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时间足以让一家企业的行业风评发生戏剧性反转。比亚迪财险亦是如此。
今年年初,当比亚迪财险的首份财报揭开面纱时,市场上充斥着惋惜与质疑。1.69亿元的亏损额,超300%的综合成本率,让“手握‘王炸’的比亚迪,在保险上栽个‘大跟头’”、“比亚迪卖保险亏麻了”等声音不绝于耳,仿佛这家刚起步的险企就已深陷泥潭。
然而,时隔半年,风向逆转。7月29日,比亚迪财险披露的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上半年,其保险业务收入近14亿元,同比暴增1978.5%,超过去年全年;凭借优异的销量表现,更是实现净利润3134.59万元,同比增长69.89%,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上半年综合费用率仅为6.11%,远低于传统保司普遍20%以上的水平;综合赔付率也从2024年的233.92%,大幅降至上半年的95.13%。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不仅让外界重新审视比亚迪财险,更引发了人们对于其背后发展逻辑的好奇。
渐入佳境 从“亏麻”到“扭亏”
比亚迪财险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堪称亮眼,上海阳昌保险公估总经理庞博对此并不惊讶,认为这一成绩“既符合预期,但也超出预期”。
他指出,2024年,比亚迪财险刚成立不久,处于业务开拓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开业筹备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包括搭建运营团队、建立销售网络、研发保险产品等。彼时,业务拓展速度较慢,保费收入基数小,难以分摊高昂的固定成本。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保费数据积累,加之前期为了打品牌做宣传,在保险定价方面存在一定的让利,也导致当期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引来了外界诸多质疑。
进入2025年,比亚迪财险的业务逐渐步入正轨。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前期投入的开业成本得到有效摊销,企业运营的固定成本压力减轻。另一方面,随着业务量的稳步增长,保费收入基数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业务数据的持续积累,也让比亚迪财险能够更精准地对风险进行评估,优化保险定价模型,提升保费充足度。
可以说,比亚迪财险独特的运营模式是其扭亏为盈的关键因素。在前端获客环节,依托比亚迪庞大的自营直营网络,其获客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门店销售人员在销售汽车的同时,便能轻松向客户推介保险产品,实现汽车销售与保险业务的协同发展。这种模式不仅高效,还能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群体。在保费定价方面,比亚迪凭借自身在汽车制造领域积累的大量品牌专属数据,对车辆风险进行深度分析,进而制定出更贴合实际情况、更为精准的保费价格,使得保费充足度更高。
在后端理赔环节,比亚迪财险构建了完善的维修网络及门店客户维修体系,能够对理赔成本进行精准把控。通过与自身维修体系的紧密合作,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维修成本。同时,借助对客户的精细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可修可不修的理赔情况,进一步控制了赔付支出。例如,针对一些小的车辆刮擦事故,若客户选择到比亚迪指定维修门店进行修复,比亚迪财险可能会为客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或增值服务,引导客户积极处理,避免了理赔金额的不必要增加。
接盘一年 逆袭三大选择成关键
比亚迪财险的前身系2016年获批的互联网险企易安财险,因偿付能力危机,2020年7月遭监管接管,2022年启动破产重整。2023年,比亚迪推动战略重组:先是比亚迪汽车工业受让易安财险100%股权,后在完成破产重整后正式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
股权穿透后,比亚迪财险由比亚迪汽车工业全资控股,后者为比亚迪核心子公司,最终实际控制人为王传福,这一布局成为比亚迪完善新能源汽车生态闭环的关键一步。比亚迪财险从2024年6月正式开展业务,满打满算仅一年时间。其实现逆袭离不开三大关键抉择——选对赛道、选对方向、选对人。
在赛道选择上,其专注于依托自身汽车品牌开展车险品牌直销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中国市场独树一帜,几乎没有直接竞争对手。传统保险销售往往依赖中介渠道,而比亚迪借助自营直营网络,将汽车销售与保险业务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能更直接、高效地服务客户。
方向上,比亚迪财险聚焦痛点丛生的新能源车险细分领域,是当前保险行业为数不多的“试验田”。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车险的需求日益凸显,但许多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新能源汽车数据积累,在产品设计和风险评估上存在短板。而比亚迪凭借自身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拥有海量的车辆运行、维修等数据,能够精准把握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特点,从而开发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在这一赛道上先行一步。
选对人同样至关重要,比亚迪财险的经营班子和管理团队展现出了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战略眼光。从公司的业务布局到具体运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都体现了团队的专业素养,这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和扭亏为盈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对于比亚迪财险下半年的业绩表现,庞博预测,上半年其保费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速惊人,但保费增速过高也可能带来一定的综合成本压力。从保险核算角度来看,准备金提取等方面会面临挑战,可能影响下半年的盈利表现。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其客户资源仍将不断扩大,且公司在数据积累、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显现。
“鲶鱼”身份坐实 但友商难抄作业
比亚迪财险借独特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市场境遇,也在车险行业泛起不小的涟漪,被称作行业“鲶鱼”,一点也不为过。其依托比亚迪集团的产业基因,在保费定价的充足度把控、赔付成本的降低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做了许多其他公司没机会做的尝试。比如在车系管理上,其他公司承保比亚迪车系时赔付率波动较大,而比亚迪财险凭借对自身车系的深入了解,能更好地控制风险,这为行业在特定车系的保险业务管理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过,车险行业资深人士杨金宝直言,比亚迪财险虽给行业带来了启发,但其成功经验几乎不可复制,而且尚未彻底解决行业的一些固有难题。比如,比亚迪财险的服务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部分区域开展,还无法根治比亚迪车主普遍面临的投保难问题。
从更深层次来看,比亚迪财险的赔付本质上是在自身体系内循环。其赔付的资金无论是多是少,都没有流向外部,从整个比亚迪集团的体系考量,更像是一种内部的关联交易。传统保险公司若赔付过高,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损失,因为赔付的是外部客户的资金;而比亚迪财险赔付越多,反倒是在一定程度上为集团的主营业务,汽车销售与维修等环节贡献了更多业务量,这种特殊的属性决定了不能用传统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费用率、综合成本率等逻辑来简单衡量它。
此外,杨金宝介绍,比亚迪财险在客户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这种挑选客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控制了风险、优化了业绩,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模式的局限性,与行业内希望实现更广泛、更公平保障的目标仍有差距。
同时,车险牌照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比亚迪财险能获得并完全控股,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进一步凸显了比亚迪财险经验的不可复制性。这就是为什么比亚迪财险的崛起,会快于更早布局该领域的特斯拉,因为二者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
庞博指出,特斯拉采取的是中介模式,并未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更多是借助现有的保险中介渠道开展业务,在产品定制和运营管理上的灵活性相对较弱,与比亚迪财险模式有着本质区别,直接对比的意义不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特斯拉、小鹏等品牌选择的中介模式就走不通,只是目前尚未有明显的佼佼者出现。
(根据采访对象要求,杨金宝为化名)
文:郝文丽 编辑:焦玥 版式: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