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产业发展”主论坛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亦庄”)正式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并同步启动“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这一专项政策以十条硬核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旨在精准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抢占全球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聚焦关键领域,十条措施精准发力
“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围绕软硬技术协同攻关、数据要素先行先试、应用场景牵引推广、新业态全链条培育四大核心方向,提出多项创新举措。其中,数据采集实训场奖励、二次开发社区支持、“打样券”、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供应链响应平台支持等8条措施为全国首创,覆盖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生态培育等全链条环节。
政策明确提出,北京亦庄将每年投入2亿元,支持企业开展“大脑”“小脑”、通用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等技术攻关,并通过揭榜挂帅、重大专项配套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例如,对校企联合实验室、共性实验室等项目,按总投资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破解数据与场景难题,打造开放生态
针对数据采集成本高、场景落地难等问题,北京亦庄推出多项创新机制。政策提出,有序开放全域真实世界场景数据采集点位,打造标杆具身智能实训场,并对成功认定的实训场给予资金奖励。同时,探索数据交易共享机制,每年发放1亿元“数据券”,引导企业采购数据集、数据接口、数据模型等产品,推动数据开源开放。
此外,政策鼓励企业建设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为开发者团队提供共享本体、免费研发空间、算力补贴等要素支撑,每年最高提供3000万元支持,助力垂类领域应用项目开发。
场景牵引,加速产品落地
北京亦庄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机器人从研发走向规模化应用。2025年2月发布的“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已覆盖高端制造、教育教学、医疗康养等九大重点领域。此次“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进一步细化支持,从未定型产品首试首用、首台(套)奖励到标杆场景建设,分阶段提供全链条支持,加快机器人产品推广应用。
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北京亦庄将搭建机器人供应链快速响应平台,依据项目投入发放“打样券”,降低整机与零部件打样成本。同时,率先布局人形机器人中试产线,探索“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柔性制造模式,并从生产、销售两端提供资金支持。
目标2027年实现万台级量产
据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7年底,北京经开区将形成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规模能力。目前,亦庄已集聚星海图、北京优必选、安川首钢等300余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条,并布局柔性制造、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所在地,北京亦庄正通过政策创新与生态构建,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亦庄样板”。下一步,经开区将以“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为加速器,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