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场对话在7月份,彼时外界对于松延动力更多的认知是马拉松的“意外”走红,部分人将这份流量归功于运气好。文章发布之际,运动会已经落幕,松延动力名列总奖牌榜前三,用技术实力回应了流言蜚语。这不是一家抽中上上签的企业,面对命运馈赠的礼物松延动力早用技术回礼。
作者:吕鑫燚
编辑:徐林昊
出品:具身研习社
你似乎很难只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姜哲源。
27岁,从清华大学走出,业内最年轻的具身智能创始人之一。这些显著且鲜明的标签,似乎仅勾勒出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的一个侧面。
初见姜哲源时,他站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线旁,是团队最激情的支持者,头戴必胜的发带,为自家产品助威的同时还不忘阐述产品性能优势。或许是因为年轻,又或许是对热爱的事业充满热忱,这份近乎本能的热情与感染力,在拥挤的赛场中显得格外突出。
姜哲源也在和具身研习社沟通之际坦言道,早期融资的时候,也正是因为“年轻”,让投资人期待这样一支队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然而,“年轻”远不足以概括其创业全貌。面对突如其来的爆发性关注与激增的订单量,姜哲源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商业定力与战略清醒。他并未迷失于短期流量,而是依旧将重心锚定在创业的本质命题上:活下来。
“我们这行业一定是有周期的,一段上扬曲线后会迎来回落,然后再上扬”姜哲源说道。在他看来,松延动力目前的重心在于做好产品、深耕好场景,成为一家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产品力”也成为了松延动力身上的标签,姜哲源认为自己是“产品型”的创始人。
自2023年成立至今,松延动力已经构建两条产品线:仿生人形机器人和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前者更重交互,能还原人类90%以上的面部表情,如张嘴、眨眼、挑眉、摇头等;后者以马拉松亚军“N2”为代表,它即是赛场上唯一全程无需人类陪跑、独立完成比赛的机器人。也是全球首个实现连续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总订单规模已破2000单。

图片来源:松延动力
两大产品线在松延动力内部并无侧重之分,虽然外观相差甚远,但二者的能力可形成复用效应,共同在商用场景中应用。在姜哲源看来,未来也不排除二者结合的可能性。此外,松延动力还升级了APP,用户可以零代码自定义机器人动作,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透过这条“产品逻辑”来看,松延动力不仅产品「抗打」,其发展逻辑也颇具抗风险能力。并非一味地侧重技术或商业化,而是寻找技术和商业化中间的黄金平衡点。而这也是当下资方最看重的能力之一,即PMF标。
在姜哲源规划中,未来松延动力将在产品和场景两个维度进行边界扩展,用更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更多样化的场景需求。以“大而全”的方式参与这段生产关系变革中。

图片来源:松延动力
足够热枕、足够清醒又足够有商业定力,姜哲源或许难以被定义,而松延动力也同样是那个不会被「框」住的具身智能企业。
以下是具身研习社和姜哲源的对话,经具身研习社整理:
关于创业心路历程:在自我怀疑中成长
具身研习社:其实我见过您很多次,但我对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您在马拉松的终点线上,您头上戴着一个必胜的发带。整个人都是奋起激昂的状态。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E人吗?
姜哲源:我是ESTJ。
具身研习社:那您的朋友平时会怎么样形容您呢?
姜哲源:这我还真不知道,他们背后咋说我,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确实平时比较外向,比较活泼一点。
具身研习社:从创业开始到现在,虽然说也不足两年的时间,但是松延动力是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的。从最开始的融资碰壁,到原型机吸金,再到马拉松的破天流量。在这其中,您印象中最深的情绪波动是哪些时候呢?
姜哲源:其实最最艰难的还是开头那会儿吧,刚开始那会儿拿不到钱。很多兄弟已经辞了工作说一块开干了,但钱没拿到,大家可能会断粮。那段时间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对,那会儿呢,因为同期的那些创业者能够证明他们能做到这件事情,而我们没有,所以那会儿压力比较大。
具身研习社:在马拉松赢得成功的时候,有什么情绪波动吗?
