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已日趋明朗,呈现出清晰的区域梯队分化。长三角地区凭借全产业链生态傲视群雄,珠三角以强大的商业化能力紧随其后,共同构成第一梯队。京津冀与成渝地区依托政策与科研优势奋力追赶,而福建、江西等潜力省份则凭借资源或龙头布局寻求差异化突破。一场围绕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区域竞赛”正全面展开,预示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版图。
固态电池产业区域竞争梯队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呈现出清晰的梯队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全产业链与终端市场的强大协同,驱动技术快速迭代与商业化落地,形成了从研发到市场化的全生态领先优势。第二梯队为京津冀地区与成渝地区,依托国家级的政策引导与战略科技力量,专注于前沿技术的突破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展现出强劲的后发潜力;第三梯队为潜力区域,包括江西、福建、湖北、山东,基于其关键矿产资源、现有锂电产业基础或头部企业布局,在电解质材料、电池制造等特定环节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竞争力。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固态电池区域竞争力对比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区域竞争力呈现显著梯度分化:长三角地区凭借全方面的绝对优势稳居第一梯队,产业规模、产业链完整性、龙头企业聚集度、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等各维度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珠三角地区各项指标较为均衡且保持较高竞争力。京津冀地区在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上具有优势,但产业规模与市场需求相对较弱。成渝地区则展现出较强的产业规模、市场需求与资本活力,但产业链完整性与技术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其他潜力区域目前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潜力区域当前各项指标普遍三星,发展起点较低,暂未形成明显竞争优势。整体而言,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已形成“一超一强,区域追赶”的竞争格局,潜力区域仍需长期培育。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固态电池产业区域竞争力分析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已形成多极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竞争格局。长三角地区凭借全产业链生态、顶尖研发资源与资本优势占据综合引领地位;京津冀依托国家级科研力量专注于前沿技术研发;珠三角则凭借强大的终端市场需求和产业化能力驱动技术快速商业化;成渝地区利用绿电成本和政策优势崛起为重要制造基地;潜力区域在全国固态电池产业布局中,凭借差异化资源禀赋与局部领域突破形成了独特发展格局,但存在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引领等共性短板,未来在完善产业生态上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长三角地区固态电池产业竞争力分析
长三角地区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供应链、领先的研发能力和政策支持,已成为国内固态电池产业的核心聚集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固态电池产业已形成差异化协同布局:上海凭借顶尖科研资源和前沿应用场景(如新能源汽车、eVTOL)引领技术创新,但制造与产业链配套薄弱;江苏以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和龙头企业量产布局见长,但前沿研发与高端设备国产化不足;浙江依托全球最大材料集群和民营资本活跃度推动商业化,却面临核心技术依赖外部、高端产能滞后问题;安徽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成本优势及锂资源布局制造基地,但科研资源与产业链完整度较低。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珠三角地区固态电池产业竞争力分析
珠三角凭借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及活跃的创新生态,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形成差异化布局。目前,珠三角地区固态电池产业呈现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深圳凭借创新资源集聚、全产业链整合及活跃风投领跑,聚焦研发与电芯集成,但材料环节薄弱、成本较高;广州依托汽车/eVTOL应用场景、材料研发基础及扎实产业基地加速布局,然核心技术积累较晚且缺乏电池巨头;惠州以石化材料优势、规模化制造及成本竞争力支撑中低端产能,但高端技术储备不足、产业链协同待深化;东莞则发挥先进制造、成果转化及区位协同优势承接深圳研发落地,然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品牌影响力不足。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京津冀地区固态电池产业竞争力分析
京津冀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固态电池这一前沿赛道上,三地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形成了错位发展、互补协同的格局。北京依托顶尖科研资源(高校及科研机构密集)、核心技术及高端应用场景(航空航天、人形机器人等),领跑研发端,但存在规模化制造能力薄弱、产业链配套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低等短板;天津凭借高端制造基础、完善锂电产业链及港口物流优势,适合中试及小批量量产,然核心技术自主性不足、高端人才吸引力弱、中试平台缺失制约发展;河北则依托钢铁/化工集群的低成本原料、闲置园区的产能承接能力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本地需求,成为规模化生产重要承载地,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层次偏低为主要瓶颈。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成渝地区固态电池产业竞争力分析
成渝地区凭借其在锂资源、传统锂电产业基础、科研人才和汽车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一。目前,成渝地区固态电池产业呈现互补发展格局:四川依托锂矿资源、成熟锂电集群和强劲的科研实力,具备上游原料与技术创新优势,但产业化与终端应用较弱;重庆则凭借庞大的整车制造市场和深厚的工业制造基础,在终端需求与工程化方面优势突出,但上游材料、研发资源及产业链完整性不足。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潜力区域固态电池产业竞争力分析
福建、江西、湖北、山东四地在固态电池产业竞争中各有特色:福建依托宁德时代等龙头研发带动及厦门港高端制造、港口优势,固态电池发展迅猛,但面临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技术转化弱、产业链协同不足等短板;江西凭借全球最大锂云母矿资源及初步成型的产业链领跑,但核心技术待突破、高端人才短缺、配套不足;湖北以武汉密集科研资源及东风等整车企业需求牵引为优势,却受限于本土电池龙头缺失、上游资源短板及产业化待验证;山东则靠商用车/储能等应用场景驱动与雄厚化工材料基础发力,但核心技术积累薄弱、缺乏全国性龙头。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固态电池产业城市竞争力十强
EVTank考察各城市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固态电池的上游材料、制造环节以及下游应用场景等,也关注当地政府政策配套、人才储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对各个维度的分析和评价,最终筛选出综合得分前十的固态电池产业特色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常州、重庆、东莞、苏州、北京、湖州和宜宾。其中,广东3个城市上榜,江苏2个城市上榜。

资料来源:EVTank、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商产业研究院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立足深圳、服务全国的新型产业智库。二十多年来,中商始终秉承“湾区基因、全球视野”的发展理念,以“数据+平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资本+资源+项目”的多维联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业咨询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