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前阵子有人问我:在买一台7兆瓦的海上风力涡轮机时,会想到三星吗?
我想了想:不会啊,我第一反应还是手机、平板、电视这些。
可实际上,三星这个韩国最大财阀的业务远比你想象得杂,而且那些你几乎没听过的业务,可能才是真正的利润发动机。几十年来第一次,它遇到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目前三星正被各方压力拉扯,资源被摊得很薄,营收增长停滞,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不舒服。芯片业务的下滑尤其扎心——2024年第二季度半导体部门运营利润只有4000亿韩元,而分析师的预期是2.73万亿韩元,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股价方面,2021年登顶后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大幅下跌,被老对手SK海力士的股价表现大大超越,而后者在AI热潮中飙升。
问题是,这危机在广告和发布会上看不到,三星表面光鲜,但内部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的掉队。

要知道,三星在韩国几乎是个平行宇宙。
你可以在三星医院出生,在三星学校上学,住在三星造的公寓,工作也进三星,下班回家用三星微波炉加热三星生产的食品,然后看三星电视。
三星甚至在厂房附近给员工设有牙病和皮肤病诊所,当然这么做很有可能是优化员工因为牙齿和皮肤问题而请假造成的用工成本。
它是韩国KOSPI指数中权重最大的公司,每年贡献大约韩国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这个比例放到全球,几乎找不到第二个。韩国经济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绑在了三星身上。
所以一旦它的核心业务出问题,不是一个公司糟糕的问题,而是国家级的风险。
几十年来,电子业务一直是三星的顶梁柱,其中最稳的摇钱树就是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它的逻辑很简单:想象你要喝咖啡,但不能直接对着咖啡壶干,必须倒在杯子里喝。杯子(内存)的容量和速度,决定了你一次能喝多少、喝多快。
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全都离不开这种内存。三星电子的半导体业务利润,有一半到七成来自这里。
问题来了——AI。
2013年,SK海力士和AMD合作研发了一种叫“高带宽内存”(HBM)的产品。当时它主要面向游戏行业,是个小众玩意儿,但半导体圈的规则是:你得提前几年押宝,先做出来,等市场自己找应用。周期动辄三到五年,行业投入也是动辄几十亿美元。
结果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AI模型需要的不是一点点内存,而是海量数据吞吐,速度还得非常快。HBM正好对口,它在AI加速器(比如英伟达的GPU)里成了核心组件。
三星的坑在于——它当年没在HBM上下重注,而是继续在大众化DRAM市场深耕。反观SK海力士,十年前的投资现在成了杀手锏,直接拿下了英伟达HBM的主要订单。
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事有多狠:
SK海力士现在是英伟达的第二大半导体供应商(约占成本20%),仅次于台积电;
三星的占比?1%。
2024年,SK海力士在DRAM市场份额上历史性超过三星,结束了后者长达30年的霸主地位。
美光(Micron)也在快速追赶。
这一波打击大到三星副董事长亲自出来发表长篇道歉,芯片部门高层也进行了罕见的自我批评。
那三星怎么反击?
第一,得重新打进英伟达的供应链。但现在三星的HBM没通过英伟达的严格测试标准,被直接排除在名单之外。英伟达公开说“相信三星会改好”,但现实就是目前不用它。
第二,全力追赶。三星现在押注下一代HBM4,声称定制款已经获得了行业兴趣,但从签单到收钱,中间还有不短的时间差。
第三,扩大代工业务(Foundry)。三星不只自己设计和生产芯片,还帮别人代工。但这里遇到的对手是台积电,后者控制着全球约2/3的市场份额,而三星最新季度只有8%。这导致它很难吸引到像苹果、AMD、英伟达这样的稳定大客户。
不过,隧道里还是有光的。2024年7月,三星宣布和特斯拉签下165亿美元的合同,为其生产下一代AI半导体。虽然摊到每年看,金额没想象中那么爆炸,但对外界信心是个正反馈,尤其是在代工业务一度被外界视为“沉寂”的背景下。
但现实是,三星必须同时在两条线上硬碰硬:
内存上对抗SK海力士;
逻辑芯片上对抗台积电。
台积电在高端逻辑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客户绑定,意味着这是一场持久战。
这故事也给所有科技巨头提了个醒:今天的领先不等于明天的安全。看看英特尔,2021年还是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现在已经被远远甩开。
三星还没到英特尔的境地,但它必须在AI驱动的新格局里快速翻盘,否则不仅会失去半导体的领先,还会动摇整个韩国经济的底座。
这仗,不是可打可不打的,是背水一战。
来源|心智观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