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8565829548,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2025(第四届)焊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峰会
焊启智能新局,应用领航变革
主办单位: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协办单位:蕴硕物联
专场冠名:麦格米特、法奥机器人
峰会时间:2025年8月27日
峰会地点: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
峰会规模:500人
报名参会&商务合作:毛先生13590381326(同微信)

扫码即可报名参会
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行业如同坐上“过山车”一般极速飞驰:多家人形公司一天内官宣融资数十亿元、二级市场具身概念股市值激进猛增、机器人租赁火遍大江南北,机器人马拉松/拳击赛/运动会全网舆论沸腾……
但具身智能的落地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真实出货的场景集中在科研教育、娱乐表演、展览等领域,但从业者的落地焦点正在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深入攻坚更难的工业、医疗、家庭服务场景。
2025年,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的落地进行到哪里了?工业具身智能落地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具身智能产业链哪些细分领域未来可期?
7月22-23日,由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主办,天奇股份协办,阿童木机器人、UQI优奇及数十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支持的“2025工业具身应用峰会暨(第八届)高工机器人集成商大会”在江苏无锡·明都大酒店盛大举办。
在以“革新致远 与时俱进”为主题的【具身智能应用专场】上,均普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CTO沈天曜、UQI优奇副总经理孙开顺、梅卡曼德机器人总经理魏立龙、智动力创始人/CTO向馗博士、无锡鑫宏业总工程师崔久德、昇视唯盛研发副总张新主进行了精彩的圆桌对话,重点围绕“工业具身智能优先会在仓储物流还是产线装配‘上岗’?”、“场景、供应链、成本,工业具身智能落地的关键要素排序是什么?”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本场圆桌对话由高工咨询总经理郑利瑶主持。

郑利瑶:当前行业内频繁提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机器人。从甲方角度而言,即便花费10万、20万元购置一台机器人,也期望其能承担更多工作,但实现这一目标仍有较长距离。那么,未来机器人岗位的发展趋势是倾向于通用化,还是会维持现有模式,比如焊接机器人仅负责焊接、装配机器人仅负责装配的专用装备形态?
沈天曜:从具身智能技术本身来看,其基于环境感知、决策与操作能力,在技术迁移过程中应采用专用化路径。因为只有聚焦专业化方向,才能达成更优效果。同时,具身智能技术可直接适配协作臂、自动化平台等现有工业机器人,实现良好融合,因此在这一领域,必然以专业化为起点。
但对于轮式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而言,通用型机器人平台(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必须具备通用性,否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制造企业引入这类机器人,旨在使其无需改造即可直接进入产线,既能完成当前工作,又能应对两个月后产品迭代更新后的新任务。因此,在这一方面,通用性是必要条件。
孙开顺: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落地应用场景,都需实现通用与专用的结合。
从落地场景来看,当前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已找到适配的应用场景,在精度、效率、成本等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生存空间。若用具身机器人替代这些场景,意义并不大;而末端物流等剩余环节,才是人形机器人的价值所在。
从技术路线来看,围绕大模型的讨论也体现了通用与专用的结合。企业以通用大模型作为底层技术保持底座的稳定性,在面对垂直领域的细分场景及结构化特殊需求时,可以采用垂直赛道的基座大模型,二者结合将形成契合的技术路线。
在现有场景与技术路线基础上,结合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企业有望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例如,当前协作机器人或固定机械臂多采用单臂作业模式,虽有优势,但在长冗任务、复杂任务、跨场景任务中存在局限,此时需通过多臂协作甚至搭配五指灵巧操作来完成。
郑利瑶:目前寻求与梅卡曼德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合作伙伴数量多不多?
魏立龙:数量不少,但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未必局限于“人形”,而应聚焦“具身”属性。人形机器人发展需依托行业性与场景性,因为只有结合具体行业和场景,才能实现落地并解决实际问题。
而从学术或技术角度看,投资圈确实对通用化的实现抱有较高期待。其实搬运仅是一项工艺,但最终的应用划分应基于场景而非工艺。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进步,未来工业现场布局也将随之改变,现场的实际制造流程、技术重塑,再加上具身技术发展将形成双向驱动,最终找到理想的结合点,实现基于具体场景的动态调整。
向馗博士:我所强调的“通用”,是相对于机器人的专用机时代而言。在专用机时代,每个典型场景都由专用设备完成所有可实现的工作。而当前讨论的“通用”,需关注硬件领域——过去10-20年,机器人硬件未出现新技术。
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在硬件上没有更大的改进,减速机、电机与过去并无本质差异,因此想让机器人超越传统专用机,难度极大。
而当投资人问及如何与工业机器人竞争时,我的答案是“不竞争”。智动力专注于专用机未覆盖的“边角料”工作,在多个领域承担少量任务,而非与工业机器人或专业机器人直接竞争。
目前,无论是材料还是制造领域,均未出现革命性技术来提升机器人的硬件性能。大模型虽赋予机器人通用能力,但也存在陷阱。比如与甲方沟通时,甲方会提出各类需求,若因市场压力盲目响应,极易陷入困境。因为甲方的多数需求是专用机时代未解决的问题,而用通用机解决这些问题,只会让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因此,人形机器人企业需明确自身定位:专注于“过去未做好、现在能做好”的事情,而非重复挑战过去的难题。
郑利瑶: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参与者众多,规格各异。据了解,有供应商已开发上百款规格的零部件,以适配数百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从标准制定角度,这个市场最终会呈现何种形态?
