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西藏民航事业艰难起步,航线寥寥,飞行条件艰苦;60年后的今天,西藏已建成覆盖全域的立体航空网络,并依托高原特色优势,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成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1965年,西藏第一条民航航线开通,彼时受制于高原复杂气候和落后基础设施,航班常因天气原因取消,被戏称为“飞不起来的航线”。如今,西藏已建成5个民用机场、8个通用航空起降点,航线网络连接全国乃至南亚地区。西藏民航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较60年前增长近万倍。 近年来,西藏抢抓低空经济战略机遇,利用高海拔、地广人稀的特点,重点发展无人机物流、高原应急救援、生态巡检等特色场景。2024年,西藏首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在墨脱县投入运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物资运输难题;全球海拔最高的“空中120”医疗救援网络覆盖全区,平均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 西藏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天鹰”高原无人机系统,攻克了低温、低压等技术瓶颈,已应用于冰川监测、边境巡逻等领域。自治区低空经济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构建‘无人机+卫星+5G’的智慧低空管理体系,未来三年将建成20个低空产业示范区。” 从“世界屋脊”到“低空蓝海”,西藏正以科技创新重塑雪域交通版图。这片曾因飞行而“与世隔绝”的土地,如今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低空经济浪潮,为全球高原地区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搜集、整理、编辑:毕亚琳,责任编辑:张璐商务推广、资讯发布、人物访谈、产品展示,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