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A Robotics 陈天一:当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决定跳入创业的牢笼 | 00 后创业者系列

AI科技评论 2025-08-19 17:34
资讯配图


“当你创业的时候,你面对的是更真实的现实。”


作者丨梁丙鉴

编辑丨陈彩娴

资讯配图

SOMA Robotics 的创始人陈天一知道自己从小就是一个“情绪绝缘体”,这一点跟他后来想创业的领域——机器人某种意义上有点像。

“我完全不知道大家在哭什么。”谈及成长经历中第一次离开家去学校的初印象时,陈天一如是说。

陈天一是 2006 年开始上学,且选择的是一所寄宿学校,这也是他第一次面对与父母长达七天的分离。他清楚地记得,开学当天下午,班上突然爆出不绝的哭声。如今他明白那是小孩子的分离焦虑,但当年的他一脸困惑地坐在同学间追问:“你们哭什么呢?”

“我一想到能离开家,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在学校玩,我只觉得特别激动。”陈天一将创业视为自己必然的选择,而这段经历,被他作为自己从小显露出“自由天性“的证据之一。“我就是想追求百分百的自由。”

这种天性并没有随着漫长的学生时代磨灭,反而让陈天一始终蠢蠢欲动,从本科开始就时刻准备着从学校“跑路”。去年夏天,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学院 GRASP 机器人实验室休学,带着自己开发的 VR 机器人遥操系统回到上海创业。但回头再看,这个出于追求自由而做出的选择,却让陈天一走上了一条直面现实世界桎梏的旅途。

像大多数创业者一样,陈天一的初次尝试并不顺利。他落地上海的 2024 年夏天,正值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一路走高之际。阿里、京东、美团一众大厂的积极布局之下,千寻、众擎等头部企业先后完成亿级融资,财大气粗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不需要一个学生团队的数据采集技术。陈天一和当时的创业伙伴在烈日下辗转奔波了二十几家公司,无一人投资。

“我小时候觉得自己是比较特别的,我觉得自己的成长经历、思想和同龄人都不一样。但是创业以后我才明白,其实自己没那么特别。“陈天一忽然意识到,投资人见过太多光彩熠熠的创业者,自己的故事和他们比起来”相当于没有故事”,他的故事远不值得被投资。

此前还有另一道桎梏,在投资人的拒绝到来前,便迎头撞上了陈天一。早在小时候就意识到人生有限,陈天一的第一反应是追求长生不老。“可能是对未来太好奇了,我想活 500 年、1000 年,我想看看那时候的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人类文明会达到什么阶段。“然而长寿技术的冷水让陈天一很快意识到,自己注定见不到 1000 年后的星海。

“人终有一死,我也并不特别。”至此,陈天一见识到了现实的全貌。

当意识到应许中的自由并不存在,那个激动地喊出“百分百的 free”的男孩,会怎么重新看待创业这个选择?

“人活一辈子,还是想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

有限的人生可以被思想延续,而伟大的公司终会反映出创始人的精神。20 多岁的陈天一还不确定自己会为世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但他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等价于人生的意义。如果天资不足以让自己在这条群星闪耀的路上被看见,那就去讲述那些接地气的、有用的故事。

“这样做之后,我好像被奇绩创坛看到了。”他说。2025 年 3 月,陈天一的最新创业项目 SOMA Robotics 入选奇绩创坛 S25 项目名单,该项目旨在开发面向具身智能极客和个人开发者的机械臂产品,以及相关的开发生态。

资讯配图

(陈天一在奇绩创坛路演)

带着镣铐的灵魂可以跳出百分百自由的舞蹈吗?具身智能可以替我们看到 1000 年之后的星海吗?

创业是一场直面现实的修行。探索下去,是陈天一唯一确定的答案。

资讯配图

01
百分百的自由

AI 科技评论:你为什么想创业?

陈天一:我从小就想创业。最开始是因为看我父母做生意,我就觉得做生意比打工赚钱,而且更自由。

自由这件事真的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小学上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当时很多小孩都不愿意去,但这对我来说反而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点。我记得特别清楚,开学第一天下午,我们整个班里的小朋友突然都开始哭。我现在知道大家是想家了,但当时只觉得很奇怪,完全不知道大家在哭什么。我一想到能离开家、自己在学校待着,我只觉得特别激动。

最开始想创业也是这样,我觉得当老板就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就是想追求百分百的 free,百分百的自由。

AI 科技评论:你是什么时候决定 All in 创业的?有什么契机?