姜哲源:我其实当时没想到马拉松这么火。我们当时只是有比赛挺开心的。没想到这么火。比赛完之后,有人给我疯狂发微信祝贺,我才知道这事儿真的关注度很高。
具身研习社:那从最开始创业到现在,您个人的核心叙事有变化吗?
姜哲源:最终目标还是希望机器人进到人家里边干活,做家务,做管家这样的工作。我觉得从创业开始到现在,我比较大的变化是变得比原来稍微自信了一些。其实我一路被人怀疑,也被自己怀疑,一路走到今天的,但是今天这个时间点来看,我觉得我们有资格,也有一些自信来去说,我们可以挑战更重要、更大的事情。
具身研习社:您的自我怀疑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呢?
姜哲源:刚出来那会儿什么也没有,然后去见了几个投资人,基本聊完都没下文了,那会儿觉得挺难的。把demo做出来后,一轮钱拿的是比较顺的,然后第二轮拿的也还行,然后第三轮钱的时候就不是那么顺了。可能见了有几十上百家机构,没有一家愿意出手的。与我而言,我有时候挺受外界评价和挫折影响了自己的判断,那会儿确实有信心阻碍。
具身研习社:那融资很难的时候,有想过放弃吗?
姜哲源:没法放弃了,学都退了,能去哪儿呢?我啥也干不了,只有一条路走到黑了。
具身研习社:其实有了解到说,您在学生时代就一直蠢蠢欲动,想创业。那当您真的成为一家公司的CEO之后,跟当年的期待一样吗?感觉如何?
姜哲源:当年想的肯定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这种感觉。但是真正成为CEO后,发现做一家创业公司,其实既要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也需要管最细的事情。最早公司刚起步那会儿,第一台机器螺丝也是我们一起拧的,第一次接线是我自己一个人焊线,然后全部接上去。我是特别乐观的人,最开始对创业想的都是特别乐观的事儿,但自己做了之后,发现很多事情想得好,但真落到执行层面还是有差距的。
具身研习社:能举个例子吗?
姜哲源:比如说最开始觉得一个硬件产品从研发到装配加工,到最后装起来都能走,这东西就可以上市了。其实差得远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最开始带着浅浅的理解,直到跟很多工程师和有经验的前辈聊了之后,才发现里面有很多坑要踩。能走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大量测试要做,做完测试要迭代,最后产品化时,要发现100个以上问题,解决100个以上问题,才能真正做成一个产品。
具身研习社:那对于现在来说,当一家公司的CEO和手搓一个机器人,这两件事,哪个让您更心动?
姜哲源:肯定是当一家公司的CEO啊,我觉得任何人都是吧。你问我们楼下搓机器人那些工人想不想当CEO,都想当。
具身研习社:您现在身份是CEO和CTO,这两个角色会不会让您在工作过程中考虑过多,不是CTO该想的事儿,然后您去想?
姜哲源:其实我更愿意把自己叫做产品经理。我们是做产品的公司,不是融资型,也不是做平台或技术的公司。我们就是做产品的公司,我们就是一帮热爱机器人的人,想做一个好产品。管理上,我觉得自己还不合格,技术上也称不上够格,但这两件事合到一起,我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包括对产品定义的过程中,结合我对技术的理解,能更快、更高效地决策产品方向,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我比较看重的。
具身研习社:上一个被称为最好的产品经理还是乔布斯。
姜哲源:我觉得是李想吧。
具身研习社:那您觉得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对您来说,在决策和工作推进中有什么好处?
姜哲源:好处是我觉得,我们的产品其实是不错的。从各方面来讲,无论是我们定义的用户是谁,还是产品展现的外观状态,包括功能、性能,我觉得都是挺厉害的。而且我们确实在行业内做了很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具身研习社:APP有什么详细可以详细透露的点吗?
