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近日,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拓斯达全球研发总部基地正式启用。

该研发总部总投资超3.5亿元,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设立研发中心、具身智能实验室、环境可靠性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等多个高质量、高标准实验室。其重点聚焦具身智能领域,围绕智能感知与决策算法、人机交互功能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并以AI、控制器、控制伺服等技术为支撑,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扎根生产线”。
这一研发总部的落子于有着“东莞硅谷”之称的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区。
松山湖科学城地理坐标得天独厚,背靠“世界工厂”东莞几何中心,南邻香港、深圳,北靠广州,是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截至今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已聚集1家千亿级企业华为终端总部、7家百亿级企业、77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了强劲的产业矩阵。在它的半径50公里内,超22万家工业企业在此扎根,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机器人等产业占比超80%,工业零配件2小时极速响应的“供应链魔法”可在这里上演。
除了产业链完备,松山湖科学城更有智力与创新体系的强力支撑: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组成的“智囊团”、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6所高校在此“智力扎堆”。再加上“科研-中试-量产”全链条体系,让技术转化效率实现革命性突破。
提及创新生态,坐落于松山湖畔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不得不提。该基地由李泽湘、高秉强、甘洁等教授联合打造,被称为硬科技创业者的“梦工厂”,孕育着一个又一个机器人“军团”。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全市首个科技金融集聚区的“资本活水”,更有政策的“精准滴灌”。比如《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支持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研究机构聚焦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此外,该计划规划建设的机器人主题园区中,4家智能机器人重点园区全扎堆松山湖。
在这样一片创新“热带雨林”里,拓斯达可与合作伙伴搞技术协同、建场景生态、通资源网络;搭起产学研“朋友圈”,和科研机构深度绑定,精准对接企业真实需求,一举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据悉,拓斯达的“新家”已正式迁至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园区科苑西二路3号,开启全新发展篇章。

从 “注塑小厂” 到广东机器人“链主”
拓斯达的加入,对于松山湖也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产业升级契机。
这家从注塑机周边辅助设备起步的“小作坊”,如今已成长为手握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注塑机三大工业标准品的行业头部,竞争力十足。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它更是响当当的头部玩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领域“链主”、广东省第一家登陆创业板的机器人骨干企业等。经过多年“奔跑”,从上游精密零部件自研、到中游工业机器人本体智造,再到下游自动化系统定制化集成,拓斯达实现了全链路覆盖,具备产业闭环优势。
2010年,拓斯达推出首台机械手,并在2020年完成年出货量破万的里程碑。2015年,拓斯达开始启动多关节机器人研发,如今的出货量累计近万台。目前,其产品矩阵包括SCARA机器人、六轴多关节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等系列,覆盖3C、新能源等场景。
除了本次启用的基地外,今年4月,拓斯达智能设备总部基地正式启用并投产。该基地聚焦工业机器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注塑机等核心装备制造。其投产后,今年一季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订单量超120台,工业机器人年产能可突破6万台。

单看2024年,拓斯达推出了9款工业机器人产品。营收方面,其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55亿元,同比下降22.05%;毛利率飙升8.36个百分点至34.60%,盈利质量显著升级。
其中,其工业机器人业务收入为2.75亿元,同比增长12.50%,毛利率高达47.53%,较上年提升3.93个百分点。其中,自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凭借在3C行业积累的工艺优势,营收同比增长76.04%,出货量突破2000台,累计出货量更是跨过8000台大关。

2025年一季度,其工业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23.81%,稳健增长的势头还在持续。
当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成为机器人产业的“下一个风口”,拓斯达已开始积极布局。拓斯达围绕研发控制器、伺服驱动、视觉系统三大底层核心技术,并依托制造业场景的海量数据优势,致力于构建大模型与“小脑”之间的专属模型,打造IT与OT协同的创新生态。
该公司以运动控制作为切入口,推出“感-算-控”一体化的新一代X5机器人控制平台并实现工业场景的应用。作为实现具身智能的核心部件,该运动控制平台发挥“小脑”的纽带作用,可打通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之间的数据隔阂。
基于新一代X5机器人运动控制平台,拓斯达构建“VR+AI+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协同系统,打造出智能双臂机器人解决方案。
今年4月,拓斯达的智能双臂机器人完成首测;5月,拓斯达与鲲鹏展出智能双臂机器人解决方案。此方案基于鲲鹏+openEuler打造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赋予双臂机器人“智能小脑”和“灵敏触觉”。

到了6月,拓斯达首次展出基于端到端AI模型的工业双臂具身智能装箱工作站。该工作站依托华为云资源,采用具身智能模型技术与拓斯达新一代X5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通过X5控制平台的RGM(Realtime-Guided-Motion)实时运动控制接口,构建具有500Hz超高控制与响应频率的“感知→决策→执行”工业级闭环系统,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落地。
而就在去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启动运营时,拓斯达就已跻身优选合作伙伴之列。
除上述合作伙伴外,拓斯达还与智谱、阿里云等大模型合作方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落地。
这位刚满18岁的行业领军者,正全力探索具身智能与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让机器人真正“会干活、干好活”。
写在最后
“让工业制造更美好”是拓斯达的使命,也是全行业的共同追求。当下,制造业正经历着从 “自动化”向“智能化”“柔性化”的转型。与此同时,具身智能的浪潮而至,不仅推动技术边界持续拓展,更加速了行业新一轮“洗牌”,倒逼企业在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工业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工况,开始具备适应复杂生产环境的能力,从精密装配到柔性搬运,从动态质检到自主决策,正逐步成为生产场景中灵活高效的 “多面手”。
未来,制造业也将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迎来更具想象力的发展空间。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