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果链”巨头立讯精密(002475.SZ)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若此次冲刺港股成功,立讯精密将实现“A+H”上市。
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凭借为苹果代工生产AirPods耳机、iPhon手机等产品,迅速崛起为全球EMS(电子制造服务)龙头。但“代工厂”的标签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痛点:毛利率已经从2015年的22.88%,下滑至2024年的10.41%,同时其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也在持续下降,代工低附加值模式的天花板逐步显现。
为了撕掉“果链”代工厂标签,过去几年,立讯精密一直在积极拓展汽车、通信与数据中心等领域,试图通过业务转型,打造全新的业绩支柱。在这其中,立讯精密一直在大力拓展汽车业务,先后收购了福建源光电装、德国SuK、采埃孚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莱尼公司等企业,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Tier1。
然而,截至目前,立讯精密仍然有70%营收依赖苹果,而被寄予厚望的汽车业务营收占比仅有6%,且14.3%的毛利率也仅略高于整体水平,远未形成能扭转盈利颓势的“第二增长曲线”。
如此,立讯精密能否借助冲刺港股加速新业务突破?在“苹果依赖症”短期难改、新业务尚未扛旗的当下,立讯精密的“破局之战”能否真正起效?
毛利率连续6年下滑
过去的2022年至2024年,立讯精密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40亿元、2319亿元和2688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04.91亿、122.43亿、145.79亿,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增长态势。进入2025年一季度,这一势头得以延续,其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7.9%至61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1.3%至34亿元。

立讯精密的收入主要来自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其他四大板块。其中,消费电子业务依旧是立讯精密最大的收入来源,2022年-2024年营收分别是1909.47亿元、2046.76亿元、2330.96亿元,对总收入的贡献均在8成以上。

同期,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两大新业务营收占比合计为
8.9%、10.3%、11.9%,营收占比还较小。招股书数据显示,立讯精密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约为1779亿元、1912亿元、2110亿元及462亿元,占相关期间总收入的83.1%、82.4%、78.5%及74.8%。同期,立讯精密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568亿元、1745亿元、1901亿元及400亿元,占各期总收入的73.3%、75.2%、70.7%及64.7%,对苹果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这种集中性不仅体现在客户端,也体现在供应链端。招股书披露,2022-2024年,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总采购额的63%、65.2%、62.3%。其中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分别为58.1%、61.9%、56.0%。
对此,立讯精密在招股说明书中解释,部分核心客户为控制整个采购流程以及原材料的成本与质量,会要求其供应商(包括立讯精密)向其自身或其指定的供应商采购若干核心零组件。这种行业特性,导致了其在客户端与供应链端的双重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果链供应商在享受大客户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旦苹果的订单风向发生改变,企业的业绩和生存将遭遇重创。由于高度依赖单一客户导致议价权弱化,立讯精密的毛利率自2018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从2018年的21.05%下滑至2024年的10.41%,腰斩过半。
当前,苹果正在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华为、小米等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争夺上步步紧逼,同时苹果自身也正在遭遇产品创新瓶颈。数据显示,苹果2025年上半年来自大中华地区的收入同比下降了3.9%,从这一点上来看,立讯精密单一客户依赖的经营模式犹如高悬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汽车电子短期难扛破局大旗
为了摆脱“苹果依赖症”,立讯精密将多元化业务视为破局的关键。
立讯精密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在2021年就提出了“三个五年计划”,计划全面发展消费电子、汽车、通信、工业、医疗等多个业务板块。其中,汽车电子是立讯精密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立讯精密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Tier1。
为此,立讯精密于201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从公司擅长的线束和连接器切入汽车电子市场。在此后的2012年-2022年,立讯精密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先后收购了福建源光电装、德国SuK、采埃孚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快速构建复杂精密结构件、汽车热塑模具及车身控制系统等领域。
不过,由于汽车线束、连接器等产品大多为定制型产品,不同主机厂或不同车型的设计方案、质量标准均不同。同时,由于汽车产品壁垒较高,主机厂对于供应商筛选标准严格且周期较长,所以立讯精密便开始与奇瑞、广汽等主机厂开展股权合作,结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在汽车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比如2022年,立讯精密与奇瑞达成了深度合作,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开展ODM平台开发及整车组装。同时,立讯精密母公司还以100.54亿元收购了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
而2024年,立讯精密还与广汽合资成立合资公司立昇科技,主要经营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及生产制造,产品涉及智能座舱域控、中央域控、车联网终端、高压线束等。
同年,立讯精密还斥巨资收购了德国百年汽车线束厂商莱尼公司50.1%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的100%股权,并于2025年7月完成收购。此举不仅让立讯精密切入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更借此完善了其在欧洲、非洲、美洲的战略部署。立讯精密表示,收购收购Leoni AG及Leoni K,可以进一步加强公司在汽车行业的战略地位。
截止目前,立讯精密在汽车领域的产品线已经拓展至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网联、智能驾舱及控制器、智能底盘以及智能辅助驾驶等。其中在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领域,立讯精密的产品涵盖智能座舱/ADAS域控制器、区域控制单元、无线充电模块、USB模组、AR-HUD、仪表盘等。
得益于产品线的快速拓展,汽车业务也成为了立讯精密业绩增长的一大亮点。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至2024年,立讯精密的汽车电子业务营收从7.23亿元飙升至138亿元,10年间增长超过18倍。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更是高达98.9%,远超整体业务增速。
尽管增长迅猛,但汽车电子业务对整体业绩的贡献仍然有限。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到2024年,立讯精密汽车电子业务的营收占比还仅有5.1%,2025年一季度也仅有6.6%,营收占比仍处于低位。
同时,立讯精密汽车电子业务2022年-2024年毛利率为16%、15.7%、15.8%,虽略高于整体水平,但到了2025年一季度,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却出现了下滑,由2024年同期的17.2%下滑至13.1%。

如此可见,汽车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技术”驱动的盈利闭环,短期内还无法替代苹果提供巨大的收入和利润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支持并购扩张,此时的立讯精密虽然市值超过3000亿元(截止8月22日),但在财务上,却并不算“宽裕”。财报显示,截止2025年3月31日,立讯精密货币资金为512.03亿元,而短期借贷(502.67亿元)和长期借款(225.4亿元)同样高企,合计高达728.07亿元,超过了立讯精密的货币资金总额。
此外,立讯精密还有大量应付款项需要偿还。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立讯精密应付账款为530.10亿元,应付票据为7.86亿元;同期,立讯精密应收账款为313.44亿元,应收票据为2.56亿元,财务压力剧增。
现阶段,汽车电子市场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立讯精密冲击全球领先Tier1的路上面临着“内外夹击”的竞争格局,不仅有博世、大陆集团等国际Tier1巨头,还有诸多的新型Tier1。显然,立讯精密如何将战略蓝图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难题。
热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