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集半导体行业资讯 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2025年9月1日,针对上周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阿里云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这一传闻,阿里云正式向《科创板日报》等权威媒体作出回应。阿里云明确表示,公司一直秉持一云多芯战略,积极支持国产供应链发展,但所谓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纯属不实。
此次不实传闻的源头,是部分媒体报道称“在英伟达H20断供的背景下,阿里紧急将寒武纪思元370订单追加至15万片”。寒武纪思元370作为一款备受瞩目的AI芯片,基于先进的7nm工艺打造,并采用了Chiplet技术。其INT8算力高达256TOPS,相较于前代产品实现了100%的性能提升,还支持训推一体架构,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倘若该订单传闻属实,无疑将成为国产GPU在云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阿里云的否认声明,却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前国产芯片替代进程中存在的深层矛盾,即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之间仍横亘着较大的差距。
从技术兼容性的角度来看,寒武纪思元370在阿里云的部分推理场景中已经成功验证了其可行性。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思元370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承担了阿里云高达60%的推理需求。它通过PCIe 5.0接口实现多卡互联,为通义千问大模型的用户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推理场景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但在训练环节,国产芯片与国外高端芯片的差距依然明显。目前,阿里云在训练环节仍高度依赖英伟达H100等高端芯片。尽管寒武纪最新推出的思元590芯片在性能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其INT8算力达到512TOPS,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的80%,但在FP8混合精度计算、软件生态适配等关键领域,仍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不仅影响了国产芯片在训练环节的广泛应用,也制约了国产芯片在云计算等高端领域的全面替代进程。

国产芯片替代之路任重道远,既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不断突破,也需要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只有实现技术与商业的双重突破,国产芯片才能真正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业内专家称,此次阿里云辟谣“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反映出AI算力供应链紧张下的市场焦虑。美对华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国产芯片厂商受关注,但其在性能、软件生态上与国际有差距,替代进程需理性看待。阿里云澄清能稳市场情绪,防投资者被误导。监管呼吁加强谣言监测,国产芯片企业应专注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