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正以其开源模型悄然超越美国——OpenAI 和其他实验室应该有多担心?
这恰好与新技术专家 Leszek Bukowski 博士的评论,以及社交媒体上一场关于中美(乃至欧洲)技术竞赛的讨论不谋而合。
借此机会,我想再次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为你我梳理清楚,在关于中国主导的种种传闻背后,中美双方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博弈究竟是怎样的。
中国的开源突围 vs 西方的封闭计划
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们,正投身于一场残酷的竞赛。顶尖AI专家吴恩达将其形容为达尔文式的生死存亡之战。
这场竞赛的核心,是中国AI模型正以开放的姿态,挑战西方封闭的系统。两边的路线差异非常明显。
美国科技巨头斥资数十亿打造封闭的商业模型,而在中国,公开发布模型的浪潮正汹涌而至。
初创公司 DeepSeek 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它在今年一月免费发布了一款低成本开发的先进AI模型,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次 DeepSeek 冲击证明,即便资源不占优,中国公司也具备了追赶行业巨头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开放AI模型正迅速赢得海外用户。许多硅谷投资者发现,美国本土的新创业公司,竟也纷纷选择了中国的开源模型。
Andreessen Horowitz 基金的 Martin Casado 甚至发现,这些初创公司中竟有八成都在使用中国的开源模型。
在今年的AI测评中,来自阿里巴巴、DeepSeek等公司的中国开放模型,性能已经超越了Meta等美国公司的同类开放模型,直逼顶级的封闭模型。
这无疑让西方玩家们捏了一把汗。以 OpenAI 为例,它曾是开放路线的倡导者,几年前却为了商业利益和控制权,转向了封闭模式。
如今,巨大的压力迫使 OpenAI 做出调整。眼看客户越来越多地转向开放模型,它在近期发布了2019年以来的首个开源模型。
但这次开放显得有些三心二意。该模型体量很小,且与重磅的封闭模型 GPT-5 同时登场,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
其他美国公司也同样谨慎。即便是曾因开源 LLaMA 模型而备受赞誉的 Meta,如今也宣告将更克制地开放后续模型,全力冲刺所谓的超级智能。
当然,从商业回报来看,封闭模型依然遥遥领先。它们能创造惊人的直接收入,OpenAI 的估值据说高达5000亿美元,而整个阿里巴巴市值还不到3000亿。
把模型作为服务来收费,再将利润投入研发,这条路显然更直接。中国的开源模型虽然不直接创造巨额营收,但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略优势。
开放,意味着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Together AI 联合创始人 Percy Liang 指出,开放模型能被灵活地用于各种细分场景,还能在本地部署,摆脱对云服务的依赖。
这意味着企业和政府能拥有更高的数据控制权和隐私。围绕开放模型,还会催生出技术支持、系统集成等一系列能创造利润的服务生态。
简单来说,美国实验室选择向上竞赛,追求极致性能和利润;而中国则选择横向扩张,追求最大程度的普及。
如果中国的战略得以成功,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基础,那么年初的 DeepSeek冲击恐怕还只是更大变革的序章。
芯片战争与中国的科技自立之路
人工智能的竞争,不仅是算法之争,更是硬件的对决。顶尖AI模型离不开海量算力,而算力的核心,正是英伟达等美国公司生产的高端GPU芯片。
为了遏制中国AI的发展,美国在2022至2023年间实施了严厉的芯片出口管制,禁止向中国销售最顶级的 A100 和 H100 芯片。
英伟达随即推出专供中国的降配版 H20 芯片。但到了2024年秋季,美国政府的限制再度升级,几乎彻底封锁了H20的销售,给了中国AI企业沉重一击。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将这些限制措施称为一次失败,它不仅让美国公司损失了数十亿收入,更倒逼中国加速建立自己的技术供应链。
中国确实已开始向本土半导体领域投入巨资,但打造出能与顶尖GPU匹敌的芯片,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北京也在寻求机会,试图摆脱美国的束缚。
时间来到2025年,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新一届美国政府部分撤销了最严厉的限制,允许 H20 这类降配版芯片重返中国市场。
美国商务部长 Howard Lutnick 坦言,此举旨在维持中国对美国技术的可控依赖,既让他们能用,又不足以获得技术优势。
这种带有控制意图的松绑,反而激起了中国的警惕和反感。
