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出炉!2025 AI百人榜、AI产品TOP100

AI大模型前沿 2025-08-29 15:36

一、时代2025 AI百人榜出炉:任正非、梁文锋、王兴兴、彭军、薛澜等入围

刚刚,《时代》周刊发布了 2025 年度 AI 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名单。


资讯配图


在这份名单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学者和企业家。


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出现了更多的华人面孔,并且有许多是第一次登上 AI 领域的榜单。此次登榜的有大家耳熟能详的 AI 领军人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 CEO 梁文锋、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小马智行 CEO 彭军、Meta 首席 AI 官汪滔(Alexandr Wang)、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斯坦福教授李飞飞等等。


下面我们整理了部分入选人员名单,完整名单请查看原文:https://time.com/collections/time100-ai-2025/


更多华人身影


领导者(Leaders)


  •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


资讯配图


任正非推动了公司在 AI 领域的长期、高强度投资,旨在打造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在他的战略引领下,华为成功推出了作为算力底座的昇腾(Ascend)系列 AI 芯片、昇思(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以及赋能千行百业的盘古(Pangu)大模型,确保了公司在智能时代的竞争力,也为构建一个关键、独立的 AI 计算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 梁文锋,DeepSeek 创始人兼 CEO


资讯配图


梁文锋带领这家源于顶尖量化团队的公司(深度求索),在短时间内崛起为 AI 领域的技术核心力量。他早期坚持「从零开始」的自研路线,主导发布了多个国际一流的开源代码及语言大模型,为公司在全球开发者社区中奠定了卓越声誉。


2025 年 1 月 20 日,DeepSeek 发布了 R1,这是首个挑战竞争对手 OpenAI 最新发布的开放权重模型。DeepSeek 证明了中国仅用少量计算能力就与全球最佳水平匹敌。


  • 黄仁勋,NVIDIA 联合创始人、总裁兼 CEO


资讯配图


他共同创立了英伟达(NVIDIA),并预见到图形处理器(GPU)在并行计算中的巨大潜力。


在他的领导下,英伟达转型为全球领先的 AI 计算公司。其 CUDA 计算平台和高性能 GPU,已成为驱动深度学习和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从自动驾驶到药物研发等众多领域的突破提供了关键算力支持,从而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工业革命。


  • 魏哲家,TSMC董事长兼总裁


资讯配图


在他领导下,台积电凭借其在 7 纳米、5 纳米及 3 纳米等尖端芯片制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 NVIDIA、AMD、苹果等顶尖 AI 芯片设计公司的主要代工厂。


他通过精准的战略决策和产能扩张,确保了全球最强大的 AI 处理器和加速器能够被大规模生产,为当前由大模型驱动的 AI 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算力基石,是 AI 硬件生态系统的关键人物。


  • 汪滔(Alexandr Wang),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联合负责人


资讯配图


他此前更为人知的成就是创立了 AI 数据公司 Scale AI。他敏锐地预见到高质量数据是模型能力的瓶颈,因此将 Scale AI 打造成行业基石,提供从数据标注、评估到 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全套解决方案。


该公司为自动驾驶、大语言模型等领域的无数突破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他的工作从为 AI 提供基础「燃料」转向了直接引领超智能的研发。


  • 王兴兴,Unitree(宇树科技)创始人兼 CEO


资讯配图


王兴兴是全球具身智能(Embodied AI)领域的关键推动者。他最初以高性价比、高性能的 Go 系列四足机器人闻名,极大地降低了动力机器人的技术门槛并推动其商业化。


近年来,他更是带领宇树科技全力投入通用人形机器人 H1 平台的研发,致力于将最前沿的 AI 技术,如强化学习控制、大型多模态模型与机器人硬件深度融合,探索让机器人完成更复杂的通用任务。


开拓者(Innovators)


  • 彭军,小马智行创始人兼 CEO


资讯配图


他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核心人物。在他的领导下,小马智行不仅在技术上持续迭代其 AI「虚拟司机」,更在商业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到 2025 年,公司的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已在中国一线城市实现了大规模、常态化的「全车无人」商业运营,同时其 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业务也在干线物流上进入了商业化阶段。他成功将自动驾驶从愿景变为了切实的运力服务。


