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式 AI 重构 EDA:从对话助手到虚拟工程师

电子发烧友网 2025-08-28 07:00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代理式 AI(Agentic AI)作为 AI 领域的新兴方向,是一种能够通过自主感知、推理、规划与执行,独立完成复杂多步骤任务的 AI 系统,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各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式。与传统的生成式 AI 不同,代理式 AI 不仅能理解语言,还能自主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并执行操作,重塑各行业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Gartner预测,到 2028 年,33% 的企业软件将包含代理式 AI,而 2024 年的这一比例还不到 1%。

在 2025 年的 CadenceLIVE China 中国用户大会上,Cadence 高级副总裁兼系统验证事业部总经理 Paul Cunningham 博士分享了代理式 AI 在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揭示了从对话助手到虚拟工程师的变革之路。

AI 在 EDA 领域的三层进化:从辅助到自主

随着技术的进步,AI 开始在 EDA 领域崭露头角,行业正处于从优化 AI(Optimization AI向协助性 AI(Assistant AI)过渡的关键阶段。Paul Cunningham 博士表示,优化 AI 已在 Cadence 工具中实现广泛应用,成为工程师提升效率的重要助力。在芯片设计中,工程师以往需耗费大量时间手动调整参数以实现性能、面积、功耗(PPA)的平衡,而如今借助优化 AI,工具可自动完成这些复杂的优化工作。例如,将 12 纳米制程的芯片设计迁移至 6 纳米制程时,AI 能自动调整设计参数、重新规划流程并完成模拟验证,极大减少了人工重复操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Cadence 正迈向协助性 AI,目前已实现部分功能的实际部署。这一阶段的核心亮点在于自然语言交互功能的应用,彻底降低了 EDA 工具的使用门槛。以往,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复杂的脚本语言和专业指令才能操作 Cadence 工具,而现在,即使是非专业用户,也能通过自然语言与工具进行交互。比如,当工程师需要将两根线连接在一起时,无需再研究工具的指令体系,只需用自然语言提出需求,工具就能理解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导。Paul Cunningham 博士指出,在未来 6-12 个月内,Cadence 工具将借助协助性 AI 实现更高级的功能:不仅能回答工程师的问题,还能自动诊断设计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并给出解决方案,甚至询问工程师是否需要自动修复问题,进一步提升设计流程的智能化程度。

不过,代理式 AI 的潜力远不止于此。未来的 AI 不仅能提供协助和回答问题,还将具备自动生成或自动修复功能。当客户的芯片设计中出现错误时,AI 不再仅仅是指出问题,而是能够进一步提供建议,甚至直接进行修正,并请求用户确认。这种从 “发现问题” 到 “解决问题” 的转变,是代理式 AI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因此,Paul Cunningham 博士认为,代理式 AI 将朝着 “虚拟工程师” 的方向发展。随着芯片规模不断扩大,晶体管数量突破百万、甚至百亿级,行业面临 “工程师缺口” 难题 —— 既难以找到足够多的专业工程师,也无法让工程师资源增长速度跟上芯片复杂度提升速度。而在不久的将来,用户与 Cadence 软件的交互将更自然,如同与人类同事交流一般。工程师可将更多重复性工作交给虚拟工程师完成,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与生产力。尽管实现完全自动化的 SoC(系统级芯片)设计仍需时日,但虚拟工程师的出现,必将为 EDA 领域带来一场深刻变革。

Paul Cunningham 博士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未来企业无需再花费大量精力培训工程师掌握各类 EDA 工具,而是直接 “租用” Cadence 的虚拟工程师。用户只需向虚拟工程师提供芯片设计需求文档、参数要求等信息,虚拟工程师就能像人类专家一样参与设计会议、理解需求,并自主完成从 IP(知识产权)选型与整合、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生成,到布局布线、仿真验证的全流程工作。

但 Paul 也明确表示,尽管这一愿景令人向往,目前尚未完全实现。当前,Cadence 正致力于将 AI 技术应用于特定领域,培养 “领域专家型 AI”,而非追求无所不能的通用超级智能。例如,在验证和物理设计等领域,通过为大语言模型(LLM)提供特定领域的培训数据与专业知识,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减少 “幻觉” 现象。这种 “领域专家培养策略”,将有效推动 AI 在 EDA 领域的落地应用,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以创新策略应对代理式 AI 落地的挑战

