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显示行业区域竞争力深度洞察:长三角优势稳固,其他地区加速追赶

中商情报网 2025-08-28 07:00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中国新型显示行业区域竞争力呈现 “东部引领创新、中部扩张产能、西部承接转移” 的动态格局。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应用场景拓展,长三角、珠三角需巩固技术壁垒,中西部应强化产业链配套,通过差异化竞争与跨区域协同,共同推动中国从 “显示制造大国” 向 “显示技术强国” 迈进。

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区域竞争力排名


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已初步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分别是长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京津冀地区、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实力强,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领先,资本活跃度高。东南沿海地区以深圳、广州、厦门为代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尤其在终端应用领域具有优势。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紧密,科研实力强,形成了新型显示、高端面板、超高清显示等一批产学研基地。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长三角地区新型显示产业区域

竞争力分析


从产业基础来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中游的面板制造以及下游的应用。长三角地区汇集了几乎所有的主流显示技术,并且拥有15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投资规模达到了2065亿元,占全国的40%以上。长三角区域内的新型显示产业呈现集群集聚式发展态势,形成了以上海金山、南京、合肥、宁波等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生态布局。

在成长环境方面,长三角地区具备政策支持强劲、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上海、苏州、合肥等城市在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表现出色,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投资动力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环境优越,产业运作模式成熟。例如,合肥通过探索“引进专业团队-国有资本投资引领-项目落地-通过上市通道退出-循环支持新项目发展”的模式,推动了新型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技术创新能力上,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处于领先地位。区域内有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东南大学)等科研平台基地。上海大学、上海微电子装备以及上海天马微电子等在高分辨半导体显示光刻机及先进工艺方面取得了整体突破,打破了海外垄断并实现了企业的大规模量产。

从发展潜力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旺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的主要承载地。然而,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协同、科研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以形成更强的合力。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京津冀地区新型显示产业区域

竞争力分析


京津冀地区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尤其在技术创新能力和成长环境方面优势明显。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依托北京的科研创新、天津的制造业基础、河北的产业链配套,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从产业基础来看,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紧密,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形成了新型显示、高端面板、超高清显示等一批产学研基地。不过,其产业规模相对较小,2020年产能规模仅占全国的9%,且区域内产业协同存在障碍,北京的面板制造环节薄弱,冀北地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京津冀地区整体竞争力在全国排名靠后。

从成长环境来看,京津冀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成长环境较好。北京作为首都,汇聚了大量政策资源,在人才和科研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为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长环境的整体质量。

从投资动力来看,京津冀地区在新型显示产业的投资动力方面表现较为积极,投资规模较大。例如,北京积极布局新型显示产业,吸引众多企业和项目落地。但与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整体投资动力略逊一筹。

从技术创新能力来看,京津冀地区拥有顶尖的科研资源和创新平台,如北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为新型显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研发资金投入、创新产出、新产品新技术首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表现突出,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同时也对我国显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从发展潜力来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储备丰富,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随着区域内产业协同合作的不断加强和创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有望在新型显示产业实现更大的突破。然而,目前其产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需突破产业链配套瓶颈,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东南沿海新型显示产业区域

竞争力分析


东南沿海地区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尤其在产业基础、成长环境、投资动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从产业基础来看,东南沿海地区的新型显示产业基础雄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在终端应用领域优势明显。深圳、广州、厦门等城市是该地区的核心,拥有众多新型显示企业。例如,深圳的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龙头企业之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从成长环境来看,该地区具有政策支持强劲、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吸引了大量企业和项目落地。

从投资动力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环境优越,产业运作模式成熟。例如,TCL华星光电在深圳光明区共规划4条产线,投资总额超1500亿元。

从技术创新能力来看,科研资源丰富,在柔性显示、OLED等前沿技术方面研发能力强。例如,深圳的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在柔性显示和AMOLED等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广州也引进了多个高世代项目,如TCL华星光电OLED面板、乐金显示光电科技(中国)有限公司8.5代OLED面板等,提升了区域的技术水平。

从发展潜力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市场需求广阔,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其贴近下游用户的优势,使得面板企业纷纷落地建设模组产线,进一步推动了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西部地区新型显示产业区域

竞争力分析


中西部地区的新型显示产业属于配套补充型的局部突破型区域,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中低端面板制造、玻璃盖板、背光模组等配套材料为主,逐步向细分领域延伸。

从产业规模来看,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2022年产能达到7069万平方米,仅次于珠三角地区,位居全国第二。

从产业基础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新型显示产业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在新型显示领域发展突出,武汉聚集了20多家知名新型显示企业,重大项目落地助力湖北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成都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重庆也打通了新型显示全产业链。

从成长环境来看,中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成本优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和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如成都、重庆等地积极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此外,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企业落地。

从投资动力来看,中西部地区吸引了大量投资,尤其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形成了新的增长极。例如,成都的新型显示产业基金规模突破百亿,武汉也积极布局新型显示产业,吸引众多企业和项目落地。

从技术创新能力来看,中西部地区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但逐步在柔性显示等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湖北、四川等地在新型显示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一些企业在OLED、AMOLED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

从发展潜力来看,中西部地区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随着区域内产业协同合作的不断加强和创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有望在新型显示产业实现更大的突破。

资讯配图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

资讯配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立足深圳、服务全国的新型产业智库。二十多年来,中商始终秉承“湾区基因、全球视野”的发展理念,以“数据+平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资本+资源+项目”的多维联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业咨询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显示
more
有屏的地方就有它!这家公司,屏什么做到电竞显示第一?
2025年中国液晶显示主控板卡行业市场深度调查报告:产业链、应用结构、出货量及区域分布
微信引用图片可显示原图,智元机器人正式开售,曝iPhone17e搭载灵动岛,华为重夺中国智能机市场榜首,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华为柔光屏再升级!护眼成显示行业新热点
iPhone 17 全系保护膜显示:17 Air 屏幕约 6.6 英寸,17 Pro 听筒有望升级
半导体和显示面板设备零部件表面处理行业发展情况
iPhone 17系列所需OLED显示屏开始出货 消息称乐金显示已在供应
华为第二次起诉“非洲之王”传音 侵权图像显示专利
代码显示苹果正测试 Studio Display 2 显示器,有望明年初发布
收藏!华经产业研究院重磅发布《2025年中国液晶显示模组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