  • Edwin Chen,Surge AI 创始人兼 CEO


资讯配图


Edwin Chen 认为,AI 有能力写出「足以赢得诺贝尔奖的诗歌、解决黎曼猜想、甚至揭示宇宙的秘密」,但前提是它必须训练在能够真正体现人类专业知识、创造力和价值观的数据之上。


2020 年,Edwin Chen 创办了数据标注公司 Surge AI,生产并出售高质量的数据集,客户包括 Google、Anthropic 和 OpenAI。到 2024 年,这家初创公司创收超过 10 亿美元;如今在融资过程中,公司估值据称已超过 250 亿美元。


塑造者(Shapers)


  • 李飞飞,斯坦福教授、World Labs CEO


资讯配图


斯坦福「以人为本 AI 研究院」(HAI)的联合院长,她领导创建了 ImageNet 项目,这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视觉数据库,其直接催生了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被视为现代 AI 浪潮的关键引爆点。


作为「以人为本 AI」理念的旗帜性人物,她持续推动 AI 向更负责任、更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方向发展,致力于将技术用于解决医疗等全球性社会问题。


思想者(Thinkers)


  • 薛澜,清华大学教授


资讯配图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为 AI 治理与公共政策层面做出贡献。他担任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国内 AI 伦理规范、治理原则和发展战略的核心设计者之一。


他深度参与并影响了 AI 法规框架的制定,并与国际社会进行 AI 治理对话,致力于在全球层面推动建立一个负责任、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 Karen Hao,华人作家、资深记者


资讯配图


作为资深科技记者,Karen Hao 在 ChatGPT 轰动全球的几年前就开始报道人工智能,尤其是 OpenAI。2025 年 5 月,她出版首部作品《Empire of AI: Dreams and Nightmares in Sam Altman’s OpenAI》,深刻揭露了 OpenAI 的内幕,并迅速成为畅销书。


其他 AI 名人


  • Elon Musk,xAI 创始人


资讯配图


联合创立了 OpenAI,领导特斯拉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与人形机器人,并创立了 xAI 以及研发脑机接口的 Neuralink。


  • Sam Altman,OpenAI CEO


资讯配图


曾任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总裁,期间投资了众多 AI 公司。他于 2019 年成为 OpenAI 的 CEO,领导公司发布了包括 GPT 系列模型和 ChatGPT 在内的产品,极大地推动了生成式 AI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 Fidji Simo,OpenAI 应用业务 CEO


资讯配图


她曾在 Meta(原 Facebook)长期担任高管并负责 Facebook 应用。在此期间,她主导利用 AI 技术驱动信息流、视频推荐及广告系统,是 AI 技术在大型社交媒体平台产品化应用的关键推动者。


  • Mark Zuckerberg,Meta 创始人兼 CEO


资讯配图


确立了公司的 AI 优先战略。他支持创建了基础 AI 研究团队(FAIR),并主导开源了包括 Llama 系列在内的大型语言模型,对全球开放 AI 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Dario Amodei,Anthropic CEO


资讯配图


他曾任 OpenAI 研究副总裁,领导了 GPT-2 和 GPT-3 等项目。他创立 Anthropic 旨在构建更安全可靠的 AI,公司推出了 Claude 系列大模型,并开创了「宪法 AI」等安全研究方法。


  • Andy Jassy,亚马逊总裁兼 CEO


资讯配图


Andy Jassy 凭借其 20 多年前创立亚马逊云服务(AWS)的前瞻性布局,为当前 AI 浪潮奠定了基础。他正领导亚马逊大力投入 AI,通过发布 Amazon Bedrock、Amazon Q 等服务,并与 Anthropic 合作,推动生成式 AI 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 Stuart Russell,国际安全与道德人工智能协会联合创始人


资讯配图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与 Peter Norvig 合著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教科书: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该书在 135 个国家的 1500 多所大学中使用。


  • Yoshua Bengio,LawZero 联合主席兼科学总监


资讯配图


「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因其开创性贡献获图灵奖。他为现代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等技术奠定基础。近年来,他成为 AI 安全与治理的疾呼者,其在 LawZero 的工作旨在确保 AI 发展可控且符合伦理。


  • Jeffrey Dean,谷歌首席科学家


资讯配图


2017 年,他的团队提出了 Transformer:这一神经网络架构支撑了当今 AI 领域所有重大进展。2023 年,Dean 推动将谷歌的两个 AI 研究项目 ——Google Brain 和 Google DeepMind 合并为一个组织 Gemini,Gemini 现在被认为在能力上与 OpenAI 的最新模型大致相当。