姜哲源:我现在不能说太多,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大厂出来的产品,你可能想不到一家刚成立一年多的公司,这APP绝对是一个质感超级超级棒的APP。到时候看到可能会跟你买的车的APP放一块比都不输。
具身研习社:它就像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去发展的、共享的。那如果把业内所有明星的具身智能创始人聚到一起,您想谈什么话题?
姜哲源:我想谈行业良性发展。大家别让具身智能圈子、机器人圈子,成为像车圈一样互相买水军黑对方的状态。现在有些企业在网上找人黑我们,我们还是希望能保持这么小的,一个刚起步行业的比较干净的状态吧。
关于松延动力:活下去是主线
具身研习社:从成立一年半,这个时间点到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您的预期范围内吗?
姜哲源:我觉得超预期了,但确实这个成绩远远称不上有什么成绩。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今天一直在融资,一直在烧钱,我们离终点还非常非常远。
具身研习社:您所谓的终点是营收成为正数,还是说我们要突破多少订单?
姜哲源:真正把通用具身智能实现,让机器人进家里干活、当保姆,给全人类创造价值,这才是真正的终点。
具身研习社:但从家用场景来看,更好的机器人一定是1.6米以上的全尺寸机器人,那我们做的是一个小的机器人,那做小机器人,您觉得是一个沿途下蛋的过程还是它也是另一种形态?
姜哲源:首先在家里干活到底多高,这事儿,其实我觉得目前不能定论。可能一米六是最好的,也可能是从一米升高到两米的机型是最好的。我觉得不一定,这个现在没有办法定论。我们做的产品只是针对当下用户需求,做出平衡了成本、功能、展示效果的产品。所以可以理解为沿途下蛋一个过程。
具身研习社:那我们最新披露的订单数据大约在2500单左右?
姜哲源:对,2500单,那算小订吧。大订单2000多台。
具身研习社:5月份的时候数字还是1000多单,短时间内消化这么大订单量,很少有本体企业能做到。我们的产能如何?
姜哲源:我们希望后面通过结合生态力量,和制造合作伙伴一起解决生产问题。我们自有产线,就是楼下的产线设计,设计月产能是200台,单班月产能200台。后面可能引入外部合作伙伴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具身研习社:我们目前的话,有没有想过自己做一家关节公司,因为上游现在是没有任何标准的?
姜哲源:我觉得这个事情,这个行业是有自己的能耗的,我们至少目前没淌过这边的坑。当前产品交付关键阶段,肯定不能依赖自己的关节的,肯定要用采购外部的关节的。我们现在合作的关键供应商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和非常高的良率,他们的不良率能做到百万分之六的水平。这个我觉得哪怕我们自己干,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达到这个数字。
那么从未来来看,从长远来看,我们到底这个行业是垂直整合,还是上下游要分工,我觉得这个就需要依据具体的经营情况来判断。
其实我个人觉得,关节这个事儿,它本质上技术的门槛倒没有那么高,做出能用的关节倒不难。但是真正能把它做好,然后能批量化生产、批量化交付,控制好一致性和良率,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关键,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块我们暂时还是考虑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发力来把这个事做好。
具身研习社:那我们也是业内为数不多,同时有仿生人和我们像N2这种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对吧?那目前的话,内部这两条线是如何平衡的?
姜哲源:我们这两条线是并行推进的。
首先,这两条线结合性很好,比如你把仿生脸放在人形机器人上,这东西其实是有挺大的市场空间的。其次是,从销售通路来讲,其实两边的场景很像,都是教育、科研、文旅、商业演出这些,大家其实需求差不多。对,所以其实有很多能复用的点。 第三个是,我们还有一个团队,主要做多模态交互这块,我觉得我们做这块也有一定优势,所以我们就开了一条线。
具身研习社:对,那您觉得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给我们沉淀出来的技术能力,对于未来商业化来说有什么具体好处?
