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直击 | 战略科学家对话:AI+科学,数据和人才是关键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08-21 17:30
资讯配图

“当前,人工智能与科学探索同时展现出无尽的可能边界,当两者开始交汇,正激发出无限想象。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或将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突破。”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教授以《无尽的前沿:AGI与科学的交叉口》为题作主旨报告,并发出倡议:让以“书生Intern大模型”为代表的先进人工智能,成为科学家的助手,成为全人类的助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推出的『书生』科学多模态大模型Intern-S1『书生』科学发现平台Intern-Discovery等一系列通专融合实践,将进一步助力科研突破与产业创新。


会上的圆桌环节可谓“星光熠熠”: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上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孙勇奎,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胡事民,合肥实验室副主任、杰出研究员罗毅,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陈新文,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首席科学家陈凡等战略科学家齐聚一堂。他们立足各自科学研究领域,围绕“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交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许多过去难以攻克的科学难题,将有望随着AI的加入迎刃而解。

资讯配图

共识:AI正在革新科学研究范式

随着AlphaFold等成果的不断迭代,在AI+生命科学领域,全球的科研人员正在参与一场研究范式变革。国内最顶尖的科学家在这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

谢晓亮介绍了其团队近期的一项突破: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与人类基因组和蛋白质调控相关的底层技术,从而生成了大量全新的数据。“课题组与AI专家展开合作,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成功发现了一批全新的疾病靶点。”

孙勇奎则从新药研发的角度,对AI重塑科研范式寄予厚望。新药研发长期面临着“三十定律”的结构性瓶颈,即每个新药背后平均需要耗费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但成功率只有10%,尤其二期临床的失败率高达70%到85%。“目前上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正在布局与全国AI研究机构的合作,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

在病毒研究方面,陈新文认为,AI不仅能加速新药研发,还能实时揭示病毒变异规律。当前,广州实验室正借力AI工具,推动病毒变异从微观到宏观,乃至到群体的综合性研究。他笃信,随着技术的升级,“未来传染病预警能够像天气预报一样精准”。

传统科研受限于人类认知边界与实验条件,而AI则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复杂关系建模和自主推理能力,全流程赋能科学发现,提升研究效率与精准性。

罗毅介绍了合肥实验室的“AI化学家”,经过三年的迭代,它已经能自动完成80%的化学实验。他还分享了一则案例,实验室一名偏理论研究的同学,在AI的辅助下,仅用六个月便研发出了一款具有领先性的防阻燃材料,“由此看来,AI能够帮助科学家实现跨学科的重大发现

民以食为天,当农业研究与AI结合后,同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陈凡所在的崖州湾实验室,近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推出生物育种领域首个自主科学发现系统“丰登·基因科学家”,自主发现了数十个基因新功能,并已获田间实验证实。“通过AI加速育种周期,可以实现水稻‘好吃又高产


未来:AI+科学深度融合,数据和人才是关键

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的结合,既提升了人工智能的应用水平,也带动了科学研究范式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如何推动两者进一步融合?科学家们认为数据与人才是两个关键因素。

“当前人工智能已在CT成像、人脸识别等领域大显身手,但这只是相对浅层的应用。”在谢晓亮看来,未来“AI+生命科学”的制高点将是高质量的数据,“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不断挖掘高质量数据,并用AI分析和生产出新的知识,以此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往更深处发展”

针对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文本类数据已经“不够用”的现实困境,孙勇奎分享了解决思路,“进一步挖掘人类的生物数据并同步建立新数据生成机制,可以更好地开展AI训练,甚至让AI自行检索全球科研成果,提出更具潜力的假说并加以验证,进而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陈新文团队则正推动“黑灯实验室”的建设,“计划未来三到五年内建立一个涵盖临床与组学信息的完整数据链,为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打下基础”。

科学智能必须实现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帮助科研人员持续拓宽研究边界。“这首先要把各学科的专业数据转化成AI能够理解和处理的格式。而科研领域对数据的精度要求极高,微小误差就会影响科研结果。”据介绍,胡事民正带领团队着力开发高效、好用的工具,方便各领域科研用户使用。

在此基础上,罗毅提出行业要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数据生态系统。“当前科研数据主要分散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中,‘数据孤岛’的问题日益显著。各方要深度协同,统一数据标准、打破数据壁垒,在保护隐私和产权的前提下实现数据流通,才能为AI深度赋能科学发现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受数据异构性壁垒、专业语义理解瓶颈等因素制约,传统通用大模型在处理科学数据时常面临显著挑战。上海AI实验室创新采用科学多模态架构打造Intern-S1,实现了对科学数据的深入理解与高效处理,在化学、材料、地球等多学科专业任务基准上超越了顶尖闭源模型Grok-4。以Intern-S1为基础研发的Intern-Discovery,进一步整合了50家顶尖科研机构的专业数据,集成了200多个科学数据集,提供200余个科学发现智能体,帮助科研人员一站式跑完从假设提出到实验验证的完整科研流程。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AI for Science领域,几位战略科学家不约而同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孙勇奎呼吁,要加快相关学科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不同学科背景深度合作,引导开展交叉研究。胡事民则感慨:“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科研人员,如果都能积极拥抱AI,那么科学智能的未来将令人期待!”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WAIC 2025精彩!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AI Agent展】灵感岛AI Agent——AIGC赋能内容创作与智能营销
700万册盗版书喂出Claude,CEO亲口承认偷书训练,Anthropic遭百亿美金索赔,百亿美金罚单倒计时,整个AI圈沉默了
iPhone 17 Air国行版已开始组装:eSIM卡即将到来
MIT最新研究显示:95%的企业AI投资零回报,华尔街应声大跌,奥特曼亲口承认是泡沫,钱都烧哪了?
AI颠覆材料科学赛道:DeepMind、伯克利入场,新材料创制速度飙升20倍,AI开始理解物理世界
烧钱热!135亿美元,涌入AI初创公司
多人有声视频一体化生成!用百度最新AI生成营销视频,现在1.4元/5秒
AI重塑8D质量问题解决流程!
亏钱的AI大厂们,养肥了吃播
蜜度邀您共赴第十五届数博会!AI赋能出版审校再升级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