陈天一:研一我从宾大休学创业,契机就是当时做出了一个 VR 遥操系统。其实我从上大学开始就处于一种随时准备跑路的状态,一直都蠢蠢欲动,只是没有合适的项目。

做 VR 遥操的灵感最初是宾大一位博士学长给我的,2024 年初他建议我看看 VR 和机器人交叉的领域。其实他本意是给我指一个做研究的方向,VR 近几年在学界热度下降,反而可能有利于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发论文的竞争也没那么激烈。但我就是,任何 idea 到了我的脑子里,我都倾向于把它转化成一个创业项目。

AI 科技评论:这个项目后来怎么样了?

陈天一:我写了一页纸的商业计划书,配上我们自己拍的演示视频,然后发给了傅利叶的高管,问他们感不感兴趣。研一那年暑假,我们做出来的 VR 遥操系统就部署到了他们的人形机器人上,效果非常好。当时我跟另一位团队成员从傅利叶出来,觉得如果这个东西傅利叶需要,那其他人形厂家是不是也需要?

事后来看,当时想得确实比较天真。我们再去跟其他公司聊,发现整个市场的付费意愿不是很高。当时人形机器人厂商的融资都还蛮好的,团队不太差钱,而且中国产业一向对软件的付费意愿比较低。我觉得如果以项目的形式去做数据采集服务,就偏离了我创业的初衷,我还是想做一些比较有长期价值的事情,所以就转型到了现在这个 To C 的项目。

AI 科技评论:现在这个方向是怎么找到的?

陈天一:我现在的项目叫 SOMA Robotics,我们在做面向具身智能极客和个人开发者的机械臂产品,还有相关的开发生态。转向 C 端是因为我们发现市场上开始出现对个人具身智能硬件的呼声,我觉得目前的个人机械臂处于一个像是个人电脑刚刚普及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的目标客户都是极客,但苹果刚出来的时候,目标客户也都是极客。随着极客群体的购买、开发生态的完善,慢慢才出现了一些可以落地到垂直场景的应用。

长期来看,我们未来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分布式开发社区。比如有人开发了一个叠衣服的应用,大家就可以通过协作丰富这个叠衣服应用的数据和质量,来提升模型的效果。另外随着生态的完善和极客对于垂直场景的探索,我们会把其中典型、而且表现比较好的场景拿出来,开发垂类的机械臂或者机器人应用。比如刚才提到的叠衣服应用,我们可以把它做成一个成本更低、专注叠衣服这一件事的机械臂,这个产品就可以卖到极客之外的,更广阔的消费者市场。

资讯配图

(SOMA Astra Arm)

AI 科技评论:为什么选择具身智能赛道创业

陈天一:其实也有偶然性在。小时候在电影院看了《钢铁侠》,就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当时看完还去查了主角的人设,他是麻省理工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的,我就说我也要上麻省理工,我也要学机械工程。

现在问我的话,我认为具身智能有两个价值。一方面是老生常谈的,解放人类的生产力。未来核聚变会带来无穷无尽的能源,我们现在做具身智能,就是给这些能源做准备,到时候生产力也会变成无穷无尽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认为具身智能会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未来人类文明肯定要走到星际中去,但人类因为情感因素和生理构造的限制,不太适合进行星际旅行和拓荒。我倾向于人留在地球上,具身智能会是代替人类走向整个宇宙乃至传承文明的最佳选择。

AI 科技评论:就创业而言,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陈天一:我一直都说,我有且仅有的偶像就是乔布斯。小时候我只是想自己做一门生意,看了《乔布斯传》,才真正有了创业的想法。这个区别在于“行业影响力”,我非常敬仰乔布斯这种凭一己之力,带领苹果改变整个个人移动设备行业的事迹。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但当时我就觉得,如果未来要做生意,我也想做到乔布斯这样。