姜哲源:我觉得至少我们的产品丰富度速度会非常非常高。加一个仿生人的话,实际上加了一个维度,我们可能在不同的机器人上都可以配合仿生的面部,将来无论从吸睛度,还包括可能的场景覆盖来讲,都会有一些帮助吧。
具身研习社:您刚刚提到这两个可以复用的技术点,其实大多数都落在商用场景或者科研教育场景。有没有考虑落工业场景呢。
姜哲源:大部分情况下,工业场景我个人认为,会出现交付成本过高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去看一些大的工厂,自动化程度超级超级超级高,基本上人也很稀疏了,每个工种就那么几个,可能最多几十个吧。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如果要做某一个场景,需要投入大量研发力量,这就不是卖几十个机器人能回得来的了,所以这个容易算不过来账,最后的交付成本太高。对,所以我们还不如先不碰,专注在我们自己觉得有把握的领域。
具身研习社:所以照您的逻辑,您认为商用场景可以做标品,但工业场景要做非标,对吧?
姜哲源:工业场景要做一些交付,做一些定制。当然你也可以让集成商去做这事,但目前集成商也不多,而且集成商也一样是有成本的。
那当下来讲,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活下去。虽然听起来比较怪,但确实是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先活下去。整个行业肯定会经历所谓的“Gartner曲线”,先有一个大的持续上扬,再有一波下滑,最后再来一波上涨。第二次涨起来的时候,应该能形成一个真正稳固的曲线。所以对于我们而言,现在就是要活过第一个周期,既要融资,也要做商业化,卖货。这些场景从现在来看,跟最终场景肯定差距蛮大,技术路线也差距蛮大,但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先活下去的一个必备条件。
另外就是说,从现在来看,我们也能做一些针对终局的这个积累,包括硬件相关的积累。最终进入家庭场景的产品形态,我们做了一些预演,包括VLA算法的一些研究,还有数据采集工作和设备,这些都是准备工作。就是说从两方面,一个是钱,让我们去融资或者做商业化,去挣钱。然后从交付的东西上,我们去研发可能将来进入家庭的机器人设备硬件。然后从算法和数据准备上也做了一些储备,我觉得我们做了多方位的准备吧。
具身研习社:那在您的畅想中,最终我们的终局销售场景,它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收益呢?
姜哲源:完全替代保姆,人能干的活,它都能干,甚至还能当一些管家。比如家里卫生纸不够了,机器人能自动下单采购。生活中所有你不想干的事,你每天回家只需往沙发上一摊,机器人给你端水,把脏衣服收拾到洗衣机,洗好衣服。然后每天早上出门前,它就把一沓干净的衣服放你面前,说这是给你准备的今天的衣服。到这一步我觉得就相当到位了。
具身研习社:您有关注过大家电的AI化这件事情吗?
姜哲源:我没太关注过。
具身研习社:现在大家会在空调也好,洗衣机也好,在他们的身上加机械臂做一些工作。您觉得这种产品如果成功,跑通的话,跟我们未来的产品是否会做一个很好的适配呢?
姜哲源:我觉得能适配,而且不完全冲突。大家电的AI化,加机械臂这个事儿,我觉得这些可能以概念为主吧。但是从未来来讲的话,怎么样把这些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把大家电串起来,怎么把生活中各种可能没通电的东西串起来,这肯定需要一个具身智能的管家的。
具身研习社:对,所以您觉得居家智能家用场景,它一定是做一些非标工作?
姜哲源:也可能是标准化的。比如我们的第一个To C产品可能就是在家叠衣服,它可能叠的特别好,然后也能特别泛化的去高成功率去叠这个衣服。我觉得这已经是一个真实的落地场景了。
具身研习社:那目前业内几家明星企业都有自己的标签,比如宇树的硬件就真的很厉害,众擎的直膝步态也是做的非常好。那您觉得您更喜欢别人给松延动力贴什么标签?
