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小发
01 产业链全景图🌴
自动驾驶测试。整个产业链分三大块:感知-决策-执行。感知就是"看见",决策就是"想清楚",执行就是"做出来"。
感知层面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这些。就像人的眼睛和耳朵。决策层面是各种算法和芯片。相当于大脑。执行层面是制动、转向、油门控制。等于手和脚。
但这只是表面。真正的核心在测试环节。
没有充分测试的自动驾驶就是"马路杀手"。所以测试产业链才是整个自动驾驶能否商业化的关键。测试不过关。什么都是空谈。
02 收入总拆解🌴
自动驾驶测试的钱从哪来?主要四个渠道。
政府补贴占大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在砸钱支持。仅北京亦庄每年就投入超过10亿。为啥?因为这是未来交通的制高点啊。
企业自投其次。百度到现在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小马智行也烧了几十亿美金。烧钱速度。真的很惊人。
测试服务费用。一些第三方测试公司开始赚钱了。比如中汽研、启明信息这些。给车企提供专业测试服务。单次测试费用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数据授权收入。积累的测试数据可以卖钱。尤其是极端场景的数据,非常值钱。一套完整的雨天夜晚测试数据。能卖到上百万。
整个市场规模?保守估计2024年在800亿左右。但增长很快,预计2027年能到2000亿。
03 上游产业链🌴
上游主要是硬件供应商。
激光雷达是大头。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这几家在国内比较强。禾赛的激光雷达已经装到了很多测试车上。单台成本从早期的几十万降到现在几千块。进步很明显。
芯片也很关键。英伟达的Drive平台几乎是标配。但华为的昇腾、地平线的征程也在追赶。测试车通常需要算力达到1000TOPS以上。这个算力。比家用电脑强太多了。
传感器融合技术。不是简单堆硬件就行的。需要让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协同工作。这里面学问很大。
成本压力一直存在。早期一辆测试车改装费用要200万。现在控制到50万以内。但对比传统汽车。还是贵得离谱。
04 中游产业链🌴
中游是算法和平台公司。也是竞争最激烈的环节。
百度Apollo。起步最早,测试里程最多。累计超过6000万公里。在北京、上海、广州都有测试牌照。最新的Apollo RT6成本控制在25万,比之前便宜了一半。
小马智行。技术派代表,算法能力很强。去年在广州南沙开始商业化运营。单车日均订单量达到15单。听起来不多,但在行业内已经算不错的成绩。
文远知行、元戎启行这些也在追赶。各有各的特色。文远知行专注Robotaxi,元戎启行主攻前装量产。
竞争焦点在安全性和成本控制。安全性通过大量测试来保证。成本控制靠技术进步和规模化。
谁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盈利?现在还很难说。
05 下游产业链🌴
下游是运营和服务。
出行服务是最直接的应用。百度的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的PonyPilot+都在试运营。用户体验还不错,但覆盖范围有限。
物流配送也有机会。京东、美团都在测试无人配送车。最后一公里配送确实是刚需。成本算下来比人工便宜30%左右。
测试场建设运营是个新兴市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都在盈利。单次测试收费5000-50000不等。
保险和监管服务也开始成型。平安、人保都推出了自动驾驶测试保险。单车年保费在50万左右。
但坦白说。真正赚钱的还不多。大部分还在烧钱阶段。
06 行业发展趋势🌴

技术路线正在分化。激光雷达派和纯视觉派各执一词。特斯拉坚持纯视觉,国内公司多数选择激光雷达+视觉融合。到底哪条路对?还需要时间验证。
监管政策在加速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已经实施。各地也在制定细则。政策确定性增强,对行业发展是好事。
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从技术验证到小规模商业化,再到规模化部署。这个过程原本预计需要10年,现在可能5年就能实现。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进入第一梯队。但美国的Waymo、Cruise技术也在追赶。
最大的变数还是安全性。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所以测试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
自动驾驶测试是个长期主义的生意。需要耐心,需要持续投入。

【往期部分内容回顾】↓↓
☀ 结束 ☀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收藏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