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升级:低空经济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2025 年 4 月,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围绕健全低空管理体系、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服务质效等五大方向,向全国空管系统部署加强低空空管工作。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正式迈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核心政策解读:
空域管理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空域管理模式,通过动态调整实现空域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平衡。例如,重庆梁平区依托 6000 平方公里通航空域资源,构建 “全域开放、动态管理” 的低空经济生态,已吸引 40 余家产业链企业落户。
安全监管体系:健全低空安全监管制度,构建覆盖建设管理、服务保障、安全监管的全链条责任体系。全国实名登记无人机超 220 万架,通用航空器超 3200 架,2024 年空管系统保障无人机飞行 3.4 亿架次,安全运行压力持续攀升。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网络,实现服务保障广域覆盖。海南民航空管实业公司为海口甲子通用机场升级空管设备,新增 ADS-B 地面站、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显著提升通航保障能力。
法规标准完善:构建适应传统通航与低空经济新场景的规则体系。深圳率先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无人机配送、载人 eVTOL 等场景的管理规范,为全国立法提供范本。
二、技术突破:5G-A 与智能感知重塑低空秩序
政策升级的背后,是技术创新对低空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以 5G-A、数字孪生、智能感知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推动低空经济从 “人工管控” 向 “智能治理” 转型。

典型案例:
杭州未来科技城:中国移动构建全球首个 5G-A + 多模态 600 米低空网络示范区,通过实时定位、轨迹追踪和电子围栏,实现无人机物流配送、电力巡检等场景的全流程监管。该系统可将无人机配送时效提升 40%,同时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
彭州无人机试验基地:创新推出 “高精度感知 + 智能决策” 空域管理平台,融合雷达、光电、无线电侦测等技术,对合作类无人机实现 “一机一码” 备案与智能航路规划,对非合作类无人机实施分级预警与反制。2024 年该平台化解 47 次碰撞风险,事故率下降 70%。
青岛崂山区:通过 “优凯飞行” 低空协同管理平台,整合 44 套无人机自动机场,实现全域低空数据实时共享。政府部门年巡检成本从 1600 万元降至 720 万元,同时拓展违建监测、环境监管等 20 余种应用场景。
技术趋势分析:
5G-A 通感一体:实现飞行器状态实时回传与动态避障,支撑万架级无人机协同运行。
量子导航: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精度,解决山区、城市峡谷等场景的信号盲区问题。
数字孪生:构建三维空域数字模型,模拟飞行冲突与气象影响,辅助空管部门科学决策。

三、企业应对:从合规运营到生态共建
面对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变革,低空经济企业需从战略、技术、合规三个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
(一)战略层面:把握空域开放红利
场景聚焦:优先布局政策支持明确、商业化潜力大的领域。例如,舟山群岛通过无人机冷链配送鲜活海鲜,将传统 2 小时运输缩短至 15 分钟,单条航线年配送量超 500 吨,带动渔民增收 7500 万元。
区域深耕:在试点城市建立运营基地,抢占空域资源与基础设施先机。合肥骆岗公园依托 “商用级低空智联网样板间”,开通 eVTOL 载人观光航线,成为全国首个获民航局运营合格证的城市空中交通项目。
生态合作:与空管部门、通信运营商、科研机构共建产业联盟。中国移动联合安徽政府打造 “空天地信” 一体化管理体系,为空域数字化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二)技术层面:构建自主可控能力
设备升级:采用符合新国标(如 ADS-B OUT)的飞行器,配备高精度导航模块。例如,成都纵横股份推出的 CW-15 无人机,集成北斗 + GPS 双模定位,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已在电力巡检领域广泛应用。
系统集成:接入 “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飞行计划在线申报、空域冲突自动评估。深圳顺丰丰翼通过该平台将无人机配送审批时间从 48 小时压缩至 2 小时。
数据安全:建立飞行数据本地化存储与加密机制。云世纪 “优凯飞行” 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已为墨西哥、马来西亚等 20 国提供跨境低空数字化服务。
(三)合规层面:筑牢安全与法律底线
空域申报:严格执行 “飞行计划提前报备 + 实时动态监控” 制度。西双版纳进近通过 ADS-B 十公里间隔运行,将空域容量提升 33%,同时实现航班运行效率与安全双提升。
适航认证:加快推进无人机、eVTOL 等设备的适航审定。上海峰飞航空的 “盛世龙” eVTOL 完成全球首次 400 公里城际试飞,获中国民航局特殊适航证。
风险防控:建立 “黑飞” 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青岛直升机航空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蜂巢式组合沉箱技术,在西藏地震救援中实现 “堵早、堵小、堵好”,相关专利已获国家应急管理部认证。
四、未来展望:万亿市场的新质生产力
政策升级与技术突破的叠加效应,正推动低空经济从 “小众市场” 走向 “主流赛道”。中国信通院预测,到 2030 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2 万亿元,2035 年突破 5.1 万亿元,其中应用场景占比超 75%。
关键增长点:
城市空中交通(UAM):eVTOL 通勤、医疗急救等场景将率先规模化落地。合肥合翼航空获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载人飞行从概念走向商业运营。
低空物流网络:无人机配送向县域、农村延伸。中邮无人机在新疆喀什开通 “空中邮路”,单日最高配送量达 1.2 吨,解决偏远地区 “最后一公里” 难题。
工业级应用:电力巡检、农业植保等领域加速智能化升级。极飞科技的 P100 农业无人机搭载毫米波雷达,可自动识别作物高度与病虫害区域,作业效率是人工的 80 倍。
结语:以准备度丈量发展加速度
中央空管委的专项措施,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对于低空经济企业而言,合规是生存底线,技术是竞争壁垒,生态是发展天花板。唯有主动拥抱政策变革,深度参与标准制定,才能在这场 “天空争夺战” 中占据先机。正如重庆梁平区的实践所示:当空域资源、技术能力与产业生态形成共振,低空经济将真正成为 “飞起来的新质生产力”。
行动建议:
立即开展现有业务合规性自查,重点核查空域使用、数据安全、适航认证等环节。
与空管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参与地方低空经济试点方案制定。
加大研发投入,优先布局 5G-A、量子导航等前沿技术,抢占专利高地。
加入行业协会,推动建立跨企业、跨领域的安全标准与数据共享机制。

本文案例与数据来源参考:
中央空管委《关于加强低空空管工作的专项措施》(2025 年 4 月);
中国民用航空局《2024 年通用航空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梁平区政府《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2024 年实施);
中国移动《5G-A 低空通信网络白皮书》(2024);
彭州市无人机产业园区《2024 年度安全运行报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25)》;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与渔业局《无人机冷链配送试点总结报告》;
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审定进展通报》(2025 年第 1 期);
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应用蓝皮书(2024)》;
青岛崂山区智慧城市建设指挥部《低空协同管理平台运营数据公报》(2024);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技术白皮书;
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官方新闻稿(2025 年 3 月);
中邮航空物流有限公司《县域无人机配送试点报告》(2024)。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以上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创新方向!这 10 个赛道将诞生独角兽
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 年这三大政策信号必须抓住
从 0 到 1 构建低空经济商业模式:这几步千万别走错—— 政策、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