中国网信办、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开始向本土科技巨头施压,要求它们优先采用国产芯片,理由是国家安全与技术自主。
监管机构约谈了腾讯、字节跳動和阿里巴巴等公司,质问它们为何在有国产替代品的情况下,仍要采购英伟达的芯片。
采购 H20 甚至被视为一种潜在风险,因为交易审批过程可能涉及敏感数据。最终,一些公司收到了暂停 H20 订单的非正式建议。
有报道称,网信办甚至出于数据安全考量,直接命令三大巨头全面暂停采购英伟达芯片。
这让英伟达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市场准入,却发现客户因为害怕得罪政府而纷纷回避。
现在,中国公司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选择性能较弱的国产芯片,忍受暂时的发展滞后;还是依赖美国GPU,承担随时被卡脖子的政治风险。
许多中国AI领军者都承认,算力短缺是发展的最大瓶颈。DeepSeek的创始人就曾坦言,没有英伟达的芯片,模型开发寸步难行。
该公司曾尝试用华为昇腾芯片来训练新模型,但屡次失败,最终不得不推迟了新一代AI的发布。这清晰地暴露了国产替代战略当下面临的局限。
另一方面,中国科技巨头也深知,长期依赖英伟达无异于将身家性命交于人手。一旦美国未来再次收紧制裁,整个AI项目都可能瘫痪。
因此,北京将打造独立自主的AI供应链视为最高优先级的任务。这项任务的艰巨程度,堪比技术领域的阿波罗计划。
中国需要从芯片设计、大规模制造(包括攻克5纳米及以下的光刻技术),到软件框架、AI库,再到整个生态系统,实现全方位的突破。
目前,他们仍被卡在西方的技术关口上。例如,最关键的EUV光刻机由欧洲的阿斯麦公司制造,并在美国的压力下对中国禁运。
不过,最新的传闻显示,中芯国际似乎已成功制造出7纳米芯片,华为也在规划自己的AI GPU。只要中国持续投入巨额资金,长远来看,差距或许能够缩小。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角色。Leszek Bukowski 博士观察到,欧洲其实比中国更有条件建立独立的技术体系,因为它不受美国在光刻等领域的制裁。
欧盟手握阿斯麦这样的王牌,研发实力雄厚。但它缺乏中美那样庞大的投资规模和坚定的政治意愿。
也很难想象欧盟会为了商业利益而挑战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因此,欧洲建立完全自主的AI生态系统,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
技术宣传:一场认知争夺战
中美之间的竞争,早已超出了技术本身,延伸到了形象与认知的战场。
中国加大力度展示在人工智能、5G、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尖端成就。这种叙事迎合了人们对进步与现代化的向往,更容易被接受。
这种策略非常成功。它成功地在全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面前,塑造了一个正在崛起的科技超级大国的形象,甚至让许多西方观察家都信服。
这是一种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的观感,本身就是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
这种技术宣传在国内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科技成就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在国外则引发了复杂的反应,既有合作的兴趣,也催生了防御性的警惕。
美国的《芯片法案》正是在这种中国可能超越我们的焦虑感驱动下诞生的。
有趣的是,中国的科技领袖们有时反而会主动给狂热的舆论降温。DeepSeek的创始人就曾坦承,无法获得顶级芯片是根本性难题,导致发展速度远不如预期。
这说明,业界对自身的短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政府的意志很明确,即便暂时牺牲速度,也要优先使用国产替代品。
在决策者看来,技术主权高于一切——宁可走得慢一点,也要确保根基是自己的;而不是走得飞快,却建立在别人的土地上。
中国的技术战略,终究是为其地缘政治雄心服务的。它的目标清晰而宏大:打破美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霸权。
这就像一场新的太空竞赛,只不过这一次,竞赛的终点不再是月球,而是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的未来。
战略的交锋与未来的几种可能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图景。
中国的打法是全面撒网:通过开放模型来赢得全球开发者的好感和应用生态,同时不惜代价地投资于硬件的独立自主,哪怕牺牲短期利益。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则致力于捍卫现有优势:一边通过技术制裁限制硬件流入中国,另一边则通过封闭模型和AI服务,将顶尖的算法优势迅速变现。