资讯配图

02
Prosumer Helps Prosumer

AI 科技评论: SOMA 的机械臂有哪些创新?和同类产品相比有什么不同

陈天一:现在还不敢说创新。我们的机械臂能做到千元级别,主要是用了精度还行,而且也不是很贵的关节模组。

之前的机械臂主要面向科研市场,用的主要是 BLDC 直流无刷的力矩关节模组,但是我们换成了一些以前不太会用在专业机械臂上的零部件,比如舵机。现在力矩舵机的品类蛮多的,精度已经能达到毫米级,扭矩也可以达到和同成本或者同量级 BLDC 关节模组一致的水平,而且能量密度还要更低。

AI 科技评论:这听起来不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SOMA 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陈天一:实话实说,我们一开始是借鉴了海外的优秀产品,别的厂商确实也可以用上这些关节模组,最后这就变成了一件比拼供应链能力的事情。不过 SOMA 打出差异化的点并不在这里,我们和别的厂家最大的区别是面向的客户群体不一样。B 端市场会更看重机械臂本身的硬件参数和功能性,而任何产品一旦到了 ToC 的领域,卖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体验。

SOMA 最大的壁垒,就是我们针对 C 端市场定义“什么叫个人机器人”,以及我们围绕这个定义而构建的整个交互体验。当别的厂家用上了这些低成本、高精度的硬件,我们已经走在下一步上了。

AI 科技评论:那在你的定义中,什么是个人机器人?你们希望卖给用户什么样的体验? 

陈天一:就像苹果在电脑上的追求一样。乔布斯在发布初代麦金塔电脑时说,这么长时间以来,人的桌子上只有一个家用电器,那就是电话,他希望让个人计算机成为下一个桌面的 appliance(设备)。我希望把机械臂变成人在桌子上的下一个 appliance,让用户觉得开发这件事情是信手拈来的,让机械臂成为大家身边日常的玩伴。

另外在整个体验上,个人机器人不该是一种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玩的东西,而是任何人都可以玩。我希望提供一个开发社区,让所有人都可以训练自己的机器人,而且我认为只有当人人都能训练具身智能的时候,通用具身智能才有可能到来。

AI 科技评论:最前沿的技术突破不该发生在少数尖端实验室里吗?

陈天一:我确实是在挑战这样一个认知。具身智能跟之前的技术都不太一样,我的想法就是 let's wait and see,我也说不准,但这就是我的直觉。

AI 科技评论:有一种说法认为,具身智能现在收敛到了全身控制、大小脑协同和具身大模型三个技术方向。SOMA 解决的是这三个方向中的什么问题?

陈天一:首先我个人不太认可这个分类。它们更像是一个系统内从低到高的关系,最后还是会融合在一起,我不知道能不能这样平行地看待。波士顿动力的分类比较有意思,他们把通用具身智能的技术分成了四块:perception models(感知模型),mission tasking(任务分配),manipulation skills(操作技巧),还有whole body control(全身控制)——相当于是从任务分配到理解、操作,再到全身的协同操作,(我觉得)这样分类会更合适。

至于 SOMA 的角色,我认为对前沿技术突破来说,真实场景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硬件部署在真实场景,并且是由真实的人使用它。我们这种开发者社区提供了一个更大且更贴近真实场景的开发与验证平台,这是SOMA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AI 科技评论:在你设想中,这个开发者社区的生态是什么样的?

陈天一: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 prosumer(生产消费者)这个词,这是一个兼具了 producer(生产者)和 consumer(消费者)的角色,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拓竹的用户就很典型,他们会在社区分享自己的模型供别人下载,也会去购买别人产出的内容。

极客或者说个人开发者天然地就是 prosumer,个人电脑发布之后,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为这些人提供分享产品的平台,比如 Apple 的 APP Store,拓竹的 Maker World。我们现在就是要为具身智能的 prosumer 做一个这样的平台。

AI 科技评论:从卖硬件到搭起社区的生态,这是一件非常长程的事情。SOMA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要怎么走完这么长的闭环?

陈天一:我们的思路就是 divide and conquer(拆分、再征服),把长链条分割成不同阶段。

早期肯定是以硬件本体作为主要盈利手段,供应平台研发和开发社区的运营。而开发社区的推出又会引出新的盈利模式,比如订阅服务、算力对接,还会在短期内给我们很多产品落地的灵感。后期盈利手段是前期盈利手段的补充,前期盈利手段也是后面一切的基石。

长期的话,我们希望平台和开发社区可以把我们带上通用具身智能的牌桌,这个盈利潜力就是无限大的了。

AI 科技评论:机械臂赛道上已经有一些公司实现了量产并且盈利,他们有什么值得 SOMA 借鉴的地方吗?

