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三明治


苹果的“相机键”,要没了。
近日,几位X上的小有名气的数码博主几乎在同一时间放出风声,开始调查自己的粉丝对相机键的评价如何,更有法语博主直接表示,根据供应链的备货信息,苹果有可能在下一代iPhone上正式放弃相机键。
不开玩笑,我现在还记得,在去年那场苹果发布会后,国内外的头部数码博主们是怎么把这颗小小的按键捧上神坛,又是如何用“手机摄影迈向专业化的最后一块拼图”这种说法来反复教育消费者的。
而如今,把当时这些头部博主的狂欢,和消费者们听闻相机键可能被取消时表现出的惊喜摆在一起,节目效果可谓瞬间拉满。

(图源:微博)
问题来了,这颗被寄予厚望的按键,究竟做错了什么?它短暂而又喧嚣的“一生”,又为何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国产手机已在“像素级致敬”
事实上,在实体相机键这个领域,非苹果阵营才是真正的“老前辈”。
早在功能机时代,例如索尼爱立信的Cyber-shot系列和诺基亚的N系列上,两段式相机键就已经是高端影像手机的标配;后来的索尼Xperia系列,更是将这一设计作为家族DNA,坚守了十余年。
(图源:Xperia 1 VII)
国内厂商的尿性,我想大家也都清楚,总之苹果做什么,不管是好是坏,他们大多是要跟进的。
特别是去年年末开始的这批国产旗舰,全部朝着“果味”对齐。iPhone有相机键,这边就要上相机控制键;iPhone上了操作按钮,这边就要配备快捷键;iPhone一直都在用直屏,那这边自然也要用回直屏。

(图源:vivo)
向来习惯在影像上大做文章的蓝厂和黑厂,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最早跟进这项配置的,自然是把果味进行到底的OPPO。早在OPPO Find X8 Pro上,他们就推出了一颗高度相似的压感相机键,除了对焦、拍摄、变焦功能外,还配合自研算法和线性马达,提供了细腻的震动反馈,力求做到“像素级”还原。
而vivo则在今年发布的超大杯旗舰vivo X200 Ultra上,搭载了一枚电容相机键,把两段式快门与波轮相结合,除了半按对焦、全按拍摄的基础功能外,滑动波轮可以调整曝光补偿或光圈值,甚至可以快速切换不同的蔡司经典镜头包。
有趣的是,除了这两家厂商外,这次其他头部厂商倒是兴趣缺缺。

(图源:华为)
因为过往“致敬”苹果被喷惨的原因,小米这边完全没有要上相机键的消息,甚至连灵动岛这种大势所趋的功能都没有跟进的意思;至于华为则选择另辟蹊径,在Pura 80系列上,为侧边指纹键新增了相机控制功能,可以实现滑动变焦,轻触拍照。
你别说,这种“一键多用”的思路,没有增加额外的设计冗余,反而体现了华为在功能集成上的独特思考。
倒是荣耀这边,给自家的千元机也整了个相机控制键,考虑到产品的影像和性能配置都不咋地,整件事情就很意义不明了。

(图源:华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苹果,才是这些厂商蜂拥而至的关键所在。

iPhone相机键的硬伤:
不快捷也不方便

(图源:雷科技)
想看我们对相机键详细实测的,可以回去翻翻这篇文章。
事实上,即便是在外网,和我们持有相同意见的网友也不在少数,用原作者最鲜明的观点做背书的话,那就是“相机控制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快乐,只是一个可以从任何其他科技公司那里得到的营销噱头。”
好尖酸刻薄的发言,小雷在这里偷偷点个赞了。
在他们眼里,这颗键的价值没的说。横着拿手机,食指搭在键上,半按对焦、全按快门,那套专业相机的操控感一下就来了,尤其在拍长焦或者夜景时,按实体键远比戳屏幕要稳,能实实在在提高成片率。

(图源:雷科技)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专业”的体现。
实测下来,用这颗按键根本不可能实现焦段、曝光补偿和景深大小之间的无缝切换。
因为每次你想切换功能时,都需要在手指不离开相机按钮触摸区域的情况下快速按压两下,在菜单中找到对应选项并单次按压后才能进行相关参数调节,一旦手指离开了触摸区域或是按压速度稍慢了一些,整套操作流程就会被唐突打断。

(图源:雷科技)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半按功能,相机键都不如直接用手机上已经有的触屏控制。
以iPhone 16 Pro为例,想要在触屏上实现焦距切换,只需点击相机底部的倍率按键即可,但要用相机按键来切换,就需要双击打开功能菜单,滑动选择焦距菜单,然后在一个长长的滑杆里面慢慢挪到1.0、1.2或1.5的位置上:

(图源:雷科技)
嗯……你很难想象到比这更多此一举的事情。
更加令人无法忍受的则是相机控制按键引发的各种误触,虽然iOS为这颗按键设计了三级压感,但哪怕将触发力度设置到最高也没有办法很好地规避,揣兜里、拿手里,冷不丁相机就自己打开了,耗电又尴尬。
功能不明显、问题一箩筐。只想问,在限制条件这么多的情况下,一枚独立的实体相机按键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二代而亡,iPhone相机键错在哪里?
那说回最开始的问题:
为什么这颗被寄予厚望、又被火速跟进的相机键,可能在短短两代产品之后就要退潮了?

说白了,绝大多数人的肌肉记忆还是戳屏幕,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一个不常用的功能,去赌续航和更高的售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