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先搞懂:LDO 模块是什么?有何优势?

在开展 PCB 设计前,我们首先要明确 LDO 模块的核心价值。LDO(Low Drop-Out)即低压差稳压器,是由直流电压调节器与电流放大器组成的电子组件,核心作用是将输入的高电压稳定降至低电压,为后续电路提供可靠供电。
相较于其他稳压器,LDO 模块的 4 大核心优势,决定了它在电子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 低压差特性
压差通常在几百毫伏至几伏之间,能高效将高电压精准降至目标低电压,适配多种低压芯片需求; - 超强稳定性
输出电压不受输入电压波动影响,同时具备优异的抗噪声、抗干扰能力,避免电压波动导致的电路故障; - 低功耗设计
采用线性调节原理,无需频繁切换开关,功耗远低于开关型稳压器,尤其适合对功耗敏感的移动设备; - 快速响应能力
面对负载突然变化时,能迅速调整输出电压,避免电压跌落或过冲,保障电路稳定运行。
02
实战参考:LDO 典型应用电路解析

以常用的 AMS1117-3.3 型号 LDO 为例,其典型应用电路清晰展现了 “输入 - 稳压 - 输出” 的核心逻辑,也是后续 PCB 设计的基础框架。
从电路原理图(如下)可见,该电路以 AMS1117-3.3 芯片为核心,输入端(IN)接入 5V 电压,输出端(OUT)提供稳定的 3.3V 电压(标注为 “Wif_3.3V”,适配 WiFi 模块等 3.3V 负载),并通过多颗电容实现滤波稳压:
输入侧:并联 2 颗 100nF 电容(C51、C52),用于滤除输入电压中的高频噪声,避免噪声进入芯片影响稳压效果; 输出侧:同时并联 1 颗 100nF 电容(C55)与 1 颗 10μF 电容(C56),10μF 电容负责滤除低频纹波,100nF 电容抑制高频干扰,双重保障输出电压平滑稳定; 接地设计:芯片 GND 管脚与电路地可靠连接,形成完整电流回路,确保电流正常回流,避免地电位异常导致的电路故障。


03
关键环节:LDO 电源 PCB 布局 2 大核心要点

PCB 布局是 LDO 设计的 “骨架”,不合理的布局会导致电源回路增大、噪声干扰加剧,直接影响稳压效果。结合工程实践,以下 2 个要点必须严格遵循:
1. 布局形态:优先选 “一字型” 或 “L 型”,最小化电源回路
LDO 的电源回路(输入→芯片→输出)是噪声与功耗的关键影响因素,回路面积越小,干扰越少、效率越高。因此布局需满足:
- 一字型布局
按 “输入滤波电容→LDO 芯片→输出滤波电容” 的顺序呈直线排布,电源路径最短,无多余绕行。这种布局适合 PCB 空间充裕、布线方向单一的场景,能最大程度减少回路电阻与寄生电感,降低电压损耗; - L 型布局
当 PCB 空间受限(如设备小型化设计),可将输入与输出方向呈 90° 弯折,但仍需保证 “输入→芯片→输出” 路径连续,避免回路绕行。例如输入电容在左侧、芯片居中、输出电容在下方,形成 “L” 状,既节省空间,又能控制回路大小。 

2. 电容摆放:严格遵循 “先大后小” 顺序
滤波电容的摆放顺序直接影响滤波效果,需按 “电容容量从大到小” 的原则,靠近芯片对应管脚排布:
输入侧:若有大容量滤波电容(如 10μF 及以上),需优先靠近芯片输入管脚摆放,先滤除输入电压中的低频纹波;再在大容量电容旁摆放小容量电容(如 100nF),进一步抑制高频噪声,确保进入芯片的电压纯净; 输出侧:同理,先在芯片输出管脚旁摆放大容量电容(如 10μF),滤除稳压后的低频纹波;再并联小容量电容(如 100nF),消除高频干扰,确保输送至负载(如 WiFi 模块)的 3.3V 电压无波动。
04
避坑指南:LDO 电源 PCB 布线 4 大黄金法则

如果说布局是 “骨架”,布线就是 “血管”,错误的布线会导致电流损耗、电压跌落、噪声耦合等问题。掌握以下 4 个布线要点,可直接规避 80% 的设计风险:
1. 电源通道:载流能力必须达标
电源输入、输出的布线宽度与过孔数量,需根据 LDO 的实际最大工作电流计算(常规标准:1A 电流对应 1mm 线宽,若 PCB 铜厚为 1oz,可按此估算;铜厚更厚时,线宽可适当减小)。例如,若 LDO 最大输出电流为 2A,输入与输出布线宽度需不小于 2mm,过孔数量至少 2 个(每个过孔载流约 1A),避免因线宽不足或过孔数量少导致线路发热、电压损耗,甚至烧毁线路。
2. 过孔位置:精准锁定 “电容前后”
过孔的位置直接影响滤波效果,若摆放不当,会导致未滤波的电压进入芯片,或已稳压的电压再次引入噪声:
电源输入过孔:必须放置在第一个输入滤波电容之前。即外部 5V 电压先经过过孔,再进入输入滤波电容,确保输入电压先经过滤波,再进入 LDO 芯片,避免过孔引入的寄生噪声影响芯片稳压; 电源输出过孔:必须放置在最后一个输出滤波电容之后。即芯片输出的 3.3V 电压,先经过所有输出滤波电容滤波,再通过过孔输送至负载(如 WiFi 模块),保障负载端电压纯净,无额外噪声。
3. GND 布线:“粗通道 + 近管脚” 双原则
地(GND)是电流回流的关键路径,若设计不当会产生地弹噪声(地电位瞬间波动),影响输出电压稳定,因此 GND 布线需遵循:
载流通道:GND 布线宽度需与电源布线宽度匹配,建议不小于电源布线宽度。例如电源布线宽度为 2mm,GND 布线宽度应≥2mm,确保回流电流顺畅,避免地回路电阻过大导致地电位差异; 过孔布局:所有 GND 过孔统一靠近 LDO 芯片的 GND 管脚。过孔与 GND 管脚的距离越近,地回路面积越小,能有效减少地弹噪声,避免噪声通过地回路耦合至输出端,影响 3.3V 电压稳定性。
4. 地的连接:输入地与输出地必须 “共地”
LDO 输入侧的地(输入电容的地、输入回路的地)与输出侧的地(输出电容的地、负载的地)需直接连接,形成统一的接地参考平面。若输入地与输出地分离,会导致两地存在电位差,进而使输出电压出现漂移(如 3.3V 电压变为 3.1V 或 3.5V),影响负载正常工作。实际设计中,可通过宽幅铜线将输入地与输出地直接连接,或接入同一接地平面,确保两地电位一致。


05
总结:LDO 电源 PCB 设计核心逻辑

LDO 电源 PCB 设计的本质,是 “最小化回路、最大化滤波、优化接地”—— 通过 “一字型 / L 型” 布局缩短电源路径,减少干扰;通过 “先大后小” 的电容摆放,强化高低频滤波效果;通过 “载流达标、过孔定位、粗地近管、输入输出共地” 的布线规则,保障电流顺畅、地电位稳定。
掌握本文的 “特性 - 布局 - 布线” 全流程要点,结合图的直观参考,即可有效规避电压波动、噪声干扰、功耗过高等问题,让你的 LDO 电源设计既稳定又高效。若在实际设计中遇到特殊场景(如高功率负载、超狭小 PCB 空间),可结合具体需求调整参数,核心原则始终围绕 “减少回路、优化滤波、稳定接地” 展开。
END
热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