 名单。例如,其针对低空物流场景推出的 “翼算智擎”,通过机载计算设备与智能引擎双核心驱动,构建 “端云协同一体化智能中枢”,融合了空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高科技。众多类似的创新主体与技术基因,共同编织起青岛低空经济的产业生态网,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近期,由青岛地铁携手智控领域 “国家队” 中国通号成立的通号青铁低空交通(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青岛低空飞行监管及服务平台已完成部署,为青岛低空智联网搭建起安全飞行底座。至此,青岛在基建、制造、研发等方面已准备就绪,只待场景应用的东风。丰富应用场景,助力产业 “落地生金”2024 年 6 月,青岛开通中国北方首个低空物流航线,实现青岛和北京间的常态化运营,运送特色农副产品;同年 7 月,地铁 4 号线启动 “无人机 + 人工智能” 深度融合的智慧巡检试点,属国内首批应用;12 月,青岛低空快线联航首飞,成为北方首个开通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打个飞的去机场” 成为现实,缩短了通行时间,还为乘客带来独特的城市体验。此外,平度市已开通 14 条无人机航线,实现无人机医疗配送、道路巡检、河道巡查等多项省内首创应用;全市搭建起全国领先的航空救援体系,建立快速响应的航空应急救援机制。低空经济的发展,场景是关键。青岛独特的山海城湾资源,为低空经济落地提供了天然场景支撑。随着无人机和直升机在应急救援、城市安防、巡检、国土测绘等领域的应用,各类低空新技术、新产品获得了生长空间,同时也为青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方向。今年 6 月,小鹏汇天与青岛青铁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岛城之翼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及山东齐鲁知翼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举行合作框架签约仪式,推动低空飞行汽车应用场景的拓展建设。这是青岛突破产业发展规模瓶颈的创新之举,将低空飞行服务系统、eVTOL 等列为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型产业体系的细分赛道。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技术和应用,飞行汽车(eVTOL)是该领域成熟和扩展的标志,也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飞行汽车” 涉及的 “三电” 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轻量化材料等,与青岛优先布局的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逻辑相似,这为青岛抢占低空经济高地、开辟新应用场景提供了资本。实际上,青岛在 eVTOL 领域已经取得进展。去年底,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研发的 “云帆 - 2” eVTOL 完成核心技术试验任务,试飞首秀成功。试验中的全倾转旋翼技术,是 eVTOL 行业公认门槛最高、技术最复杂、应用效果最优的技术方案,为青岛低空经济的场景探索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加强协同合作,打造 “半岛样板”加入华东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为青岛低空经济发展带来了 “借梯登高” 的战略机遇。去年,由青岛地铁集团发起,集聚 158 家成员单位的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成立,旨在统筹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动青岛加速进入低空经济全国第一方阵。作为理事长单位的青岛地铁集团,还计划组建总规模 10 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助力青岛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链长、跨界融合度高,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资本、场景等多方协同,这一逻辑在全国低空版图同样适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已形成涵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全产业链条,尤其在 eVTOL 和无人机领域集聚了全国近 50% 的头部企业,跨区域合作有助于青岛加速跻身头部梯队。今年年初,“浙江新昌 — 山东莱西” 低空航线正式获批,这是两省首条跨多省域低空飞行航线,可提供 “低空+物流”“低空+旅游” 等多项服务,成为青岛与华东地区在低空经济领域合作布局的先声。紧接着 8 月,青岛成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未来有望借助联盟搭建的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城市间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高效对接,加速低空技术转化与技能人才培养,比如在海域海岛无人机应用场景中深化技术攻关。除了外部协同,青岛还打出政策创新 “组合拳” 强化自身优势。从山东的整体部署来看,青岛是全省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之一。根据《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到 2027 年要形成济南、青岛市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临沂、滨州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低空经济规模达到 1000 亿元。青岛率先行动,发布《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力争到 2026 年,打造 10 个低空经济商业化飞行典型场景,基本实现城区航线网络 30 分钟全覆盖。在今年年初印发的《青岛市 2025 年重点建设类项目名单》中,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赛飞 EB - PVD 项目、年产 350 架钻石飞机复合材料零部件升级改造项目等 3 个低空经济项目在列,彰显了青岛从 “政策意愿” 到 “发展实效” 推动战略落地,倾斜资源、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的决心。青岛低空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积极竞逐的体现。这座山海之城的低空版图,正不断书写着 “向空而生” 的传奇,在万亿新赛道上,青岛正全面拥抱未来天空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