  • Jakub Pachocki,OpenAI 首席科学家


资讯配图


2019 年,作为研究负责人,OpenAI 的机器人击败了《Dota 2》的世界冠军。Pachocki 领导了 GPT-4 的训练,并以科学严谨性和原则性怀疑精神设定 OpenAI 的研究计划。


二、全球 AI 产品 Top100

资讯配图

时隔半年,a16z 发布了第五版「Gen AI 消费级应用 Top 100」榜单。相比于 3 月发布的第四版榜单,一个最为核心的观察是:经过 AI 应用疯狂爆发期之后,整个 Gen AI 应用生态系统正在趋于稳定

本期榜单中,网页端有 11 款新上榜的应用,相比于第四版榜单有 17 款新上榜的情况,AI 应用的「换血」速度明显放缓。移动端的变化则更为明显一些,新增了 14 款应用上榜。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在最新的 Top 100 榜单中,有不少中国 AI 应用上榜,我们简单梳理了下(可能有遗漏)。

网页端:Deepseek(第3名)、Quark(第9名)、豆包(第12名)、Kimi(第17名)、Qwen(第20名)、Lovable(第23名)、Manus(第31名)、可灵(第33名)、海螺(第45名)、Monica(第49名)、SeaArt(第19名)、Cutout Pro(第34名)

移动端:豆包(第4名)、百度(第7名)、Deepseek(第8名)、美图(第9名)、B612(第12名)、Facemoji(第13名)、Cici(第14名)、Hypic(第16名)、Wink(第17名)、BeautyPlus(第32名)、BeautyCam(第34名)、Gauth(第40名)、Quark(第47名)、Airbrush(第49名)。

通过这次的 Top 100 应用,a16z 观察到的一些核心趋势:

  • Google 旗下产品增长迅速,有四款进入了网页端榜单。 Gemini 网页端的访问量达到了 ChatGPT 的 12%;移动端月活接近 ChatGPT 的一半。Gemini 在 Android 设备上的使用率尤其高,近 90% 的月活跃用户来自 Android 平台。

  • 7 月,随着新模型 Grok 4 的发布及 AI 伴侣头像功能的上线后,Grok 的移动端用户量出现了近 40% 的大幅增长,月活超过 2000 万。相比之下,通用助手 Meta AI 的增长则较为平缓。

  • DeepSeek 的增长显著放缓。移动端,DeepSeek 的月活从其峰值下滑了 22%。网页端,DeepSeek 的下滑更为剧烈,较 2025 年 2 月的峰值下降了超过 40%。

  • 「中国开发,出海全球」,已经成为 AI 应用的新常态。在网页端榜单中,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是在中国开发,然后「出海」至全球,产品的绝大部分用户来自其他国家。移动端方面,美图公司就有 5 款应用上榜,字节也推出了多款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

  • vibe coding 类应用的用户粘性极高。某顶级 vibe coding 平台的美国用户群,在注册后的几个月内仍能保持超过 100% 的收入留存率。同时,vibe coding 应用还带动了周边工具的流量增长。

  • 在 a16z 发布的 5 次榜单中,有 14 款应用始终在榜。其中,仅有 5 家拥有自研基础模型,其余则依赖于 API 或开源模型。

此外,a16z 这次还延续了「Brink List」(潜力榜)的发布,网页端、移动端各 5 款应用上榜,这些应用距离 Top 100 仅一步之遥,非常有潜力。例如,Lovable 入选了上一期的网页端潜力榜,在本期榜单中冲进了主榜单的第 22 位。在上期的移动端 Brink List 中,PolyBuzz 和 Pixverse 两家公司也进入了主榜单。

资讯配图

Top 100 上榜应用

网页端:

资讯配图

移动端:

资讯配图

第五版《The Top 100 Gen AI Consumer Apps》链接:

https://a16z.com/100-gen-ai-apps-5/

方法论说明:该榜单是对排名前 50 的 AI-first 网页产品(依据 Similarweb 的月度独立访客数)和排名前 50 的 AI-first 移动应用(依据 Sensor Tower 的月活跃用户数)进行的排名。像增加了重要生成式 AI 功能但并不是 AI 原生的产品,如 Canva 和 Notion,未被包含在内。



