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智合产业链研究
作者 | 智合标准中心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随着无人机配送、空中交通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我国逐步构建起一套中央统筹、地方协同、多部门联动的低空经济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正以制度创新为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核心定位:国家空域最高协调机构
核心职能:
制定国家空域改革战略,审批低空空域试点方案(如深圳、海南)
协调军民航空域使用矛盾,监督全国低空经济运行
核心定位:综合运输体系统筹者
核心职能:
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制定跨运输方式衔接标准
协调公路/铁路/水路与低空运输联动,推进载人运输航线运营
核心定位:适航认证与运行安全监管核心机构
核心职能:
负责航空器适航认证(2025年新增eVTOL专项审定流程)
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管理无人机云执照系统,制定《城市空中交通运行标准》
主导事故调查与安全预警
核心定位:制造与通信技术标准制定者
核心职能:
制定航空制造业发展规划,分配管理频谱资源
主导研发“5G+低空智联”技术标准,认证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
推动实现通信网络对低空空域全覆盖
1.空管局(ATMB):空域执行中枢
负责实时空域动态调整
监控有人/无人航空器融合运行,建设运营低空飞行服务系统
2.军方空管部门:空域安全守护者
负责军事空域划设与释放,审批低空飞行活动的国防安全事项
设置敏感区域电子围栏,守卫国防安全底线
3.国家数据局:低空数据枢纽
制定低空数据共享标准,监管飞行数据安全使用
推动“数字孪生低空”建设,构建低空数字底座
4.应急管理部&气象局:飞行安全卫士
应急管理部:制定低空应急救援预案,协调消防、医疗等救援力量
气象局:提供500米级低空气象预报,发布风切变等危险天气预警
5.银保监会&标准化委员会:市场规则塑造者
银保监会:审批创新保险产品,制定责任险标准
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低空经济国家标准,推动国际标准对接
1.省级低空经济办公室:区域协调中心
制定省级产业发展规划,审批市级空域使用方案
建设区域低空通信网络,统筹重大项目布局
2.市级执行机构(如苏州/无锡低空办):场景创新先锋
建设起降平台等基础设施,组织应用场景示范
运营地方监管平台,对接国家UTMISS系统
设立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整合通信、导航、气象数据
3.县级创新单元(如长沙县低空经济科):基层实践突破者
全国首个县级专设机构,负责制定县域低空经济规划与政策
开通全省首条无人机城市物流配送航线,建设低空智联网
低空经济涉及多领域交叉,我国通过三类机制实现协同治理:
立法保障:
通过《民用航空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确立“安全第一”根本原则,明确空域分配、部门权责等核心规则;同步构建强制性与推荐性结合的标准体系,筑牢技术安全底线;并建立评估机制,依据产业进度与安全数据动态调整监管强度,实现制度刚性与创新弹性的动态平衡。
智慧监管平台:
各市建设低空智能网联系统,集成飞行计划申报、航路规划、监管处置功能,并与省级、国家级平台对接。数据要求实时接入并确保真实准确。
跨域执法体系:
建立由民航部门牵头,公安、工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的联合执法机制,覆盖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联合惩戒等环节。
截至目前,我国低空经济管理网络已覆盖13个中央部门、31个省级专班、200+城市执行机构,并继续向县域延伸。这一体系既通过空域分类改革释放了天空资源,又以“法规定框架、科技强监管、地方试场景”的模式护航安全。随着低空数字底座日趋完善、应用场景持续扩容,中国的“天空之城”正在制度保障下加速从蓝图驶入现实。
近期,智合标准中心发起“中国低空产业链名录 2025”调研计划,旨在全面收录低空产业链参与者,构建客观透明的低空产业信息平台,促进产业链精准对接,释放产业协同的最大效能。现诚邀低空产业链相关单位及个人参与调研,展现核心能力与价值。(详情请见:“中国低空产业链名录2025”启动收录,欢迎自主申报!)
如您对此感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后续会有工作人员与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