陈天一:其实对我们来说,一个蛮经典的案例是拓竹。他们的社区里一开始都是对 3D 打印比较懂的人,随着产品功能和体验慢慢完善,又开始吸纳那些本身不懂建模、切片,但是可以通过下载别人的模型享受 3D 打印乐趣的用户。你可以看出他们的发展趋势,就是从一个比较小众的、类似极客的市场,逐步拓展到一个更广阔的消费者市场。SOMA 初步也会是一个极客社区,服务好这群个人开发者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另外还有宇树、方舟无限这样的公司,我觉得他们做对了两件事情。第一是抓住了真实的需求,也就是科研市场的需求。第二是产品足够好用,稳定性高、易上手,易开发。我们在 SOMA 也会把这两点奉为圭臬。

AI 科技评论:有观点认为做具身的企业必须要有软硬件结合的基因,你怎么看?

陈天一:我觉得这个还蛮重要的。其实你仔细想一下,自然界中的智能都是在某种身体,也就是物质形态与环境耦合的载体中产生并不断迭代的,所以智能的产生需要身体,身体的构建又需要硬件技术的支撑。

我自己就是软硬件极客,或者说全栈开发者,我目前招人也只招全栈开发者。惠普有个很有名的理念叫 next bench syndrome(向邻座同事展示原型),意思就是做自己想要的产品。一样的道理,我们是在为具身智能的个人开发者做产品,如果我们自己就是 prosumer,那肯定就更知道用户想要什么,因为你对自己的需求是了解得非常清楚的。

AI 科技评论:但是对供应链来说,你会不会太年轻了? 

陈天一:我只考虑自己是不是真心想做这件事,如果想,其它问题都不重要。可能供应链确实不信任年轻人,但创新往往也始于跨界。我们将是新里的老,老里的新,这是我们的优势。

资讯配图

(SOMA Robotics 团队在 WAIC)

资讯配图

03
创业是直面现实的修行

AI 科技评论:创业以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天一:我觉得创业有点像是 sim2real,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完全抛到现实环境下获得真实的 feedback。我从小就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创业以后才意识到,其实我没那么特别。尤其是去年做 VR 遥操系统,我聊了十几二十家公司都没有结果就明白了,单凭我个人的 story 还不值得被投资。我个人的故事和很多人比起来,相当于没有故事。

所以我现在再去跟投资人聊的时候都会更冷静和客观,聚焦在我要做的事情上。这样做之后,我反而拿到了奇绩创坛的投资,我觉得奇绩创坛好像看到我了。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个年轻人能有什么故事呢。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年龄摆在这里,人生经历就是不如那些年龄更大一些的创业者。

AI 科技评论:具身智能距离落地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也有人说年轻在这条赛道是很大的优势。你怎么看?

陈天一:年轻就是优势。创业的最低和最高标准都是活着,年轻至少保证了我们人可以活得久一点。另外我很喜欢陆奇博士告诉我们的一个概念,叫认知斜率,也就是认知的迭代速度。

年轻意味着很多,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更敢想敢做,更有机会从失败中获得认知上的升级。另外有些事情是不尝试一定学不到,尝试之后不管动机是什么,一定能学到些不一样的东西。年轻让我们可以在认知迭代这件事情上投入更多精力。

AI 科技评论:年轻的创业者本就是一群敢想敢干的人,但个体的认知斜率还是会拉开差距,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陈天一:创业和创业者被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强烈地褒扬。作为 00 后,过早了解到这一点确实会让我们产生创业的冲动,但也可能让我们进入为了创业而创业的误区。我回看之前的自己也是这样,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可能还没抓住创业的神。

我觉得对于创业来说,这个神是想清楚自己创业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创业者真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创业,而是创造价值。

AI科技评论:那你希望创造的最终价值是什么?

陈天一:我还在探索。如果我们回看一下,大部分创业者其实在一开始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最终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都是在创业路上逐步清晰的。你要说乔布斯在看到沃兹尼亚克的电路板那个瞬间,就意识到个人计算机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我是不太相信的。我现在 20 多岁,我觉得自己要是能说出来一个答案,那其实都是模仿,我说的可能是乔布斯、微软或者特斯拉的答案。我现在有一些直觉,但还需要时间去凝练它。

AI科技评论:作为 00 后,你觉得自己跟上一代创业者有什么不同?