姜哲源:首先,我们肯定是运动型的,类似于宇树,就是偏运动型。然后,希望大家给我们的能力标签是稳定,尤其是在做极限动作时比较稳定。
其实我不知道您今天来,他们有没有给您放演示的一些demo,就是我们经常给人演示,就是一个楼梯,然后到有一段楼梯突然停了,有个特别大的高台,然后我们的机器人可以从上面,用很拟人的步态,跑到楼梯上面,直接从上边摔下来不倒,非常非常的稳定。包括我们的空翻技能,对我们而言,是随时现场演示的技能,不是实验室拍出视频来就没有了的技能。
具身研习社:上一次空翻是连续后空翻两个还是三个?
姜哲源:不止,我们其实无穷多个,可以随便翻,只要机器人不坏就一直翻就行了。
具身研习社:您目前的整个松延动力的客户构成是什么样的?
姜哲源:我们现在主要是出给一些渠道商和代理商,没有太多直接给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也出了大概1000台左右。终端用户主要是商业和教育两块为主。
具身研习社:那您理想状态下,为了活下去,客户占比应该是什么样的构成?
姜哲源:我觉得其实核心,对我们来讲只要总的订单量在,我们其实客户占比怎么构成,这个要看市场反馈。
具身研习社:您刚刚也提到了一些关于资本估值的方向,很多具身智能企业的创始人跟我说,目前业内会觉得有泡沫,但是相比美国企业,我们估值相对较低。您怎么看大环境下我们的估值问题和这个泡沫争议呢?
姜哲源:我们公司其实是比较理性和克制的,我们公司的估值在中国来讲都算偏低的。哪怕今年这么多订单,这么多的可预期收入,现在的估值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理性的。从整个行业来看,确实有估值过高或者虚高的一个情况,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但我觉得大家投这个行业投的是预期,比如我相信十年后能成长为像苹果一样伟大的公司,今天多少钱买的股票都是对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看大家的逻辑吧,我觉得现在行业估值确实比较高,但如果行业最终能成的话,今天所有的这些估值溢价都会被消化掉。
具身研习社:那从第一台原型机拿到融资到现在,投资人对我们的评判标准有什么变化吗。
姜哲源:最早肯定看团队,判断创始人和技术团队能否做出东西,核心还是判断创始人。但从今天来讲还是看业务了。他们讲说23年看团队,24年看技术和demo,25年看PMF和收入,26年可能看利润吧。
具身研习社:那最早的时候您说看团队,您觉得自己什么样的特质吸引到了投资人?
姜哲源:我觉得唯一的点是比较年轻吧,大家可能相信我们这些年轻的团队能像海绵一样快速吸收知识,给自己做快速迭代。从我来看,那时候同期出来的都是我们的老师一辈人,还有我们特别资深的学长,曾在大厂做高管出来创业的,还有之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我觉得那时我们的背景在行业内不算好,或者说有点不入流。
具身研习社:所以您最最开始提到的一些自我怀疑,会有这些出身的感觉吗?
姜哲源:有,肯定有。

关于具身智能产业:总有卷出头的时候
具身研习社:那其实目前的话,业内无论是模型的技术路线还是硬件,都没有任何标准。那在这种野蛮时期之下,您觉得留给我们的机遇跟挑战都有哪些?
姜哲源:对于我们而言吧,我觉得现在大家没有标准,整个行业还是比较乱的。但我们肯定会给自己下一些标准。就比如说,我们要做耐久,包括跑耐久测试、跑高低温,还有不同的电磁兼容性那些测试,我们都会做。没有任何标准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就是机会嘛,我觉得倒跟标准没关系。其实这个行业比较早期,对我们这种创业公司来说,是有机会的,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去改变的事有很多。
具身研习社:那您觉得最后整个行业,可能在马太效应的趋势下,会形成哪几家公司的存活?然后这家公司的基因分别是些什么?