在代理式 AI 的发展过程中,半导体行业仍面临诸多核心难题,而 Cadence 凭借创新的技术策略,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Cadence 的 JedAI 平台是其实现 AI 愿景的核心载体之一。Paul Cunningham 博士表示:“JedAI 的关键优势在于灵活性。我们不再将重点放在模型的自主训练与微调上 —— 大语言模型的更新速度极快,每 3-6 个月就会出现新版本,与其耗费大量资源进行模型微调,不如专注于构建高效的数据整合与调用系统,让现有大语言模型充分发挥作用。”JedAI 能够将客户的内部知识与外部大语言模型(LLM)深度结合,确保输出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 “AI 工具是否会增加算力负担” 的疑问,Paul Cunningham 博士指出,当前 AI 在 EDA 领域的应用以 GPU 推理为主;相比模型训练所需的高昂算力成本,推理阶段的算力需求更低。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建 GPU 集群或使用云端 GPU 资源,且 GPU 资源可在 EDA 设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共享,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因此,客户普遍认为:只要合理部署 AI 工具,其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成本投入。

在代理式 AI 落地过程中,Cadence 的 IP 产品也发挥着重要价值。Cadence 将代理式 AI 与 IP 深度整合,提出 “硅代理(Silicon Agent)” 概念,重构了 IP 在芯片设计中的应用模式:

对于 “代理式 AI 是否会取代芯片设计工程师” 的担忧,Paul Cunningham 博士给出了明确答案:AI 不会减少对工程师的需求,而是将工程师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构建 “人机协同” 的高效工作模式。

除代理式 AI 外,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也是 Cadence 的重点布局方向,正成为推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新动力。Cadence 的长期战略还包括将 AI 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实现芯片与系统的协同设计。

以物理仿真加速为例:在传统的芯片制程仿真中,工程师往往需要仿真数万个点才能绘制出准确的特性曲线;而借助 AI 预测技术,可大幅减少实际仿真的点数,通过 AI 预测补充缺失的仿真数据,显著提升仿真效率。

同时,AI 将帮助设计者从 “单一芯片思维” 转向 “系统 + 芯片” 的全局思维。在物理系统协同层面,以汽车电子为例:一辆汽车通常集成上千颗芯片,这些芯片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受到温度、压力、电磁兼容(EMC)、封装等物理环境的影响。Cadence 通过物理数字孪生技术,将芯片模型与汽车的物理特性模型深度耦合,使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能模拟芯片在实际行车环境中的表现,提前发现 “温度过高导致的性能衰减”“电磁干扰引发的功能故障” 等问题,避免后期系统集成时的返工。

在软件系统协同层面,Cadence 提出 “功能孪生(Functional Twin)” 概念,解决芯片设计与软件开发不同步的行业痛点。以汽车远程软件升级(OTA)为例:未来汽车的驾驶功能、交互体验需通过软件实时更新,这要求芯片在设计阶段就与软件功能深度匹配。借助功能孪生技术,工程师可在芯片流片前,通过仿真环境模拟软件在芯片上的运行行为,大幅缩短产品从设计到落地的周期。

写在最后

当虚拟工程师成为芯片设计团队的标配成员,当 “租用 AI 能力” 取代 “培训工具技能” 成为行业新范式,代理式 AI 不仅将缩短芯片设计周期、降低创新门槛,更将为半导体产业应对 “复杂度与效率” 的核心矛盾提供关键解法,开启一个人机协同共创的智能设计新纪元。

资讯配图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



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EDA
more
一周AI丨多位华人入选AI百人榜;OpenAI杀入语音模型;谷歌正式发布nano-banana;xAI限时免费智能代码生成模型…
中小企业AI落地的难题,被联想用一个L3级智能体解决了
展商直击 | 迈存信息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算力解决方案引关注
港股AGI第一股“云知声”首战告捷:大模型贡献1亿收入,单客价直线提升116.2%,AI保险业务暴涨1386.8%
OpenAI 发布 GPT-Realtime API 更新,用于生产级语音代理|附官方实时提示词指南
蚂蚁专用模型超越o3!仅用2K训练样本刷新医疗AI榜单纪录
AI权力榜洗牌:梁文锋、任正非、王兴兴和黄仁勋,一起上榜了,华人力量攀升!
iPhone 17 Air起售价6999元?
融云首发“通信+AI”闭环架构,让 AI 有情商、能落地|甲子光年
招生信息 | 新加坡管理大学何盛烽团队招收2D/3D AIGC Generation / Detection全奖博士生、博士后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