崔久德:标准规范化是必然趋势,但试图让所有企业采用同一标准并不现实。企业需要差异化竞争,若核心部件完全相同,差异化将无从体现。因此,最终可能形成区域性标准:例如北方、长三角、广东深圳等地区,因供应链与应用场景的区域性特点,可能各自形成标准。但整体功能测试将保持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应用选型上。
作为供应链企业,无锡鑫宏业不希望被动迎合客户需求,而应主动推荐方案、参与设计,引导企业将非核心竞争力部分规范化,这对降本、提效与保障可靠性均有重要意义。若企业非专业地抄袭模仿,再交由供应链生产,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郑利瑶:假如均普智能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出厂,若为其配备焊枪,能否替代当前的专用焊接机器人?
张新主:未来几年内,这一目标有望实现。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能成为一个平台或生态,不同应用场景将作为“工具包”存在。例如,针对焊接场景,未来的产品形态可能类似手机载体,通过内置“工艺包”实现功能——就像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可覆盖搬运、军工等不同领域。
郑利瑶:场景、供应链、成本,工业具身智能落地的关键要素排序是什么?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集成商角色会被完全替代吗?
沈天曜: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融合软件、硬件与场景的复杂系统,不会出现“一家通吃”的全栈式企业,欢迎任何符合需求的机器人融入均普智能的自动化产线。如同汽车行业,品牌众多且产业链完整,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将支撑上下游数千家企业共同发展,不会形成封闭式生态或一家独大的局面。
郑利瑶:当前传统自动化物流企业数量众多,您认为在具身时代,全栈式物流解决方案与传统自动化物流方案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孙开顺:以UQI优奇的全栈无人物流为例,其核心是对物流主要环节进行闭环管理,比如AGV解决室内及常规距离的物料搬运,室外无人车负责室内外物料转运,人形机器人则承担末端物流作业。
城市物流是UQI优奇的第二个五年战略规划,将从封闭道路物流场景逐步扩展至开放式城市物流场景,先解决城市3-5公里范围内的无人物流,再攻克驿站到家庭最后100-200米的配送问题。全栈式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能提供整体化服务,但在垂直作业场景中,传统协作机器人、机械臂等仍具特定优势。因此,全栈式解决方案不会与传统集成商形成竞争,二者的技术路线与场景定位存在差异。
郑利瑶:当前行业流行垂直整合,梅卡曼德未来是否考虑直接涉足本体制造?
魏立龙:为何当前较少提及感知技术?因为感知技术已基本走在本体技术前面,相关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而本体技术正处于攻坚阶段,是当前的核心难点。
郑利瑶:智动力既做核心零部件,也涉足本体制造,下一步是否会进入集成领域?
向馗博士:“全栈”并非涵盖所有环节,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呈“束腰式”结构,上游供应链庞大且供应商众多(尤其在中国),下游场景丰富多变,而中间的本体厂商数量有限。
从本体厂商角度,硬件必须依赖供应链,自行包揽硬件生产并不合理。其实供应链企业比本体厂商更了解自身产品,本体厂商应将精力放在通过软件适配场景、满足应用层需求上。
郑利瑶:线缆在整车与人形机器人中,成本占比均不低。未来线缆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对标车规级,还是形成新标准?
崔久德:选择车规级标准是无奈之举,即使是车规级,在关键的耐弯折、尺寸部分也不能完全符合需求。无锡鑫宏业通过调研发现,首先,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基本功能实现);其次,保证升级前的调试过程不出问题;最后才是考虑成本。
此外,高风险往往伴随高利润,越是难度大的领域,利润空间也越大,这是行业共识。因此,现阶段成本并非关键考量因素。
郑利瑶:当前多数本体仍采用外资部件,虽有部分国产替代,但如果未来具身智能仍以专用化为主,昇视唯盛会考虑向上游拓展吗?
张新主:向上游拓展极具吸引力,昇视唯盛希望能够做强做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