01 

Google 全面挑战 OpenAI,

移动端月活接近 ChatGPT 的一半

报告显示,Google 有四款产品进入了网页端榜单(首次能够对它们的流量进行排名并将其独立收录) Google 的通用 LLM 助手 Gemini 位列第二,仅次于 ChatGPT,其网页端访问量已达到 ChatGPT 的 12%。

在移动端,二者的差距更小。Gemini 排名第二,同样仅次于 ChatGPT,月活跃用户数(MAUs)已接近 ChatGPT 的一半。 数据显示,Gemini 在 Android 设备上的使用率尤其高,近 90% 的月活跃用户来自 Android 平台,而 ChatGPT 的 Android 用户比例则为 60%。

资讯配图

除了 Gemini 外,Google 的另外三款产品也表现亮眼,分别为面向开发者的 AI Studio、个人知识库工具 NotebookLM、作为 Google AI 实验平台的 Google Labs。

  • AI Studio 首次上榜即跻身前十。AI Studio 面向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沙盒环境,供开发者开始使用 Gemini 模型进行构建,包括多模态模型(例如,通过 Gemini Live 进行对话和实时数据流传输)。

  • NotebookLM 排名第 13 位。NotebookLM 在近一年前迅速走红,随后稳步增长,仅在夏季出现轻微下滑(可能是因为学术用户暂时流失)。

  • Google Labs 排名第 39 位。在 Veo 3 于 2025 年 5 月发布后,Google Labs 的流量飙升超过 13%,创下过去一年来最大的单月增幅。

资讯配图


02 

Grok 移动端月活超过 2000 万,

DeepSeek、Claude 增长放缓

在通用 LLM 助手的竞争中,ChatGPT 仍然领先,但 Google、Grok 和 Meta 正在缩小差距。

报告特别提到,X 的助手 Grok 在网页端排名第四,在移动端排名第 23。 Grok 在移动端的增长尤为迅猛,从 2024 年底尚无独立应用的「冷启动」状态,迅速发展到现在月活跃用户超过 2000 万。

随着 2025 年 7 月新模型 Grok 4 的发布及 AI 伴侣头像功能的上线,Grok 的移动端用户量出现了近 40% 的大幅增长。

资讯配图

相比之下,Meta AI 的增长则较为平缓。通用助手 Meta AI 在网页端排名第 46,且未能进入移动端榜单。 Meta AI 在 2025 年 5 月下旬首次亮相,但其增长速度远慢于 Grok,尤其是在 2025 年 6 月发生用户发现部分帖子出现在公开信息流中的事件之后。

资讯配图

此外,在移动端,DeepSeek 和 Claude 的增长显著放缓,Perplexity 则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DeepSeek 的月活从其峰值下滑了 22%。同时,在网页端,DeepSeek 的下滑更为剧烈,较 2025 年 2 月的峰值下降了超过 40%。

在网页端,Perplexity 和 Claude 持续增长。

资讯配图


03

「中国开发,出海全球」,

成为 AI 应用的新常态

报告发现,中国 AI 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在网页端榜单前 20 名中,有三款产品主要服务于中国市场(拥有中文网站,且超过 75% 的流量来自中国):

  • 阿里巴巴的 AI 助手 Quark(第 9 名);

  • 字节跳动的通用大模型产品 Doubao(第 12 名);

  • 月之暗面的 Kimi(第 17 名)

a16 分析,主要是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受到对部分海外 LLM 助手的访问限制影响。

资讯配图

此外,报告发现,「中国开发,全球使用」也是一个显著的趋势。在网页端榜单中,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是在中国开发,然后「出海」至全球,产品的绝大部分用户来自其他国家。包括:Deepseek、Hailuo 和 Kling(视频生成模型)、SeaArt(图像生成)、Cutout Pro(图像编辑),以及 Manus 和 Monica(准专业/生产力工具)。

Manus 是个很好的例子。近期,Manus 官方宣布其年化收入达到了 9000 万美元。Manus 的流量来源极为多元化,打破了地域限制,排名第一的是巴西,其次是美国。

