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中的WiFi模式解析:AP、STA与混合模式

strongerHuang 2025-08-12 08:20
来源 | 嵌入式情报局

最近项目中使用了wifi,然而最开始调试的时候其中有几个概念不是特别清楚,所以这里就学习总结了一下,方便以后开发。

物联网现在还是比较火的,各种设备都要联网,那么WiFi已成为设备联网的“标配”。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的设备能自己创建WiFi热点,有的只能连接路由器?为什么有些网关既能收数据又能传数据?

主要还是因为WiFi的三种工作模式中:AP模式、STA模式 和 AP+STA混合模式。今天深入解析这三种模式:


一、WiFi模式的角色定义与工作原理


1. AP模式(Access Point,接入点)

在这种模式下,它就像“WiFi发射塔”,主动创建网络。

资讯配图
 工作原理:

广播WiFi信号(SSID),等待其他设备连接,为连接的设备分配IP地址(通过DHCP),典型设备:无线路由器、智能家居设备的配网热点。

举例:智能插座初次使用时,自身开启AP模式,用户手机直连后配置家庭WiFi密码。


2. STA模式(Station,站点) 

在这种模式下,设备就像“WiFi使用者”,被动接入现有网络。

资讯配图
 工作原理:
扫描附近的AP信号(如家庭路由器),输入密码后连接。通过AP访问互联网或本地服务器。典型设备有智能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
举例:智能门锁通过STA模式连接家庭路由器,向云端上报开锁记录。

3. AP+STA混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设备就像“网络中转站”,同时承担两种身份。

 工作原理: 

STA端:连接上级网络(如家庭路由器),AP端:创建子网络,供其他设备接入,典型设备有无线中继器、工业物联网网关。

 举例:农业大棚中的网关,STA端连接4G上传数据,AP端汇聚本地土壤传感器的数据。

二、为什么需要这三种模式?


一句话: AP模式解决设备初次联网问题;STA模式实现设备与云端/本地的持续通信;AP+STA混合模式,实现多级联动。

1. AP模式:

智能设备出厂时无法预知用户的WiFi密码,需通过AP模式让用户手机直连设备,完成配网(如SmartConfig技术)。比如 智能灯泡首次使用时,手机连接灯泡的AP热点,输入家庭WiFi密码后,灯泡切换为STA模式联网。

2. STA模式

• 设备通过STA模式接入互联网,支持远程控制、数据上报、OTA升级等功能。比如 智能电表通过STA模式连接社区WiFi,每小时向电力公司上传用电量数据。

3. AP+STA混合模式

通常这种模式主要是实现,无线中继和协议转换,比如协议转换: 本地AP端连接Zigbee/BLE设备,STA端通过WiFi上传至云端(如智能家居网关) 工厂中的边缘计算网关:AP端连接本地PLC控制器,STA端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TCP上传至云平台。


三、与TCP/UDP的层次关系


WiFi模式(AP/STA)属于 OSI链路层(第2层),负责设备间物理网络的构建(谁创建网络,谁接入网络)而TCP/UDP属于 传输层(第4层),负责数据如何可靠或高效传输。所以 无论设备是AP、STA还是混合模式,均可自由选择TCP或UDP来进行传输。

MQTT比较常用,通常我们会采用STA模式、AP+STA混合模式。

智能家居设备(STA)通过MQTT协议向云端Broker发布状态(如空调开关)。

边缘网关(AP+STA)通过MQTT over TCP将本地数据聚合后上传。

模式如何选择呢?大致总结如下:

• 无网络时:优先AP模式配网。

• 需广域通信:选择STA模式。

• 多级组网需求:使用AP+STA混合模式。

------------ END ------------

资讯配图

应用于MCU/MPU的Reality AI工具到底是什么?

资讯配图

电子与嵌入式技术年度大展,观众登记免费参展!

资讯配图

嵌入式“风向标”再启幕!聚焦AIoT、人形机器人硬科技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WIFI 物联网
more
WiFi智能插座拆解翻车:方向一旦错了,努力将一文不值!
2025年中国WIFI-6行业产业链、竞争格局、重点企业及投资风险
中国移动R3600H WiFi7路由器荣膺“国际CMF创新奖”
物联网中的WiFi模式解析:AP、STA与混合模式
苹果下一代芯片曝光:包括蓝牙和WiFi
英国推出新型无线传输系统:传输速率超越WiFi
WiFi 8,巨头怎么看?
【拆解】一款国产的随身充电宝,内置WiFi
单片机通过WiFI进行OTA固件升级
4个M.2的最强ITX小板—MSI Z890I EDGE TI WIFI开箱体验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