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最高检官网发文表示,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已于7月28日判决,14名被告人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目前一审判决已生效。据悉,该案中,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
此前,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采纳检察机关的起诉意见和量刑建议,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其中,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元至120万元不等;高某、王某等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并处罚金100万元至20万元不等。
海思十年研发成果遭窃取
华为公司于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由全资子公司海思公司负责具体实施。经过长期投入,海思在Wi-Fi芯片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然而,2021年2月,原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琨离职后,联合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等4名前海思员工创立尊湃公司,并任命4人担任高管,主导技术部门。
为快速推出同类产品、缩短研发周期并吸引融资,张琨等人以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招募高某、王某等7名海思在职或离职员工加入尊湃公司。这些人员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手段,非法获取海思公司40余项核心技术信息,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尖端领域,并直接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
尊湃创始人窃密细节回顾
张琨,尊湃通讯的创始人,北大毕业、曾斩获高通最佳技术奖的天才,在华为海思担任技术总监时,年薪高达600万。然而,2021年2月,他选择离开华为,一个月后,南京尊湃通讯便宣告成立。尊湃通讯的宣传语掷地有声:“打破垄断,创造中国芯。”
但研发一款新芯片,一般至少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然而,尊湃通讯成立不到两年,便宣称成功研制出Wi-Fi 6芯片。

华为的工程师们在测试尊湃的样品时,发现代码错误竟与华为早期版本如出一辙。张琨的“捷径”逐渐浮出水面:他瞄准了老东家的核心团队,以期权和三倍工资为诱饵,成功挖走了刘某。刘某又拉拢了顾某、周某等三名华为核心研发人员。
有人将华为的电路图截屏,并巧妙地隐藏在手机相册的“旅游风景”文件夹中;有人将核心算法拆分成数十个小文件,利用智能手表分批带出公司;更有甚者,直接手抄代码,一位工程师将华为的通信协议详尽地写在笔记本上,离职时堂而皇之地带走。这些窃取来的技术碎片,在尊湃的服务器中被重新拼凑,摇身一变成为他们的“自主研发”成果。
尊湃通讯成立仅两个月,便获得了高榕资本1亿元的投资。公司估值在两年内翻倍,飙升至10亿。投资人看中的,正是团队中清一色的“华为背景”。他们无人在意,为何尊湃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事情败露时,员工紧急删除数据。服务器中,仍残留着未清理干净的证据:华为的版图设计、测试报告,甚至内部会议纪要。
警方冻结了9965万资金,这笔钱原本是用于量产芯片的。然而,损失远不止于此。华为为Wi-Fi 6/7技术投入了高达9亿元的研发费用。但最致命的打击,却来自专利战场。由于技术泄露,华为在Wi-Fi 7国际标准谈判中不得不做出让步。中国企业的专利池分成因此减少了15%,相当于每年白白损失1亿多美元。
蹊跷的是,2023年初,高通突然宣布关停上海Wi-Fi 7研发中心,所有资料被当场销毁。几个月后,高通在美国抢注了两项Wi-Fi 7关键专利,其技术领域与张琨团队窃取的华为机密高度重合。而张琨,拥有美国国籍,且曾在高通工作五年。
随着调查的深入,细节愈发触目惊心。尊湃的芯片第一版刚测试成功,团队便陷入恐慌。他们连夜删除数据,紧急修改出第二版。张琨为全员更换新手机,清空服务器,甚至伪造了合伙人刘某的离职记录,试图将责任推给个人,以保住尊湃这匹“民企黑马”的光环。
最终,张琨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出狱后五年内禁止从事芯片相关工作。其余13人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总罚金达1350万。尊湃通讯公司被直接解散,所有技术资料被全部销毁。
判决书首次将“90%技术密点重合”明确写入定罪条款,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END

往期精选:

请点下【♡】给小编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