这个现象在移动榜单中,同样也有体现。在移动端 Top 50 中,有 22 款应用在中国开发,但应用的主要用户遍布全球,其中只有三款应用主要在中国使用。尤其在照片和视频编辑领域,美图公司一家就贡献了 5 款上榜应用,包括 Photo & Video Editor、BeautyPlus、BeautyCam、Wink 和 Airbrush;字节跳动也推出了多款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包括 Doubao 和 Cici(通用 LLM 助手)、Gauth(教育科技)以及 Hypic(照片/视频编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模型通过与美国本土平台合作进行分发,例如通过 Creado 或 Hydra 等平台提供订阅服务,或者将模型上架至 Fal.ai 和 Replicate 等开发者平台。这使得它们的实际影响力可能比榜单中直接反映的更大。


04 

三类应用主导市场:

通用聊天助手、创意工具、AI 陪伴

在榜单中,主要有三类产品占据了主导位置,分别为通用聊天助手、创意工具以及 AI 陪伴类应用。

其中,陪伴类产品在本次榜单中有三款应用新上榜,分别为 Juicy Chat、Joi 和 Ourdream。同时,Character.ai、Janitor AI、Spicy Chat、Poly.AI、CrushOn.AI 和 Candy.AI 也依旧在榜单中。榜单中,有相当大的部分都被陪伴类应用所占据,也侧面反映了 AI 在满足用户情感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外,“创意类工具”也依然是 AI 应用的核心支柱,涵盖了从图像、视频到音频生成等各类产品,上榜应用包括 Midjourney、PhotoRoom、Leonardo、Cutout Pro、Veed 和 ElevenLabs。


05 

「Vibe Coding」赛道兴起,

用户粘性极高

在 2025 年 3 月,a16z 发布的上一次 Top100 榜单中,vibe coding 赛道才刚刚兴起。当时网页端,只有一款应用 Bolt 上榜。而这次,Bolt 进入了 Brink List(潜力榜),Lovable、Replit 两款应用首次进入了主榜单。

资讯配图

vibe coding 类应用的用户粘性极高。报告引用信用卡数据提供商 Consumer Edge 的数据显示,某顶级 vibe coding 平台的美国用户群,在注册后的几个月内仍能保持超过 100% 的收入留存率。意味着,即使算上流失的用户,用户群体的月度总支出仍在增长。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此外,这些应用还带动了周边工具的流量增长。如数据库提供商 Supabase,Supabase 的流量增长几乎与核心 vibe coding 平台的崛起同步,与前几年相比,在过去九个月中出现了显著加速。

资讯配图

a16z 认为, vibe coding 领域仍有真正的增长空间和新产品机会。

(相关内容见《Batteries Included, Opinions Required: The Specialization of App Gen Platforms》


06 

14 家公司成为榜单「常青树」,

仅有 5 家自研模型

在 a16z 发布的 5 次榜单中,有 14 家公司始终在榜,报告将其称为「All Stars(常青树)」。

资讯配图

这 14 家公司横跨了通用助手、情感陪伴、图像生成、图像和视频编辑 、语音生成、生产力工具以及模型托管领域。

报告发现,这 14 家「All Stars」中,仅有 5 家拥有自研基础模型,7 家依赖于 API 或开源模型,还有 2 家则是大模型聚合平台。

这反映了,消费 AI 领域的应用,产品体验、用户界面(UI)和工作流设计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有的大模型。

同时,这 14 家「All Stars」 公司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和法国。其中除 Midjourney 和 Cutout Pro 外,均已获得风险投资。

资讯配图

此外,如不包含第一次榜单,还有 5 家公司也能入选「All Stars」,分别为 Claude、DeepAI(通用助手)、JanitorAI(情感陪伴)、Pixelcut(图像编辑)和 Suno(音乐生成)。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AI+“大健康”如何加快融合?华西医院提需求 9家蓉企组团上门“解题”
吴泳铭的阿里新局:押注 AI 与消费,再次创业
梅花创投吴世春:AI不再卖工具,而是卖收益|甲子引力X
【公益案例展】某3C精密电子——智慧厂务能碳系统+暖通AI智控应用
华为三款AI SSD齐发,全球存储产业还有哪些技术王牌?
投资359亿!SK集团AI数据中心开工
凯文・凯利最新预测:AI 眼镜将替代手机,“百镜大战” 序幕拉开
重磅出炉!2025 AI百人榜、AI产品TOP100
展商直击 | 超级SIM安全网关赋能AI安全
高通,站上AI眼镜风口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