姜哲源:我觉得就两类公司能存活,一个是有收入的公司和融资足够大的公司。本体公司就是说白了就是能卖货,货卖得多,交付量大,市场热度高。这类公司从现金流层面来讲很健康,然后也有更多投资人愿意相信。
第二个是大脑公司。说白了,今天这个大脑,我觉得绝大部分人看不懂,或者说全世界可能很少有人能看得懂,大脑到底哪一家技术路线好,哪家做得不好,评估标准非常的模糊。
具身研习社:那在最终的终局当中,您有把握让松延动力活下来吗?
姜哲源:我肯定不能说百分百有把握了,这个就太狂了。但是我觉得,我会有一种韧劲儿。如果我觉得自己活不下来时,我会想办法,这个事我经历过几次了。刚创业那会儿,其实那会儿还是有机会回学校的,那我们最后拿不到钱,也是硬撑着把钱拿到,然后把公司做起来了。
然后到了第三轮融资的时候,其实也比较不顺,那会儿也随时感觉公司要挂了。然后包括第四次融资,其实有些不顺利,交割的时候出现过一些状况,最后是真的靠着这股韧劲把钱拿下来了。如果没拿到那笔钱,我们可能就直接被扫进垃圾堆了。经历过很多次这种至暗时刻,所以说不能百分百保证说一定能活下来,活得很好,但一旦我觉得自己快死了,或者快要出局了,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挣扎。
具身研习社:有人说,其实现在是具身智能最好的创业时期,有人说这是最不好的创业时期,您怎么看?
姜哲源:我觉得还算不错吧,这个创业时期。虽然市场比较乱,比较卷,玩家比较多,但是其实我觉得这里边,大家考量的核心价值是没有变的。要做长期正确的事。对本体公司而言,就是卖货啊。现在其实行业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能不能卖得好,很取决于创始人自己的政策能力。
所以我觉得,现在虽然卷,虽然乱,但是总归你也有卷出头的一天。其实今天我觉得无论如何,具身智能这个赛道还是有人愿意看的,而且有大量人愿意看。松延动力每天可能来的投资人都有几十个。我觉得至少这个热度来讲,相比其他行业,我们这行已经是一个更好的创业机会了。
具身研习社:您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资本突然转舵了,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稀缺标的之后,松延动力该怎么办?
姜哲源:所以我说我们要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我们公司长期价值,或者说中长期吧就是,要有自己稳定可持续的商业化能力以及政策、节流。对,这个事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即便我们希望说,到明年,即便投资人都不投我们了,也没有人看得上我们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自我造血,自己养自己,每年都有正向现金流,每年都比去年多一些。
具身研习社:有没有什么是过去一年半期间,业内没有在做的,但您觉得非做不可的事情?
姜哲源: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确实是有跟行业不一样的一些认知,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在做一些别人没有在做的事儿。我去年没有做,今年我会做。
具身研习社:那可以讲一讲吗?
姜哲源:我们从两个维度上在扩充我们公司的边界。一个是从产品维度,我们的产品矩阵会更加丰富,更加丰满。另外一个是沿着场景维度。我们的场景其实目前比较局限,我们场景会更加丰富。我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两件事上的做法其实跟行业内的整体认知是不一样的。
我们更多在考虑怎么去提升我们产品本身的用户价值。就是我们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这个核心就是我们在问自己问题,我们到底是什么公司?我们到底是一家做赛事运营的公司,还是一家机器人公司?这需要的能力完全是两个维度的。
具身研习社:那还有什么是我没有问到,但是您想跟大家分享,或者您觉得外界对松延动力有什么误解,想澄清一下的?
姜哲源:可能您问到了,那我再说一点,就是我们产品其实不是定价3.99万,那是五一之前的活动价,活动价是3.99万。现在其实是恢复到正常价格。
具身研习社:那后续也不会有变动了吗?
姜哲源:后续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