双方各有长短。美国的优势在于,它仍拥有最顶尖的科研实力、鼓励创新的创业文化,以及稳固的国际同盟。
但美国企业对利润的过度追逐,也可能成为其软肋。如果中国的开放模型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那么即便不直接收费,中国也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技术思想,正通过开源这种特殊形式,而非实体出口,渗透到全球经济之中。想用制裁来阻止这一切,将变得异常困难。
毕竟,你该如何禁止人们使用一个免费且公开的东西呢?开放,已成为中国在AI领域一种巧妙的软实力。
反观中国,其致命弱点在于硬件。如果无法在芯片领域迅速实现自给自足,中国的AI雄心可能会被困在“还不错,但非顶尖”的水平。
最强大的AI模型,可能仍将诞生于美国,因为那里有近乎无限的算力支持。
美国的策略就是始终领先半步:允许中国使用上一代技术,但自己必须以更快的速度迭代出下一代。
他们在5G领域曾因一时疏忽,让华为抢占了先机,之后只能手忙脚乱地用禁令来反击。在AI领域,美国正极力避免重蹈覆辙。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对AI安全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在美国,这通常指防御深度伪造、自主无人机等潜在威胁。
而在中国,AI安全首先意味着供应链的安全与独立自主。中国领导人曾公开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战场,依赖他人的芯片或模型被视为致命的战略短板。
这种哲学差异,甚至体现在商业领袖的言谈中。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七月访华时,盛赞中国的模型已达到世界级水平,并承诺将尽力服务好这个庞大市场。
对英伟达而言,中国是一个年价值5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黄仁勋的示好合情合理。但中方官员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抱持着一丝警惕。
他们清楚,这位科技巨星首先是为自己的生意而战,他的商业利益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未必完全一致。中国近期对英伟达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总结来说,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就像一盘多层次的棋局。
在技术层面:中国正快速学习并以开放为杠杆,而西方则试图通过控制芯片和顶尖模型等关键环节来保持领先。
在经济层面:美国公司着眼于眼前的利润,而中国则在为长期的市场份额和技术自主进行布局。
在地缘政治层面:赌注是谁将为下一场技术革命制定规则。十年后,世界用的是美国云端的算法,还是无处不在的中国开源模型?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场竞赛并非静止不变,政治决策随时可能改变力量的平衡。
例如,如果美国解除所有芯片限制,中国AI的发展将立刻提速。反之,如果中国在硬件上取得颠覆性突破,游戏规则也可能被彻底改写。
目前来看,最可能出现的情景,是这场激烈而多维度的竞争将持续下去。
人工智能的世界,或许会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分裂成两个平行的势力范围。
中国的开源模型可能会在发展中国家和学术界广受欢迎,而西方的商业模型则继续主导发达国家的企业市场。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将催生出更伟大的创新,开源模型成为全球创新的基石,而中美企业也找到了共存共荣的方式。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美科技竞赛将是未来数年全球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双方都将竭力用自己的成就,盖过对方的风头。
对于欧洲这样的旁观者而言,这或许是件好事,前提是我们能保持开放,并从中学习。
正如AI模型的案例所示,创新往往源于竞争,有时甚至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没人能预料到,中国能在短短几年内成为AI开源领域的领军者。
或许,我们不应仅以零和博弈的视角看待这场竞赛。健康的竞争,最终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加速发展。
只要政治的墙壁不彻底隔绝这两个世界,科技进步的巨轮就不会停滞。就目前而言,这场达文西式的AI竞赛还将愈演愈烈。
棋局上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因为赌注不仅是经济霸权,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其中的技术未来。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