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PRO会员通讯内容,文末关注「机器之心PRO会员」,查看更多专题解读。

前 Llama 推理负责人 Ross Taylor 在接受 Interconnects 的播客访谈中直言,「目前 AI 竞赛中的混乱和挖角都只是噪声,最终都会被指数级算力所淹没」。他以这一判断为起点,阐释了算力指数曲线如何决定 AI 竞赛的天花板,为什么在实验中保持系统性与坚持比单纯挖掘天才更重要,以及为什么高质量的评估才是真正推动模型能力前沿的关键。
目录
真正决定 AI 行业天花板的,是天才研究员的灵感,还是指数级增长的算力?如果算力增长放缓,AI 行业会否面临「增长乏力」的拐点?...
高阶概念想法,如果没有系统实验验证,能否真正推动模型跃迁?...
模型泛化的天花板,到底靠升级模型,还是靠设计更高质量的新考题?...
01 前沿实验室天天「翻烧饼」式换方向,为何进展却没被拖慢?
1、Ross Taylor 指出,前沿实验室经常出现研究方向频繁切换的现象,这在整个行业都很普遍。但他认为,这种混乱并不会真正拖慢整体进展。只要实验室仍能产出高质量模型,组织上的杂乱就依然有价值。
① 他强调,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组织上的摩擦只是噪音,不会改变宏观趋势。
② 不过他也提醒道,对于身处其中的研究者来说,1-2 年的延误可能会对个人职业轨迹造成重大影响。
2、在 Ross 看来,行业的瓶颈不在管理,而在算力。所谓「让模型思考得更久、更深」,在工程上几乎可以直接翻译成「扩大 GPU/TPU 规模」。
3、他举例道,近期 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三个实验室各用不同方法几乎同时跨过关键性能门槛,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人们并不会记住这些方法本身,而只会看到这是算力达到临界点的自然结果。
4、因此,组织的混乱带来的延迟或许是线性或次线性的,但算力增长是指数级的,显然后者对于整体行业来说比前者更具决定性。
5、当资本热潮退去、算力增速放缓时,行业或许会面临增长乏力的危机。然而 Ross 认为,只要 AI 的实际价值持续释放,行业就不会真正崩盘。
① 以 GPT-3.5 为例,它一方面暴露了推理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却在创意写作等任务上展示了巨大潜力。这说明 AI 的发展仍在继续,未来空间依然广阔。
02 天才的天价「转会」,真能换来下一次模型跃迁吗?
从宏观层面来看,算力主导行业天花板,组织上的混乱只是一种「噪音」。但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到实验室的竞争中,组织效率依然决定了谁能更快跑出成果。
1、Ross Taylor 指出,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天才研究员天价跳槽」新闻,把公众注意力集中在「谁是最聪明的大脑」。在 Twitter 上,这些转会甚至被渲染成「AI 行业的 NFL 选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