陈天一:其实我觉得创业者不论时代,本质上大抵是相同的,就是旺盛的生命力和一种无法自控地将其向外界蔓延的倾向,只是我们都带着各自时代的烙印。所以我不太认可 00 后创业者这个标签,可能具体的人和人之间的不同还是要远大于这个十年出生的人和上个或更早十年出生的人的不同。我们都是踏着冲浪板在时代的浪花上努力保持平衡。

AI科技评论:那你觉得这个时代的烙印是什么?

陈天一:就是刚刚提到的,创业精神对于中国青年的影响。我感觉中国是从00年开始有了鼓励创业的思潮,10 年代到 20 年代中国又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十年,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乐观主义的印象,就是 China number one(中国第一),中国肯定会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经过疫情我觉得更是如此了,你能看到中华民族的韧劲,但是也会让我们意识到,之前的繁荣可能是打了激素的,有时代红利的因素。不过整体上我还是对中国的未来很乐观,这也是我选择回国创业的原因,我觉得这算是这个时代给创业者的烙印。

AI科技评论:这听起来像是一个 80、90 后会讲的故事,很多 00 后会觉得自己赶上的是时代黑利。

陈天一:我不能否认。但是没关系,业总是要创的,所以不影响。

AI 科技评论:很多 00 后创业者觉得自己已经不算年轻了,因为他们看到更小的 05 后做出了成绩,你怎么看?

陈天一:我从小就有一个感受,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时区,大家都是这个时候快点,那个时候慢点地走过来。我觉得用一个数字去看人生发展,没什么意义。既然大家的成长曲线都不一样,可能唯一值得焦虑的事情就是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确实人生太短。

AI科技评论:对你来说,创业意味着什么?

陈天一:很多人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就是青少年的存在主义危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迫使我选择通过创业来找答案。此外,小时候我刚开始意识到人生有限性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逃避,想追求长生不老。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对未来太好奇了,所以我想活 500 年、1000 年,我想看看那时候的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人类文明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后来虽然意识到自己有生之年永生肯定是没指望,但还是希望可以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思想,这也算是对我有限人生的延伸。你看那些伟大的公司,最后都是因为一些独特的精神才能屹立在商业世界。我觉得创业就是一种凝练自己精神、传播自己独特思想的途径。

而且当你创业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选择创业是真的把自己扔到了人生的旷野,而不是被保护在大厂或者学校构建的虚拟现实里。微软在西雅图的办公楼群叫 campus(校园),我觉得大厂希望学生从校园离开之后无缝衔接地开始工作,就像是从一个 campus 到了另一个 campus,所以构建了一个把大家保护起来的虚构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打工和上大学一样,都有点被保护在象牙塔里的感觉。

我还是比较喜欢面对真实的现实。面对现实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修行,是赋予自己人生意义最有效的方式。这些就是现阶段创业给予我的全部意义。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

推荐阅读

资讯配图

MIT 具身智能达人志


资讯配图

CMU 具身智能风云榜:从传统到全面


资讯配图

未经「AI科技评论」授权,严禁以任何方式在网页、论坛、社区进行转载!

公众号转载请先在「AI科技评论」后台留言取得授权,转载时需标注来源并插入本公众号名片。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IC
more
Microchem J:缺陷调控多孔碳稳定Pt-N4位点增强类漆酶活性及其在木犀草素检测纳米酶传感器中的应用
中科亿海微执行副总裁徐成华受邀出席“2025中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大会(CIC)”并作主题演讲
在复杂真实场景中评估 π0 这类通用 policy 的性能和边界
“拥抱AI创芯时代 共启IC设计未来”第七届无锡太湖创芯会议
荣耀Magic V Flip2开箱:大厂下料就是足 | 视频
如何做IC设计科研?(中科大博导最新PPT)
vivo Vision探索版混合现实头显搭载Micro-OLED屏,双目8K分辨率
首个3D动作游戏专用VLA模型,打黑神话&只狼超越人类玩家 | ICCV 2025
荣耀Magic V Flip2下周见,闪光灯位置有变化
【投融资】红杉、KleinerPerkins押注数学AI革命:HarmonicB轮融资1亿美金,打造数学超智能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