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7811613845,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才刚结束,全球首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又于今日正式拉开帷幕。
首日,宇树的两台人形机器人H1包揽了1500米项目的第一、第三名,第二名的机器人“天骄”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宇树机器人在1500米比赛中 来源:第一财经
如果在这届运动会上,问任何一家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什么是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我相信答案几乎一致:关节模组。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关节模组与减速器是绕不开的核心环节。它们不仅决定了人形机器人的力量、动作精度、运行寿命与安全性,更是整机硬件里最烧钱的部分。
多位企业负责人坦言,人形机器人的BOM成本中,超过50%来自关节模组。
关节电机并非新物种,但过去这条供应链长期服务于协作机器人市场,标准、工艺与思维模式都深深烙印着工业场景的需求:超长寿命、高刚性、高精度、低维护。
进入人形机器人时代,这些工业标准开始显得笨重且昂贵。新一代关节模组不仅要轻量化、提升功率密度,还要在动态场景中具备更高的抗冲击能力,对外观设计也有额外要求。
这些新标准在工业领域几乎是陌生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形企业不得不自研关节模组。不是为了讲资本故事,而是市场上真的没有现成的产品可用:
“市面上的关节模组,没有一家能满足我们(人形企业)的需要,所以才要自己做。”
关节模组正等待着属于人形机器人的范式,而科盟创新给出了回应。
科盟创新产品部总监金岳勋指出,想要在人形赛道占据一席之地,零部件企业必须在材料、结构、工艺和迭代速度上全方位转变思路,并比以往更贴近整机厂的真实需求:
“我们不只是卖一个零件,而是参与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全过程,真正做到为人形机器人而生。”
在金岳勋看来,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过去半年里科盟创新所有研发与产品调整的核心逻辑。
从材料配比到结构优化,到寿命与轻量化的平衡,科盟创新正在用一次次迭代,把“人形新范式”真正落实到产品上。
而这一切,从他们对核心产品的改良与突破说起。
快迭代,才有入场券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的迭代速度被拉到极限。本体企业对零部件厂商最常见的抱怨是:“太慢了。”
面对以周为单位的迭代周期,许多零部件企业跟不上节奏,不仅拖慢了新机型的上市,还迫使本体厂不得不自己下场研发关键零部件。
科盟创新显然不在“掉队”的行列,作为专注减速器与关节模组的新锐企业,他们将快速迭代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优势。
以关节模组中的核心部件减速器为例。今年3月的展会上,科盟创新的轻量化PEEK谐波减速器首次亮相,凭借高达61%的减重幅度,一举成为行业焦点。有企业甚至在现场直接表态:“我们会跟进这条路线。”
然而,减重带来优势的同时,也让寿命表现相较工业级减速器有所下降。
金岳勋对此毫不避讳:“第一代产品我们尝试将钢轮替换为PEEK材料,重量优势很明显,但代价就是寿命大幅下降。不过这里的寿命指的并非到点就坏,而是精度下降到不符合我们的标准。”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盟创新在数月内完成结构优化与材料配比调整,推出改良版PEEK谐波减速器——关键承载部位(如钢轮)恢复为钢材,外部非高应力件保留PEEK复合材料。
重量仅增加约60克,寿命却提升至60万次,精度保持稳定。这一版本在轻量化与耐用度之间找到平衡,也为未来材料创新奠定基础。
“过去的工业减速器标准——长寿命、高精度、高刚性——在做人形时并非全部必要。”金岳勋直言,“工业机器人寿命三到五年是标配,但人形机器人可能只需要一到两年保护期,尤其是家庭与服务场景。此时重量、能耗与散热的优先级甚至高于寿命。”
这种优先级的变化,意味着设计取舍的逻辑必须重构:为了减重,可以接受部分寿命和精度的下调;为了降低功耗,减速比与电机选型也要重新定义。
在关节模组这个更复杂的产品上,科盟创新同样采取快速迭代策略。例如,他们推出的新一代薄型马达关节模组,在厚度减半、扭矩不变的同时,功率消耗仅为过往产品的一半,并采用融合型结构减少零件数量、压缩空间,尤其适配人形机器人机械臂等紧凑结构场景。
“我们做关节模组,不是做一个通用件丢给客户,而是参与他们的结构设计和装配过程,让它真的能装得进去、用得起来。”他补充道,“关节模组是系统活,必须跟客户一起调,才能做到性能和结构的最佳平衡。”
谈到行业迭代速度,金岳勋笑言自己每天都能感受到“双重情绪”:
“有时候真的觉得迭代太快了,大家都在快速出新产品,很辛苦,压力很大;但另一方面,这个产业实在太有趣了。你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一个新的突破,直接刷新你的认知。”
这种节奏既是压力,也是驱动力。“一个月前刚定下的产品目标,现在回头看可能只能保留60%的价值。九个月后,我很可能又会给出完全不同的方案。”
“但只有足够快,我们才能拿到人形行业的入场券。”
摆线减速器背后的“慢”思考
科盟创新的“快”并不是一味追求节奏,而是建立在战略路线、材料技术与用户需求上的深度思考。
摆线减速器的开发就是典型案例。金岳勋坦言,虽然下半年摆线是“非常非常火热的话题”,但科盟依然没有急着推出量产型产品。
“我们本来有一款产品快做好了,但是又收回去再打磨,因为人形企业和我们提出了更多想法,市场上也有了更多方向。我觉得与其匆忙推出,不如把产品打磨得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不然有了又怎么样?卖不出去还是没有意义。”
这种克制,源于他们在谐波减速器与关节模组上的市场经验。
零部件企业过去的做法,是把谐波减速器和电机组装成标准化关节,交付给客户。但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兴起,这种工业化思路逐渐暴露局限。“对于人形机器人厂家来说,他们要的远不止这些。”
在本体企业的视角中,关节不仅要性能合格,还要完美嵌入整机结构——安装要方便、维护要便捷、装上后体态要好看。

除了功能性之外,审美也成为人形机器人的设计考量
“以前做工业机器人,组件装进去、外壳盖起来就结束了,外观根本不是重点。现在不同了,结构设计漂不漂亮、走线是否优雅、手臂是否纤细,都成了核心考虑。”
外观审美背后,实际上牵动着重量分布、空间利用和关节自由度等工程细节。正因如此,在摆线减速器的开发上,科盟创新选择打破工业旧思维的门槛——不仅要在狭小空间中方便装拆,还要兼顾轻量化、热管理与功率密度。
“怎么样提供同样的扭矩,能耗只有对方的一半甚至更省,并且保证散热问题能解决,这些才是有意义的竞争力。”
陪客户跑完“马拉松”:
材料、工艺与长期竞争力的深耕
科盟创新在“慢思考”的慢,更体现在能力的持续建设上。
在材料策略上,PEEK只是科盟创新的一部分筹码。他们同时测试PC、ABS、赛钢等工程塑料,以及多种金属方案,通过混合应用在不同部位实现减重与性能平衡——低应力区域用塑料,高应力区域保留金属,甚至以钛合金替代部分钢件,在减重的同时确保强度不打折。
在工艺端,得益于股东科达利在精密加工的制造经验,以及盟立、盟英在谐波减速器的技术积累,科盟创新正尝试将高减速比摆线的加工周期,从数小时压缩到几分钟。这种投入短期内或许会推高成本,但在他们看来,这是在行业长跑中保持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这种“慢”同样体现在与客户的协作方式上。许多人形企业之所以自研关节模组,是因为现有标准化产品在外观、布线、维护等方面存在短板。这也为愿意深度参与定制的零部件厂商创造了窗口。科盟创新不仅深入客户现场,还会亲手制作机器人样机,亲历安装与调试,精准捕捉痛点。
Cyan青心意创人形机器人 Orca Ⅰ 搭载科盟创新自研关节模组
“我们愿意陪客户试错。”金岳勋直言,传统厂商受制于工业业务体量和既有生产体系,不愿为小批量、长周期的人形项目投入过多资源。而科盟创新愿意在早期介入,与客户一同迭代,即使意味着反复改版、延长测试周期。
“自己没做过本体,没有陪着企业做过本体,是没法了解本体企业怎么想的。这是取得入场券的方式。等到市场标准成型,那些愿意陪跑的厂商,才有机会成为核心供应商。”
在落地节奏判断上,科盟创新并不盲目乐观。他们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内,率先落地的或是物流、检测、特种作业等工业场景;家庭场景短期内受制于安全性、空间与维护便利性,难以规模化;养老院、商用服务等可控场所,则有更高可行性。
在科盟创新看来,真正的速度来自长期积累与深度理解。他们像一台既能急速加速、又能稳稳刹车的发动机:该冲刺的地方全力前进,该沉淀的环节耐心打磨。这种快与慢的辩证法,不仅定义了产品节奏,也塑造了他们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的位置。
结语
尽管行业热火朝天,企业们纷纷喊出“量产落地”的口号,但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赛道上,竞争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接力长跑。
短期的“快”,可以抢到眼球,但能否把接力棒稳稳交到下一棒,取决于企业在材料、工艺、场景理解上的“慢”积累。
科盟创新选择在变动的市场里沉住气:一边用快速迭代回应需求,一边在核心环节耐心打磨,甚至陪着客户走过一次次试错与改版。等到产业的赛道真正铺平、标准成型,那些曾愿意在灰尘和汗水中奔跑的厂商,才有资格站在接力终点,成为握棒冲线的人。
对科盟创新而言,这是一场关于耐心与判断的长跑,也是一次押注未来的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